佛教是解釋疑惑的

佛經記錄的總是不同的菩薩、阿羅漢乃至普通人問佛問題,然後如來解釋。可以說佛經就像會議記錄。


所以,佛教不是填鴨式的灌輸教育,也不是迷魂大法般的洗腦術,也不是法律那樣強制大眾。正思維是八正道之一。

佛教是引導的方式,不是剷除異己唯我獨尊的方式,因此歷史上有許多外道與佛教人員辯論的故事。

從印度到中國,佛教與當地原生思想流派和平相處,例如,印度一直有婆羅門等不同流派,中國則道家儒家等。

佛教的戒律是自覺的,不是強迫的,僧團中最多是開除。

佛教從佛開始就不排斥質疑與辯論,佛教是以理服人、以事實證明。

歷史上,也有許多僧人無法解釋清楚或辯論不過對方的情況,這時他們就去請教比自己高明的人,例如找佛或其他大師。

有時候,有的僧人持有錯誤的見解,被大師知道了,大師會如理批判。例如,惠能大師的許多故事,以及法眼宗對禪宗各派的如理批判,以及佛經中,如來對許多阿羅漢的錯誤見解的矯正,等等。

以我個人的經歷而言,許多反感佛教的人其原因可能如下:


首先是個人的修養有不足之處,例如缺乏安忍。由於安忍的修養不足,所以遇到不對不好的言、行,就可能不理智地抨擊,往往邏輯錯亂超越範疇顛三倒四。
然後,是個別號稱學佛的人顯示出錯誤甚至違背道德法律的不善行為,引發旁觀者的感嘆。就是所謂的不合佛法不如理的言、行現象,引發普通人的反感
再就是,寺廟及其生活文化的一些不合佛法的現象容易引發普通人反感。
例如,過於奢侈的建築及生活供給,即使是皇帝的指使,但僧團仍然合理建議這些應該體恤民情。印度佛教的衰落就是僧團沒能堅持群眾路線的佛教初心。
還有,佛像的藝術水平普遍不高,難以令見者生起歡喜隨順之心。佛經記載,如來具足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隨形妙好,令觀者無厭,甚至像現在的追星族一見傾心,就鐵了心要學佛修行。可是,現在隨便到哪,看到的佛像能起到這種效果嗎?我除了在龍門石窟見到大佛的石像肅然起敬,當時覺到這與讀佛經時感覺到的佛像頗為神似,其他絕大多數的佛像,我一般是安忍,提醒自己這只是睹物思人的。

但是佛經確實記載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例如,有時說成恆河沙子那麼多的菩薩來了,這可能是實話實說,因為人類與宇宙相比,數量級的差別太大了。好比現在常說多少光年,誰算過一光年與一條黃河的沙子的數量比例麼。除了數量,還有大小,莊子都說了大小之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