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伤逝》:固化的认知,从不应该是世界对男女双标的理由

鲁迅《伤逝》:固化的认知,从不应该是世界对男女双标的理由

《伤逝》于一九五二年创作,是鲁迅先生创作为数不多的青年爱情小说。先生以五四为时代背景,通过刻画人物的独特际遇,以最后悲剧的结局反映并启迪愚昧、麻木的国人寻找自我救赎与社会解放的路径,促使青年们的婚姻观念发生巨大改变。

(一)涓生谈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与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会馆里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的寂静与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仰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

曾经,我以为的爱情像一个美丽的泡沫,只要你不去破坏它,它就会一直像初见时的那般美好,圆润,渗透着希望。直到后来的后来,我看到子君以为自己的目标达到了,日渐沉浸在家庭琐碎的生活里,变得与那些庸俗家的人妇别无二致;我目睹着子君从一个时代新女性之光,渐渐在面对生活的压力、现实的束缚下变成甘愿靠我养活的附属品。

所以,我错了。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爱情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终点,没有永恒。人们渴望拥有一份独特的爱情,其实是在渴望被爱、被关怀,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火炉,可子君于我而言,或许曾经是,但当她安于现状的一刻开始,她已经慢慢跟在我后面,离我越来越远。

人与人相处越久,那份独有的特质便会离我们越来越远,那份新鲜感也会慢慢消逝。我试图想着新的生路跨去,而她自始至终还停留在原地。她不再令我欣赏,也不值得我守护。可我必然要将这份真实深埋心底的创伤中,默默前行,用遗忘,用谎言。

鲁迅《伤逝》:固化的认知,从不应该是世界对男女双标的理由

(二)子君述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我曾说,我是我自己的,可是我为了变成涓生口中的新时代女性渐渐迷失了自我,在他的居高临下中,我已注定不再属于自己。在爱情里,我永远扮演者卑微、牺牲的角色,说到底,这是旧时代在我身上强加的不可抗力的责任。

可是,爱从来不是全部,只有保障了基本的生活,人才有爱的能力。

涓生说,新时代的女性不要沉湎于家庭琐事,可他从来未曾想过,如果我不忙碌于柴米油盐,谁来帮我们解决、料理吃穿、住用?涓生从来不懂,人生想要得到什么,首先就应做到的是学会舍弃什么。当我们不得不面对失业的压力开始为生计所迫时,我们必须要舍弃曾经的诗与远方,他无法养活自己,更无法奢望养家。

这样的状况下,如果我不甘愿舍弃为我们作出一点牺牲,爱是无法在困顿中继续维持的。我还是那么爱他,可

他一直爱的是他脑海的我。

鲁迅《伤逝》:固化的认知,从不应该是世界对男女双标的理由

(三)悲剧说

“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

在涓生的视角里,

子君的停滞是病结;在子君的内心上,涓生的忽视是根源。其实,错的不是角色,病了的是那个时代。时代教育男性青年,要追求自由、理想,要义无反顾,堪当大任,安能受困于一箪食乎?

同时,时代却斥责女性,要相夫教子,三从四德,不要反抗与冲破。从一开始,时代对男女的角色定位便是不同的,这是一切悲剧的源泉。社会总是站在男性的角度对女性指手画脚,以至于他们脆弱的爱情面对这些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的固执、偏见时,直接导致了他们获得物资基础维持生存的艰辛。

同时,也造成了涓生的自我,在他潜意识下不断地充当一个审视者的角色,而子君则是服从者,社会将这种划分当做是理所应当,其本质却是病态的双标。世界对男女双标,对男人宽容,对女人苛刻。

鲁迅《伤逝》:固化的认知,从不应该是世界对男女双标的理由

男人出轨,会为男人辩护这是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误,可以原谅;女人出轨,只会让我想到直男癌一句话:“男人脏,脏一时;女人脏,脏一世”,被冠以荡妇、不知廉耻的名号。

譬如过年回家被催婚,大龄男青年,世界会告诉他,别担心,男人四十一枝花,阅历越深越成熟;大龄剩女,世界只会疯狂编排她,还不着急,女人三十豆腐渣,年龄越大越不容易嫁出去,再不结婚没人要了!

譬如经营事业,男人如鱼得水,世界会夸有事业心上进心,人间难得!换作女人,纵然事业成功,世界总是充满妒忌。不是拜金女就是极其强势的人,又不用养家,赚钱给谁花?

职场上更如是,面试官在招聘时就会性别歧视,天然地认为男人比女人更有发展前途,女人会结婚生孩子有产假,女人抗挫折能力弱,容易跳槽,有孩子以后更会事事以家庭为重,工作态度也有考量。

生活上亦不尽然,比如在逛超市,一个男人单独带着吵闹的熊孩子,世界天然带有同情之心,真是个好奶爸,买东西都不忘照顾小孩!同样,换做女性,世界就是另一种刻薄,连自己的小孩都管不好,吵死了!

鲁迅《伤逝》:固化的认知,从不应该是世界对男女双标的理由

这些事情如果冠以“男人赚钱养家,女人负责貌美如花”

,听起来是那么的理所应当,可是男女角色的不同究竟是谁定义的?纵然在不断强调男女平权的社会,几千年以来的刻板印象、封建传统还是会让大家存在双面标准。这种固化的认知从不应该是世界对男女双标的理由。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他人平等以待,被歧视、被漠视、被忽视,任何人在心里都会感到不舒服、不公平。

而后世人再去解读《伤逝》,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无法不会因为这种双标造成的在黑暗时代下两个人挣扎的爱情所动容,同时,却也更应当警醒与反思。追求新生、民主、自由、平等的爱情,这些本没有错,可如果不懂得自我意识的反思,永远无法成就一段传世佳话,我们可惜、惋惜、叹息,那个时代下世界男女多有不公。

但同时,他们的悲剧也给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女性要学会自我独立和成长,不要为了任何的取悦来迷失、甚至牺牲自我。哪怕是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我们的精神人格依旧应该是:你是你,我是我,我们的相遇是因此彼此的独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