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国」曹操与地道战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冀中平原的地道战,打得日本鬼子魂飞胆丧,成为中国历史著名的故事。其实早在三国时期,曹操就知道利用地道战开展政治与军事活动了。因此似乎可以说曹操是中国有据可查的地道战的创始人。

曹操善于应用地道战,在《三国志》书中就有多次记载。如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在安众(今河南邓县东北)利用地道隐藏实力,诱伏张绣、刘表。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时,史载“(袁)绍射营中,矢如雨下……”曹操“起土山地道”,在强大的箭雨下得以避敌锋芒,保存了实力。同时,当袁绍利用地道准备突袭曹操,被曹操识破,曹操采取在营寨四周挖壕沟的方法,待袁军地道口暴露在壕沟,便出奇兵杀之,从而破坏了袁绍的“地道战”。这是曹操用反“地道战”的战术,最终打败袁绍。建安9年(204年),攻打邺城,“为土山地道”,击败袁尚。这些简直近似于后世所言的“立体战争”。“地道战”在曹操指挥的多次战役中起到了的重要作用,也在三国时被多次应用。

「说三国」曹操与地道战

亳州地道

现存曹操所建的地道有两处,一处在他的家乡安徽亳州(在今安徽亳州市),一处在当时的帝都许昌(今河南许昌市)。亳州的地道位于老城区,又叫“地下引兵道”或“曹操运兵道”,从城内通向城外,纵横交错,非常复杂,据说,当年曹操经常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城内地道调到城外,再从城外开回到城内,来来往往。这样反复多次,使得敌人不明底细,弄不清城内到底有多少兵力。亳州当地历来有句谚语说“曹操的兵,点不清”,还有谣谚说“曹阿瞒,真正玄,将成群,兵连连。运兵道里练兵马,闯出亳州占中原。”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曹操把军事艺术运用得十分娴熟。

现在,在亳州城里,已发现两条地道,总长近6000多米。以大隅首为中心,通向东、南、西、北四个城门的城外。地道分布在城内古街道两旁,有单行、并行、上下两层、立体交叉多种形式。这个地道经过了宋代重修,现在可见地道内用青砖砌成,券顶为拱形结构,高4尺到6尺,宽2尺到4次,洞顶距地面5尺到1丈。在两条并行的地道中间设有传话筒,地道墙壁上挖有放置灯盏的墙洞、猫耳洞、通气孔,地道内还设有障碍券、障碍墙、陷阱、绊腿板(棍)等,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地下长城”。这条地道虽然已经埋藏多年,至今仍保存完好。

「说三国」曹操与地道战

亳州地道

在帝都许昌的地道,多年来人们多以为是当年曹操为监视汉献帝的行动而修筑的藏兵洞。曹操在世时,一直没有把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废黜掉,依然保持汉王朝的名义。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又怕皇帝有所作为,把他的大权夺掉,因此对汉献帝的一举一动都要严密监视,为了暗中监视又不让皇帝察觉,便派人挖了一条从许昌城通向皇宫内的地道。相传地道的另一头通向曹操当时的丞相府。

其实修挖许昌地道更主要的是政治军事的需要。

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迁都许昌,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动。但许昌地处平原,无险可守,三面受敌,北有袁绍,东有吕布,南有张绣,形势十分严峻。曹操听从了谋士郭嘉的“地下用兵”之计,挑选精兵一万,假借筑阅兵台用土的名义,秘密挖掘地道。曹操身先士卒,亲自挥锹破土,士兵更是干劲冲天,不到半年光景,就挖成了长达40余里的藏兵洞。曹操自从有了藏兵洞后,能攻能守,军事力量大为增强。以后曹操多次利用这40里通道神出鬼没,屡出奇计,打了许多胜仗,奠定了问鼎中原、统一全国的基础。

「说三国」曹操与地道战

许都地道

据《许昌县志》载,这条地道也是用青砖砌成,宽约8尺,高达1丈,两行人马可以自由往来,全长约45里。由于年长日久,坍塌和水淹等原因,很长时间地道的真实情况不得其详。宋代的《太平寰宇记》记载,在宋代就有人在城外找到过某处的坍塌洞口,发现里面藏有一些板栗。上个世纪80年代城郊也发现过疑似塌陷的洞口,可惜限于条件没能详细探究。至于许昌北门的一个洞口,据当地老人回忆说,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就被倒塌的城墙掩盖住了,至今也没有找到出口。但当年所修的地道肯定仍在地下基本完好地保存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相信有朝一日发现了洞口,人们将会又多了一处游赏吊古的好去处了。可惜,性急的人们等不及了,2013年前后当地政府组织力量复建了曹丞相府地下的藏兵洞,这也聊胜于无吧。

「说三国」曹操与地道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