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鲁迅《伤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开了盖的酒,幸福总是挥发的太快

题记:

鲁迅《伤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开了盖的酒,幸福总是挥发的太快

伟大领袖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思想是鲁迅先生最锋利的矛,那支笔就是他最好的武器。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批判着、鞭笞着,也一直在警醒着、启迪着。他“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在其所有的小说里,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伤逝》,既没有一味地歌颂恋爱至上,也没有流于以死殉情的悲剧。

《伤逝》,不但揭示了封建枷锁对婚姻自由的压迫,更是深入婚姻肌理,去探讨个人的成长对婚姻幸福的重要意义。一如,鲁迅在文章中写道: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鲁迅《伤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开了盖的酒,幸福总是挥发的太快

女人最可悲的不是年华老去,而是在婚姻中迷失自我

《伤逝》以子君和涓生的恋爱和婚姻为主线,描述了他们不惧封建礼教,勇于冲破世俗枷锁,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心路历程。

鲁迅《伤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开了盖的酒,幸福总是挥发的太快

子君无疑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新女性,她全然不顾封建势力对婚姻自由的干涉与束缚。庄严地宣称:“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为了和涓生在一起,子君不惜和家庭闹翻,与父母反目。旁人讥笑的言语,子君成耳不闻;路人轻蔑的眼光,子君视而不见。她“坦然如入无人之境”,甚至不惜卖掉唯一的首饰决绝地跟涓生在一起。

她冲破重重藩篱,嫁给了爱情,无疑令人激赏。但婚后,子君却把“女子治内,服侍丈夫”的封建礼俗视为理所当然。此刻,子君再无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理想。终日奔忙在饭菜,油鸡和家务之间,安于家庭主妇的角色,思想流于庸俗空虚。

曾经相谈甚欢的易卜生、泰戈尔、雪莱......,这些灵魂上的共振全都渐行渐远,甚至连过去恋爱时“偶有议论的冲突和意思的误会”也没有了。子君以为和涓生结婚便找到了幸福,也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于是,不再读书,不再思考,不再求进步。

鲁迅《伤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开了盖的酒,幸福总是挥发的太快

她守着好不容易得到的爱情,却也同时守着“残破”的自己。子君把家庭生活视为人生全部的意义,完全丧失了自我,也放弃了婚姻里成长的机会,沦为了丈夫的附庸。

涓生开始厌弃子君的日渐浅薄,从“一个人,生路还宽广得很,现在忍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因为她”到“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此刻,涓生的心里已将子君无情地抛弃了。

直到,涓生说出那句“我不再爱你”的时候,子君甚至没有发出一声质问,只是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毫无反抗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或许,在和涓生建立小家庭的那一刻,子君的命运便已注定。毕竟,失去自我的婚姻,幸福都不会长久。

所以,子君并未真正的从封建藩篱中逃脱出来。从本质上来说,她“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仅仅是冲出一个牢笼又陷入了另一个牢笼而已。

鲁迅《伤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开了盖的酒,幸福总是挥发的太快

1925年,鲁迅先生写下这部《伤逝》,至今几近百年。女性意识早已觉醒,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精神生活都今非昔比。然而,女性意识的逐渐强大,并不意味着男权意识的衰弱。

于是,在浮躁和物质裹挟的当下,“不好就离”、“烦了就分”早已见怪不怪。当然,我们无意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摘他们对婚姻的轻浮和任性。

我们只是在提醒,既然宣称“婚姻不是感情的唯一归宿”。那么,在婚姻里,保持自我就越发显得重要。因为,“保持自我”不仅仅是一个人人格独立、精神独立的体现,更是未来抵御婚姻不确定性的一大法宝!

就像《伤逝》中的子君,恰恰是因为丧失了自我,所以在涓生无情地转身离开时,她的生活从此变得一地鸡毛。更可怕的是,婚姻死了,她的心也跟着死了。

鲁迅《伤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开了盖的酒,幸福总是挥发的太快

有句话说:

“婚姻的幸福是建立在“保持自我、共同成长”基础上的,失去自我的婚姻就像是开了盖的酒精,幸福总是挥发的太快。”

深以为然!

鲁迅《伤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开了盖的酒,幸福总是挥发的太快

为什么女性会在婚姻里失去自我

爱丽丝.门罗在《公开的秘密》中讲到:

“婚姻把你从自我中拽了出来,给了你一种真实的生活。”

有些人会说,“真实的生活”不就是要面对柴米油盐吗?“从自我中拽了出来”不就是意味着要收敛自己的个性,学会隐忍吗?诚然,这些都没错。就像鲁迅在《伤逝》中写道:“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但凡事都要有度!一旦越过这个“度”,你丢掉的不仅是扬在脸上的自信,也丢掉了“遇见更好自己”的机会。

那么,为什么女性会在婚姻里失去自我呢?

鲁迅《伤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开了盖的酒,幸福总是挥发的太快

  • 一是,受儒家礼教的影响

五千年来,我们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更是深刻左右着女性的道德规范与行为约束。“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三从四德”、“相夫教子”等等这些传统思想早已浸入骨髓。

虽然辛亥革命后,女性意识开始慢慢地觉醒,但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女性在婚姻里感到迷茫,甚至弄丢了自己。

就像《伤逝》里的子君,婚后“养鸡喂狗做饭”,把封建的“女子治内,服侍丈夫”的礼俗视为理所当然,在家中并无经济地位,靠丈夫养活,沦为了男人的附属品。最后导致,离婚后变得极其颓废,在落寞中走完了悲惨的一生。

鲁迅《伤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开了盖的酒,幸福总是挥发的太快

  • 二是,大男子主义依然盛行

男人都是存在“大男子主义”心理的,或多或少而已。他们希望自己的女人,能够对自己言听计从,凡事都要自己说了算。生活中,有些女人偏偏就非常缺乏主见,婚后自然就会把老公当成全部,失去了自我。

她们为丈夫而活,为孩子而活,却从未为自己活过。这样的女人普遍很缺乏安全感,常常忧人自扰,特别害怕男人出轨。因为,害怕男人抛弃自己,她们会变得唯唯诺诺,这便更加助长了对方的“大男子主义”,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涂磊说过:

“善良的女人抓住男人的胃,功利的女人管住男人的钱,聪明的女人在婚姻中善做自己。

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争取的。所以,女人千万不要为了男人放弃自己的生活。要积极去培养自己的爱好,不断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这样倘若婚姻真的走到了终点,也不至于生活一地鸡毛。

  • 三是,女人的自我矮化

有些女性常常不自觉地给自己制造藩篱:“女人不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吗?”、“婚姻里不就应该有人做出退步和牺牲吗?”......。她们常常被这些藩篱禁锢着,乱了分寸,丢了自我。就像《我的前半生》里,马伊琍饰演的罗子君,在离婚后不断地向朋友抱怨到:“他娶我的时候,叫我不要工作,说要养我一辈子的呀。”

鲁迅《伤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开了盖的酒,幸福总是挥发的太快

一个“养”字,折射出了罗子君的自我矮化。我们不免诧异,女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圈子和工作,为何要让男人养着呢?

有句话说:“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前提”。被男人养着,就意味着失去了在男人面前昂首挺胸的姿态。任何一个女人都不能完全依附男人,当你天天围绕丈夫和孩子转时,久而久之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慢慢地会跟丈夫失去共同语言,产生隔阂。轻则让婚姻陷入糟糕的状态,重则夫妻一拍两散。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婚姻太糟糕,也不是男人对你不好,更不是婆媳关系难以应对。而是在价值排序中,女人一味地把自己排在丈夫、孩子之后,过度的矮化自己,才导致了不幸福的结果。

鲁迅《伤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开了盖的酒,幸福总是挥发的太快

聪明的女性是活出自我,幸福的婚姻是共同成长

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中年夫妻面临离婚,妻子暴跳如雷,而女儿却依偎着妈妈说:“妈妈,这些年,你和爸爸就像是两个爬山的人,一开始是并肩爬山,后来你累了,便躺在半山腰。于是,爸爸便一个人往上爬,直到有一天,他回头看时,却再也看不到你了......”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则故事会作何感想,指责男人的无情?为女人喊冤?或许,我们会有更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经营幸福的婚姻的?

鲁迅《伤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开了盖的酒,幸福总是挥发的太快

  • 幸福的婚姻是共同成长

陈道明曾说过:“好的婚姻是一场两个人的共修。”

所谓共修,就是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就像于丹说的那样:“好的婚姻是融合,彼此宽容、平衡,共同成长。”然而,生活中总有些女性一旦结了婚,就好像为自己买了份保险。停止了学习,停止了进步,自己把自己锁进了婚姻的牢笼。

久而久之,和丈夫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距离越拉越大,最后导致婚姻出现裂缝。就像《伤逝》里,涓生会厌弃子君的日渐浅薄、会固执地认为“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

婚姻的纽带不是那一个红本本,甚至不是孩子,而是共同成长。婚姻就像是跑马拉松,除了一路上夫妻两人要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外,还要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携手跑过终点。

鲁迅《伤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开了盖的酒,幸福总是挥发的太快

  • 最好的生活方式,是活出自我

作家宏浊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婚姻像塑料、皮革、丝绸一样,也会老化。老化的婚姻,强度和韧度大大地削弱,变冷变硬,稍不留神就会开裂。婚姻的呵护和保养,需要一点点理智,一点点技巧,更重要的是活出自我。”

女人绝不能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心态,这不仅是对自己的矮化,也是对人生的不负责任。李银河曾指出:在中国,我们并不提倡女性回家做全职太太,更完美的目标应该是女性实现自我,追求自己的价值。

只有活出自己,才能赢得尊重。婚姻里迷失自我的女人大都活得不幸福,三毛是,蔡琴是,张爱玲也是。对那些失去自我的人来说,婚姻不仅是一座围城,更像是一座坟墓。他们在这里埋葬了爱情,也埋葬了一生。

鲁迅《伤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开了盖的酒,幸福总是挥发的太快

  • 追逐自我价值,不做婚姻里的附庸

有句话说:“男人喜欢贤惠的女人,但并不喜欢保姆型的女人。”

生活中有很多女人放下自己的爱好、兴趣和追求,把自己永远固定在“保姆型妻子”的角色里,结果不仅丢了自己,甚至可能会毁了婚姻。

女人要永远记住,为你人生买单的不是男人,而是你自己。你的人生过得充实还是蹉跎,过得精彩还是平庸,过得幸福还是悲戚,全在于你自己。

比起那些执着于在婚姻中放低自己去成全家庭的女人,聪明的女人会不断地去提高自己。毕竟,自我拥有的的技能,知识,自信和魅力才是最后真正能依靠的。在婚姻里,勇于追逐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女人会自筑安全感,而不是从男人身上寻找安全感。所以,女人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这样,即使婚姻瓦解了,我们的世界也不会“山崩地裂”。

鲁迅《伤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开了盖的酒,幸福总是挥发的太快

真正幸福的婚姻,从来都不是靠放弃自我来成全的。女人守护婚姻的同时,要学会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毕竟,我们选择结婚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而不是放弃所有,沦为男人的附属品。

失去自我的婚姻就像是开了盖的酒精,幸福总是挥发的太快。鲁迅先生的《伤逝》,不止在那个时代才有,在什么时候都可能会有。伤逝的是女人,也可能是男人。

但我们希望“伤逝”能远离每一个家庭,让人间烟火在时光中静氲,让沧桑坎坷在岁月里淡去。

最后,祝愿每一对夫妻都能:任容颜迟暮,任白发苍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