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鲁迅唯一一部爱情题材的小说,揭露了「自由」的本质

我不应该将真实说给子君,我们相爱过,我们应该永久奉献她我的说谎。如果真实可以宝贵,这在子君就不应该是一个沉重的空虚。谎话当然也是一个空虚,然而临末,至多也不过这样地沉重。

《伤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在1925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五四时期的知识青年涓生和子君他们为了追求自由的婚姻生活,两人私奔出走,在一所陌生的住处开始同居的日子。

然而现实并不是年轻男女想象的那么美好,现实赋予人们更多的是眼前的苟且,而诗与远方仅仅是在夜晚入梦时的一种美好幻想。

他们逃离了家庭,但是逃离不了现实。为了生计,涓生每天忙于工作,而子君每天则忙于处理家庭琐碎。

一年过后,他们彼此再也不能忍受这样的日子,子君离开了涓生回到家,后因不能忍受家人邻里冷眼的嘲讽,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涓生为子君的逝世而惭愧伤心。这段乌托邦的爱情最终结局是「 一伤一逝」。

《伤逝》:鲁迅唯一一部爱情题材的小说,揭露了「自由」的本质


《伤逝》是鲁迅众多作品中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在我看来,这部小说表面是记录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实则是在通过涓生和子君对自由的追求,来揭示自由的本质,实则是空虚。

和子君的相识,让涓生看到了生命的激情,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但是这种激情和希望很快的就消失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单纯的认为获得了生活的自由,却没想到「自由」之后的生活。

逃离换来的自由,最后同样也沦为空虚的现实生活,他们也成为庸庸大众中的一个。涓生在追求自由婚姻中对人生的感悟,一定程度上对读者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伤逝》:鲁迅唯一一部爱情题材的小说,揭露了「自由」的本质


五四运动前后,青年知识分子对自身境遇的审视

01 五四运动前后,知识青年受到五四精神的影响,开始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

五四运动是1919年由青年人发起的一场文化运动。其促进了青年人的思想启蒙,五四精神冲击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旧思想、旧文化。在这时期,涌现了一批追求人格独立、自由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

这些知识分子勇敢地挑起「 向西方学习」重担,他们以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身份和独立的价值标准,借助知识、文化、思想和精神的力量,来表现自身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思考和鲜明的「 公共关怀」,并借助文章和课堂,向青年学生传递先进的思想。

如胡适说:「你们不要总在争自由,自由是外界给你的,你们先要争独立,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然是奴隶。」

陈独秀说:「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他们是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文化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公共良知、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伤逝》:鲁迅唯一一部爱情题材的小说,揭露了「自由」的本质


02 鲁迅被视为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的代表,《伤逝》中,涓生的生活境况折射了大部分五四青年的生活

五四时期,鲁迅无疑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最杰出代表。他的思想、意识、观念、学说、主张和人格等,都典型地反映出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精神特征。

鲁迅小说笔下的涓生、子君、魏连殳、吕纬甫等人物,受到五四精神的影响,不断地在抗争着封建思潮。他们追求自我的独立、自由解放、反抗父权、叛逆家庭来宣告个体的新生,探索人生的意义。他们突破现实环境对自己的束缚,开始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鲁迅笔下的子君,冲破封建家庭对自我的束缚,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表现了子君对自由的追求。

涓生和子君谈论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俗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泰戈尔、谈雪莱。他们憧憬着新的生活,在新的生活中树立自我,找寻人生的意义。

涓生和子君像久久等待着一个大暴动,今天夜里就要举行,人人带着犯罪的心情,想参加到解放的尝试,就像春风一样,吹到每个人的心坎,带着呼唤,带着盅惑。

《伤逝》:鲁迅唯一一部爱情题材的小说,揭露了「自由」的本质


在追寻中迷失:青年知识分子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柏拉图曾说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

人突破了现实环境的枷锁,开始寻找一种新的人生意义。这可以说是一种重生,一种脱离家庭的重生。这仅仅是实现了表面的自由,而不是独立,因为人终究是脱离不了社会这个大环境。

一个人若不和其他人一道组成社会,则无法获得精神、道德、物质上的生存。

01 涓生和子君离开家庭,寻求自由独立,是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追寻人生的意义。

子君和涓生有一颗觉醒的心,一股力抗世俗的勇气,开始追求婚姻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追求自己人生的意义。但是他们也没有意识到有一天,他们的生活也变得和父辈一样庸庸碌碌,毫无乐趣和意义,在日日的空虚中度过。

他们之间的对话,不再谈论文学。子君一日日的做饭、养狗。正如文中所说:「她的勇气都失掉了,只为着阿随悲愤,为着做饭出神。」

而涓生为了自己和子君维系自己的小家,每天为工作所拖累。他再次意识到自己人生的空虚,他归责是子君的空虚造成的,造成他精神的匮乏。

「 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人生的全部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附丽。」

涓生认为自己在爱中迷失了自己,而子君亦是。于是涓生大胆地对子君说,不爱现在依附于男人的子君,爱的是以前那个勇敢,追求自由独立的子君。

「我一个人生活是容易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了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的很。现在忍受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是为了她。但子君的见识,却似乎只是浅薄起来。」

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

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又陷入一种困境。

《伤逝》:鲁迅唯一一部爱情题材的小说,揭露了「自由」的本质


02 子君的去世,涓生的悔恨,是向现实的一种妥协。

「你要我老实说,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我已经不爱你了。」

涓生对子君说出了一直藏在心里的话,一段时间后,子君消失了,被父亲接回了家,留下一屋的寂寞与空虚。

子君离开了,自以为已经解脱的涓生,又再次陷入一种空虚。他搬离了和子君一起租住的小屋,也不知道应该去哪里。他渴望新的事物出现,但是一天天过去,没人打破这寂寞的沉静。

他在朋友那得知子君去世了,在当时社会封建的观念中,已经逃离出走的女人,很难想象回家之后会遭遇什么。邻居们的冷嘲热讽,父母的苛责辱骂,总之受伤的子君消失了,勇敢追求自己婚姻的子君,在被男人所厌弃后,再次决定了自己的人生。

子君的离开,涓生再次获得自由,而自由换来的还是空虚。

「依然是这样的破屋,这样的木板,这样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但那是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部消失,只有一个空虚,我用真实换来的空虚存在。」

正如尼采所说:

你以为你是自由的吗?我愿意听到的是你的中心思想,而不是听你说你逃离枷锁。许多人抛开了奴役的地位,就抛开了最后的价值。

03 我们不能苛责涓生的子君的不负责任。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也与当时的社会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和子君社会支持系统的残缺息息相关。

涓生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现实的环境,他和子君虽然有勇气走向自由,但是并没有成熟地做好生活的准备,人生的方向对他们来说还很迷茫。看似自由的他们,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独立。

而子君的死亡,是当时封建社会中,大多数女性的命运。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死于人言可畏、死于冷嘲热讽。迫于社会舆论压迫的子君,有了自我的独立意识,却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在现实的压力下,结束了生命。

子君结束了她短暂的空虚的一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女性来说,摆在她们面前的只有两种道路。一是不嫁人,留在家里;二是嫁人,依靠丈夫而生活。在两种道路都走不通的现状下,无路可走的子君只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伤逝》:鲁迅唯一一部爱情题材的小说,揭露了「自由」的本质


04 涓生意识到他没有能力逃离现实的空虚,自由带来的同样是空虚

小说结尾,鲁迅以契科夫似的冷峻,没有设计令人雀跃式的答案。在悔恨中的涓生认识到了人生的空虚。他在日记下写下「她虽是想在威严和冷眼中,负着空虚的重担,来走所谓的人生的路,也已经不能。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在我所给的真实——无爱的人间死灭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涓生习惯了人生的空虚,他决定将真实的情感深深埋在心里,默默前行,用谎言和遗忘做自己生活的向导。这样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却也让我们看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青年知识分子在追求自由、追求人生意义的道路上的困境和举步维艰。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文化学者高晓松的童年既空虚又自由,父母常年在国外,导致大紧的童年非常孤独,当然也很自由。这份自由和孤独,造就了高晓松之后随遇而安,不被条条框框羁绊的生活作风,活生生把自己活成了行为艺术家。

《伤逝》:鲁迅唯一一部爱情题材的小说,揭露了「自由」的本质

负重前行,认识到生命的「 空虚」,将继续前行。

新的生路还有很多,我必须跨过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那一步。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了。

卡夫卡曾说:「 我是自由的,那就是我迷失的原因。」

自由多少人向往的,卡夫卡说他是自由的,但这个自由是他迷失的原因。可以说很多人心灵上是可以自由的,并且能够得到快乐,但有时候自由换来的是迷茫。

就如我们活在自己独自的空间,独自享受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也不会认同别人是自由的一样,但有时候我们就会反问自己到底是自由的还是别人是自由的?

只有对现实有更加清醒的认识,用理性的态度勇敢、坚强的生活下去,才能使追求具有自我价值的幸福生活成为可能。

在鲁迅看来,自由首先必须是个人的自由,是个人精神的觉醒与独立。

人生充满了各种不如意,当我们感觉被束缚、被压抑时,我们渴望逃离,渴望自由。但自由不是逃避生活现实,更不是逃避自我。如果能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进行最大限度的平衡,保持经济自主和清醒的自我意识,也许就能以更适合现实生活的方式,更好地争取自由,享受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