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三國」曹操與地道戰

抗日戰爭時期,河北冀中平原的地道戰,打得日本鬼子魂飛膽喪,成為中國歷史著名的故事。其實早在三國時期,曹操就知道利用地道戰開展政治與軍事活動了。因此似乎可以說曹操是中國有據可查的地道戰的創始人。

曹操善於應用地道戰,在《三國志》書中就有多次記載。如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在安眾(今河南鄧縣東北)利用地道隱藏實力,誘伏張繡、劉表。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時,史載“(袁)紹射營中,矢如雨下……”曹操“起土山地道”,在強大的箭雨下得以避敵鋒芒,保存了實力。同時,當袁紹利用地道準備突襲曹操,被曹操識破,曹操採取在營寨四周挖壕溝的方法,待袁軍地道口暴露在壕溝,便出奇兵殺之,從而破壞了袁紹的“地道戰”。這是曹操用反“地道戰”的戰術,最終打敗袁紹。建安9年(204年),攻打鄴城,“為土山地道”,擊敗袁尚。這些簡直近似於後世所言的“立體戰爭”。“地道戰”在曹操指揮的多次戰役中起到了的重要作用,也在三國時被多次應用。

「說三國」曹操與地道戰

亳州地道

現存曹操所建的地道有兩處,一處在他的家鄉安徽亳州(在今安徽亳州市),一處在當時的帝都許昌(今河南許昌市)。亳州的地道位於老城區,又叫“地下引兵道”或“曹操運兵道”,從城內通向城外,縱橫交錯,非常複雜,據說,當年曹操經常把數量不多的士兵從城內地道調到城外,再從城外開回到城內,來來往往。這樣反覆多次,使得敵人不明底細,弄不清城內到底有多少兵力。亳州當地歷來有句諺語說“曹操的兵,點不清”,還有謠諺說“曹阿瞞,真正玄,將成群,兵連連。運兵道里練兵馬,闖出亳州佔中原。”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曹操把軍事藝術運用得十分嫻熟。

現在,在亳州城裡,已發現兩條地道,總長近6000多米。以大隅首為中心,通向東、南、西、北四個城門的城外。地道分佈在城內古街道兩旁,有單行、並行、上下兩層、立體交叉多種形式。這個地道經過了宋代重修,現在可見地道內用青磚砌成,券頂為拱形結構,高4尺到6尺,寬2尺到4次,洞頂距地面5尺到1丈。在兩條並行的地道中間設有傳話筒,地道牆壁上挖有放置燈盞的牆洞、貓耳洞、通氣孔,地道內還設有障礙券、障礙牆、陷阱、絆腿板(棍)等,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地下長城”。這條地道雖然已經埋藏多年,至今仍保存完好。

「說三國」曹操與地道戰

亳州地道

在帝都許昌的地道,多年來人們多以為是當年曹操為監視漢獻帝的行動而修築的藏兵洞。曹操在世時,一直沒有把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廢黜掉,依然保持漢王朝的名義。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又怕皇帝有所作為,把他的大權奪掉,因此對漢獻帝的一舉一動都要嚴密監視,為了暗中監視又不讓皇帝察覺,便派人挖了一條從許昌城通向皇宮內的地道。相傳地道的另一頭通向曹操當時的丞相府。

其實修挖許昌地道更主要的是政治軍事的需要。

公元196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遷都許昌,在政治上佔據了主動。但許昌地處平原,無險可守,三面受敵,北有袁紹,東有呂布,南有張繡,形勢十分嚴峻。曹操聽從了謀士郭嘉的“地下用兵”之計,挑選精兵一萬,假借築閱兵臺用土的名義,秘密挖掘地道。曹操身先士卒,親自揮鍬破土,士兵更是幹勁沖天,不到半年光景,就挖成了長達40餘里的藏兵洞。曹操自從有了藏兵洞後,能攻能守,軍事力量大為增強。以後曹操多次利用這40裡通道神出鬼沒,屢出奇計,打了許多勝仗,奠定了問鼎中原、統一全國的基礎。

「說三國」曹操與地道戰

許都地道

據《許昌縣誌》載,這條地道也是用青磚砌成,寬約8尺,高達1丈,兩行人馬可以自由往來,全長約45裡。由於年長日久,坍塌和水淹等原因,很長時間地道的真實情況不得其詳。宋代的《太平寰宇記》記載,在宋代就有人在城外找到過某處的坍塌洞口,發現裡面藏有一些板栗。上個世紀80年代城郊也發現過疑似塌陷的洞口,可惜限於條件沒能詳細探究。至於許昌北門的一個洞口,據當地老人回憶說,在上個世紀50年代之前就被倒塌的城牆掩蓋住了,至今也沒有找到出口。但當年所修的地道肯定仍在地下基本完好地保存著,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相信有朝一日發現了洞口,人們將會又多了一處遊賞弔古的好去處了。可惜,性急的人們等不及了,2013年前後當地政府組織力量復建了曹丞相府地下的藏兵洞,這也聊勝於無吧。

「說三國」曹操與地道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