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伤逝》:最早的关于北漂的爱情故事


鲁迅小说《伤逝》:最早的关于北漂的爱情故事

《伤逝》封面

《伤逝》讲述了一对情侣在北京同居在出租房里,由于男子失业,经济窘迫,两人开始产生矛盾。

直到男子说出那句:“我已经不爱你了。”女子便离开了他,最终造成两人“一伤一逝”的悲剧。

《伤逝》出自鲁迅小说集《彷徨》,大概是最早反映文艺青年北漂的爱情故事,“彷徨”二字在其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哪怕男主翁明白,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可面对生存问题时,爱情也随之凋敝。

鲁迅曾在《华盖集》中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

到了《伤逝》,面对爱情时,他则道出:“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经典名言,与之呼应。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一篇爱情小说,周作人曾评价称,

此为在鲁迅所有小说中最难懂的一篇。别的不敢说,反正看完之后,大概都会对鲁迅产生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认知。

文艺青年的北漂爱情故事

小说男主人翁叫涓生,女主人翁叫子君,两人都是五四时期的文艺青年。子君认识涓生后,便不断地拜访他,听他讲新文化、新道德、新观念,成了他的迷妹,并很快与之相恋。

子君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文艺女青年,面对亲戚朋友的反对,她常常坚决地对涓生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的坚决,一直鼓舞着涓生。

鲁迅小说《伤逝》:最早的关于北漂的爱情故事

《伤逝》电影剧照 01

接着,他们一起找房子,借钱,建立了一个小家庭,还养了条狗。但子君很快就陷入家务之中,成了家庭主妇,做饭、搞卫生、养鸡、喂狗,看书成了奢侈的事情。

不幸的是,涓生还被单位“裁了员”,导致两人的生活更加窘迫,他不得不找了个翻译的兼职来干。

每当他在家工作时,子君一如往常地在屋里发出各种声响,令很难专心工作。可他又不直接指出问题所在,只责怪自己没有能力租两间房。

久而久之,涓生对子君的爱情逐渐消减,常常躲进图书馆里,他们的爱情未能“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此时生活仍为改善,迫于生计,子君宰吃了所饲养的油鸡,放掉了喂养的狗。

鲁迅小说《伤逝》:最早的关于北漂的爱情故事

《伤逝》电影剧照 02

而涓生最痛苦的是,常常被子君逼着说一些温存的话。如文中所说:“她从此又开始了往事的温习和新的考验,逼我做出许多虚伪的温存的答案来,将温存示给她,虚伪的草稿便写在自己的心上。”

为了不一同“灭亡”,为了再造新生活,开辟新道路,涓生终于说出了那句话:“老实说,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与你倒好得多……”子君听后,面如死灰,仿佛丢了魂一样,不敢再看他的眼睛。

直到某天涓生回到家时,被房东告知,子君被她父亲接走了。他不愿相信这个事实,在屋里四处寻觅,可那屋子分明藏不了任何东西。他后悔莫及,忍受不了空虚寂寞,很快带着回忆搬离了此地。

而最终得知子君已死的消息时,他更加陷入了无穷无尽的绝望中。同时他也是清醒的,自认一切罪责都源于他,如他所言:“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她在我所给与的真实——无爱的人间死灭了。”


小说的艺术性及其成就

之所以说这篇小说与鲁迅的以往的风格完全不同,是因为其采用了手记的形式和诗意的语言,某些直抒胸臆的表达,真实地展现了青年男女面对爱情时的痛苦与挣扎,甚至能读出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感觉来。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涓生的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抒写热恋中的深情、新婚后的喜悦、失业后的惶恐、感情濒于破裂时的痛苦、分手后的绝望以及子君死后涓生的悔恨和悲愤的心境。作者把人物心理变化过程描写得丝丝入扣,字里行间充溢着浓郁的感情色彩。

鲁迅小说《伤逝》:最早的关于北漂的爱情故事

《伤逝》电影剧照 03

以子君离开后为例,鲁迅通过描写窗外半枯的槐树和紫藤以及方桌、败壁、板床等意象,表达涓生面对人去屋空、物是人非时的空虚与寂寞,以及对子君的悔恨和思念,大有电影《后来的我们》的意思。

爱情的初始、发展、衰落,推动着故事情节的走向,鲁迅以暮春、晚秋和严冬的变换来表示他们爱情的勃动、枯萎和凋零,行文脉络清晰,构思巧妙。

比如,小说开头如此写道:“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目的是交代写这篇手记的目的。

结尾又写道:“我活着,我总是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紧扣开头,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因而建议,这篇小说大概可以作为中学生阅读理解的范本。

《伤逝》还是个大IP,1981年,这篇小说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成了电影,影片保持了原小说沉郁、凝重的艺术风格,并于1982年获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剪辑奖。 另有基于这篇小说的歌剧、连环画、昆曲、豫剧等艺术作品诞生。

鲁迅小说《伤逝》:最早的关于北漂的爱情故事

歌剧海报

再放到影视剧上来看,这篇小说不正是如今一些流行的关于北漂爱情电影的最早雏形吗?


《伤逝》的背后,是婚姻的不自由

20世纪20年代,描写男女恋爱的小说占了全数的百分之九十八,展现婚姻不自由的问题在当时是个主流。

鲁迅只贡献了一篇爱情小说,而且写得那么好,可见不是他不擅长这类题材,而是志不在此。

婚姻自由的背后是个性解放,鲁迅对此是予以充分肯定的,但同时也敏锐地发现隐藏在恋爱婚姻自由背后的危机。如果女性能够实现婚姻自由,经济上却还是依赖男性,这仍然是不自由的体现。

1923年底,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指出,妇女要解放应该用“剧烈的战斗”去争取经济权,“如果经济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当然完全是废话”。

鲁迅小说《伤逝》:最早的关于北漂的爱情故事

歌剧《娜拉出走》海报

不同于当时流行的歌颂恋爱至上的作品,鲁迅用小说的形式,把妇女婚姻和青年知识分子的问题跟整个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联系起来,以启示广大青年摆脱个性解放和个人奋斗的束缚,探索新的出路。

也就是说,子君的悲剧,本质上还是由于女性没有经济来源,在家庭中难以占据一定的地位导致的。100年前,鲁迅就把这个问题抛出来讨论了,而至今仍然存在,这显然是个漫长的进步过程。

如今随着女性地位不断位提升,并逐步获得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利,相信此类悲剧也会大大减少。

如果说婚姻本质上是没有出路的,那么,唯一的抢救办法,就是男女双方都有着绝对的经济独立条件。这虽然不是出路,起码也是条后路。

然而,有关爱情的事情,那心灵上的创伤,却是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任何自由、制度、权利能够治愈的。 因而,在文学作品中,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其他的只是附属条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