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養 or 富養?我的育兒實踐

在中國,理財教育一直沒有受到足夠地重視。近年來,才有越來越多的成年人發現了理財學習的重要性。但兒童理財教育方面,依舊非常欠缺。坊間有一些短期的兒童理財課,不過是概念性的介紹或遊戲式的體驗。熱鬧過一場,也就算了。原來怎樣,之後還是怎樣。尤其缺少指導父母們如何去培養孩子理財觀念的材料。

最廣為人知的理財育兒理念是:“窮養兒、富養女”。也即:對男孩,要讓他多吃苦,別太慣,不要給他太享受,以後才能自立自強,承擔更多責任;對女孩子,則要多讓她見見世面,開闊眼界,培養氣質,之後才能見多識廣,不容易被浮世的繁華和虛榮所誘惑,獨立有主見、有智慧。的確,“從來富貴多淑女,自古紈絝少偉男”。有一定道理,但太過籠統,太簡單了。

何為窮養?何為富養?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不同,窮富的標準就不同。一個貧窮家庭,雖然生活窘迫,但其樂融融,父母樂觀開朗。一個富有家庭,可以極盡奢華,家人卻常為財產的歸屬而爭吵不休。兩個家庭成長出來的孩子,到底誰會更幸福?再說,這“幸福”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窮養 or 富養?我的育兒實踐

生活是複雜的,變量太多。孩子成長十幾年,無數的經歷和細節,都能改變他們的邏輯與思維方式,最後綜合形成了他們獨立的人格

從理財觀念的培養來說,每個家庭應該根據自己家庭情況量入為出,幫助孩子養成適合自己家庭的理財習慣,而不應一味跟風比較。如今這個社會,在“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號下,富人家的孩子當富二代養,窮人家的也在當富二代養。大人可以啃乾糧、著粗布,孩子就各個都是金疙瘩,受不得委屈,吃不得苦。孩子長大後,還繼續依賴父母,成了武志紅筆下的“巨嬰”。

我希望,未來,我的孩子們在沒有父母的幫助下,至少能養活自己。以後的盈利能力難以估計,如今便只能先從養成良好的消費和儲蓄習慣開始。

1. 設立三個儲蓄罐

從小學開始,我便給女兒準備了3個儲錢罐:(1)可以隨時取用的零用錢罐、(2)可以隨時取用的心願罐、(3)除了打爛無法取出的夢想罐。

心願罐上貼了紙條,寫上女兒的一至兩個心願和購買該心願的金額。我會鼓勵她儘量寫全家出遊的活動性心願。如果是活動性的心願,她存多少錢,我會1:2補助她多少錢。如果是購買商品,則沒有補助。比如,她想去玩蹦床樂園,一張樂園門票150元。她存到50元,我就給她雙倍100元。她就存夠了她的門票。大人的由我們自己出。

夢想罐原先的設想是想讓她設立一個長遠的目標,併為這個目標存錢。比如,將來讀大學的生活費、買房子、買車、創業基金等。當然,存的這些錢完全是杯水車薪,但有助於養成為長期目標而儲蓄的好習慣。我女兒想不到有什麼夢想,她就決定以後用這罐子裡的錢養老。O(∩_∩)O~

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固定給她零用錢。因為上學步行可達,吃飯家裡送,放學就回家,沒有什麼需要消費的。零用錢就很少。頭兩年是每天1元,現在每天2元。兩個星期給一次。如果和大人一起出去逛街,每次額外會給她20元,讓她自己選擇想買的,或者存起來。此外,零零散散有些獎勵或者紅包,也由她來管理。隨她在三個儲錢罐中如何分配。但不同的儲錢罐,有不同的獎勵計劃。

2. 儲蓄獎勵計劃

如之前所說,心願罐,如果是活動性心願,我們則會雙倍補助她。等她存夠1/3的活動經費,我們就會補齊她剩下的2/3。如果是購買玩具,則沒有補助。

對於夢想罐,罐子上寫著,最後的金額將是開罐金額的十倍。也就是最後打爛這個罐的時候,裡面100元,我們就給她1000。如果存了一千,我們就給她一萬。

由於有儲蓄獎勵計劃,女兒大多數時候都很吝嗇。每次出門,都會用各種賣萌,讓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心軟給她買東西。但凡我們說用她自己錢買,她就會立刻板臉說不需要了。這種拒絕她消費的方法,屢試不爽。

窮養 or 富養?我的育兒實踐

3. 區分想要和需要

買東西時,要學會區分“需要”和“想要”。這個概念,最初是學校老師在女兒一年級時教的。所謂“需要”,通常跟生活有關,少了“需要”的物品,生活會出現困難。所謂“想要”,通常與慾望有關,沒有“想要”的物品,生活不會受很大影響,但會影響我們的心情。

老師會列出一堆物品,讓孩子們歸類。比如, 玩具、五顏六色的文具、扭蛋、吃麥當勞是“想要”,基礎文具、營養食物是“需要”。

隨著孩子的成長,這麼簡單的分類已不再足夠。任何問題,都不是非黑即白。“需要”和“想要”也變得複雜,在不同的情境下,會有不同的答案。比如“衣服”,如果沒有禦寒衣服,那買一件是你的“需要”。已經有好多件T恤了,再買就是“想要”。但如果你要去面試新工作,買套好一些的職業裝,又是“需要”。

表面上來看,加上情境後,區分清楚也不難。事實上,我們很多成年人在這個概念上也都存在誤區。大家可能都會認為我們存不到錢,是因為買了太多“想要”之物。但恰恰我見到很多人,尤其是老一輩的,

買了太多他們認為的“需要”之物。比如說,我婆婆愛逛超市,看到洗髮水沐浴乳打折就會買。有一次,我幫她收拾東西,發現很多瓶都已過期,最後只好扔掉。再比如,在我家鄉,大家出去吃飯,都會點很多很多食物,最後吃不完,都浪費了。再或者,女孩子永遠覺得衣櫃裡缺了一件,難以搭配,覺得“必須”繼續再買。

4. 關注品質和性價比,弱化品牌

正確理解了“需要”和“想要”,只是養成良好消費習慣的基礎。除此之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們只買“需要”的,不能買“想要”的,這樣會過度壓抑孩子的慾望,失去了生活中的樂趣,以後反而會斤斤計較或變本加厲。

在“想要”的領域,我會多鼓勵孩子們多去擁有體驗式的樂趣,比如多參加體驗式的活動、多旅行、購買品質較好且性價比高的東西。和孩子一起討論貨物品質的好壞、性價比的高低,弱化物品的品牌,讓她去思考這些“想要”的東西,真正的價值所在。

幸運的是,女兒就讀的小學以鄰里為主,風氣比較單純,少有攀比之風,暫時奢侈品還沒開始給孩子們洗腦。

5. 和媽媽一起斷舍離

去年,我接觸到“斷舍離”的概念,如獲至寶,把家裡翻了個底朝天,扔掉了無數積壓多年、卻很少使用的物品。

整個清空的過程,女兒和我一起參與。眼見著物品一件件扔掉,一件件被清走,內心非常震撼。我們一起討論,一起反省。原來我們買了那麼多不需要的東西;原來很多東西找不到,不是因為它不在了,而是因為東西實在太多,被遮擋起來了;原來曾經覺得有價值的、重要的,隔幾年會變得毫無價值,甚至完全被遺忘了。

我們也約定,以後但凡買一件新的之前,先想一想要替代家裡哪一件舊的。買一件、扔一件。再想一想,隔一年,會不會覺得又沒有價值了。

窮養 or 富養?我的育兒實踐

所謂“斷舍離”: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舎=捨棄家裡到處氾濫的破爛兒;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整個過程,我與女兒一起成長,親子關係也得到了更好地加強。但養成良好習慣並非一日之功,要付出很多的耐心和堅持。

弘富財商特約理財專欄作家、暢銷書《理財就是理生活》&《高財商孩子養成記》作者、簡書經管優秀作者、定居香港的金融民工、關注財經時事、投資理財話題,寫暖心文字,陳述自己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