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孔乙己》:被误解的孔乙己,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

《孔乙己》是鲁迅的经典小说之一,也是课本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没落读书人孔乙己,在封建复古逆流的时代,上挤不进主流社会,下融不入底层阶级的悲惨一生。

周作人曾说,“鲁迅用孔乙己的故事,差不多就写出了这一群人的末路”。孔乙己就是“这一群人”的代表,他虽然满腹经纶,却“弄到将要讨饭”的境地,甚至还受人鄙视、任人嘲讽。

虽然孔乙己的物质生活一塌糊涂,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却并不空虚。在与书为伴的日子里,孔乙己保持着善良,坚守着初心、反抗着绝望。他的善良值得被传承,他的反抗精神,更值得被尊重。

鲁迅《孔乙己》:被误解的孔乙己,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

1. 表面上是贫穷带来的不幸;实际上是善良造成的悲剧

《孔乙己》创作于1918年,当时仍然具备,封建科举制度的社会基础。贫苦的知识分子,仍然没有出路。因为贫穷,所以孔乙己即使满腹经纶,也无法谋取一官半职;因为贫穷,他即使不愿与底层阶级同流合污,也还是会受尽他们的嘲讽。

在封建制度复古逆流的社会,孔乙己无疑是不幸的。但是他的悲剧,却并不单单因为贫穷,而是因为他的善良。在这个不被理解的孤独时代,书本成了孔乙己唯一的寄托,也给了孔乙己一副善良的灵魂。

孔乙己的善良,体现在他的宽容上。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即便别人嘲笑他的才学,他也不与争辩,更不会记仇、报复;孔乙己的善良,还体现在他爱护幼儿上。因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即便他没有义务,给不认识的孩子吃茴香豆,也还是会肩负起照顾幼儿的责任,将自己本就不多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

孔乙己铭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道理。即便别人给的“果子”,只是嘲讽。孔乙己也还是会善良地选择以德报怨,但遗憾地是,在那个“吃人”的时代,人们并不懂孔乙己的善良,反而利用他的善良,变本加厉地伤害他,甚至乐此不疲地促成他的悲剧。

鲁迅《孔乙己》:被误解的孔乙己,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

2.细节处,尽显孔乙己的善良,及对文化信仰的守望

善良的孔乙己,与酒店里冷漠的人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鲁迅利用具体形象的动词,将静态的孔乙己写活,也让孔乙己的善良,被放大。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茴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这一段是孔乙己教“我”写“茴”字时的场景。在“敲”“点”“蘸”几个动词的点睛下,孔乙己的兴奋、热情,被描写得淋漓尽致。面对“我”这样一位平日里嘲笑他的伙计,孔乙己仍然愿意不计前嫌,传授知识。

但,他的善良,却并没有得到“我”的感激。反而,让“我”觉得他很烦。当烦躁传递给孔乙己时,一个“叹”字,便表达了他的失落。

鲁迅《孔乙己》:被误解的孔乙己,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

·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孔乙己非常想挤进主流社会,但是却不被接受。当酒馆的人戳中他“落第”的痛点时,“笼”字便写出了他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孔乙己从不怀疑自己的学识,所以他不屑向人证明自己的“文化”。但是,没能考取功名,是他内心的痛。然而,即便如此,善良的孔乙己,也从没抱怨过社会,或是报复轻视他的人。

·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这一段的孔乙己表现出了善良、可爱的一面。豆子是孔乙己的,孩子是别人家的,所以他完全没必要,将碟子里的茴香豆,分给这些孩子。但他的友善,却让孩子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讨要。

“伸”“罩”“弯”“直”“摇”这一连串的动词,则写出了孔乙己用力保护茴香豆的可爱与善良,他不忍心居高临下地去哄骂孩子,也不愿看孩子没有吃食。但不幸的是,当他需要“讨饭”时,却没有任何人愿意去善待他。

鲁迅将自己多年的观察与体验,投射到孔乙己的身上,以一种娓娓道来的笔调、和精确的用词,将孔乙己虽然贫苦,却依然善良的样子,描绘了出来。让我们既佩服,又想要将这份善良传承下去。

鲁迅《孔乙己》:被误解的孔乙己,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

3. 如果生活充满绝望,就要有反抗的精神,即便还是会失望,也心无所憾

所谓“人善被人欺”,孔乙己的善良,并没有得到善待。他的生活充满了绝望,这绝望,不仅来自于主流社会的不接受,也来自于底层阶级的嘲讽。但是,孔乙己却仍然以读书人自居自傲,因为他想用自己的方式,与绝望对抗。

汪晖曾说:“‘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并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探讨,而是体现为对普遍存在的人生状态的观察和思索。”

虽然无法跻身主流社会的孔乙己,觉得自己的才华无处施展,但是他却从不做谄媚、巴结等有辱读书人骨气的事;与底层阶级相处时,为了不与之为伍,他也常表现得“与众不同”。比如,他不会像短衫客一样穿短衫,即使长衫破旧酸臭,也不肯脱下长衫;酒也总会比短衫客多要一碗,还会外加一碟茴香豆。

虽然这些做法,在主流社会的人看来,是迂腐、穷酸;对底层阶级而言,是滑稽、愚蠢。但对孔乙己而言,却是他不愿与之同流合污的态度,以及冲破黑暗、反抗绝望的决心。

即使他上挤不进主流社会,下融不入底层阶级,最后悲剧离场,他也还是会为了心中守望,与绝望对抗。因为对孔乙己而言,绝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中无望。

鲁迅《孔乙己》:被误解的孔乙己,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

4. 善良,且勇于反抗绝望的人,值得被人尊敬

孔乙己的反抗,并没有带他冲破绝望,他的人生最终还是悲剧散场。

但人生的失败,并不代表人品的失败。孔乙己善良的品格,值得我们传承;孔乙己对绝望的反抗,更值得我们尊敬。

一个人无力改变周遭的环境,却唯独能守护好自己的灵魂。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绝望和冷漠时,有些人会像孔乙己一样,在冷漠中保持善良;在绝望中,勇敢反抗;但有些人,却甘愿被绝望打败、与冷漠为伍。虽然前者的日子,一定不好过;但后者的岁月,也绝不会静好。

所以,生活中,还是需要那些善良,且勇于反抗绝望的人。著名作家王小波,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善良,因为他从不把别人对他的否定,放在心上。王小波的长相,并没有像他的小说一样吸人眼球。妻子李银河,初读王小波的作品时心动不已,但见到他本人后却“心如死灰”。

其实,不光是李银河,许多人都嫌弃过王小波的长相。但是,王小波却从不生气,也不会心生怨怼。而是以一种幽默地自嘲,化解尴尬。比如,有次李银河因为丑,向他提出分手时,王小波就打趣道:

“我要去爬虫馆和那些爬虫比一比,看看我是不是真有那么难看。”

这样的幽默不仅逗笑了李银河,还增添了王小波的个人魅力。然而,虽然王小波拥有一副有趣的灵魂,但是他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样,都是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才逐渐让人看到了它的好。

但,漫长的等待,永远与绝望相伴。在一次次的拒稿后,王小波的内心其实是绝望的。因为小说中,涉及情爱的描写,所以他的作品一直无法受到主流社会的青睐。他就像一个在黑夜里赶路的人一样,倾尽所有、付出心血,去完成的作品,就像一沓废纸般,被主流社会撕的稀烂。但倔强的王小波,却并不想要“屈服”,而是坚持自己的风格,努力反抗生活带给他的绝望。

正如王小波所说:人活着都是为了要表演,所以才失去了自我。即便无处可去,也要永不屈服。我坚决不改了。我宁可写有滋有味发不出来的东西,也不写自我约束得不成样子的文章。在此我毫不谦虚地说,我是个高层次的作者,可是有些人却拿我当十六岁的孩子看待。”


鲁迅《孔乙己》:被误解的孔乙己,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

虽然不被理解,让他绝望;但是,对文学的执着,却给了他反抗绝望的动力。而事实证明,王小波真的突破了绝望,并迈向了主流社会;而他骨子里的善良,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有趣的王小波。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回顾一生时,发现自己该坚守的没有坚守,该反抗的没能反抗。

孔乙己一生贫苦,尚且不愿放弃心中守望,始终坚守一颗善良的心,用反抗的决心,去应对绝望的态度,令人钦佩;而王小波在面对相貌、和作品,屡次被质疑的情况下,仍然选择用幽默,坚守善良;以坚持,来对抗绝望的做法,也同样换来了后人的尊重。

莎士比亚说:一只小小的蜡烛,它的光照耀得多么远!一件善事也正像这支蜡烛一样,在这罪恶的世界上发出广大的光辉。

夏尔·凡多姆海恩也说过:“悲惨的话就反抗,心存懊悔的话就前进,只会为不幸哀叹的你,连猪都不如。”

任何时候,心存善念的人,都一定会否极泰来。因为心若向善,恶自离散。而如果此时,你的人生正充满不被理解的困扰、不被接受的绝望。请先振作起来,然后与绝望对战吧。因为绝望不会自己消失,只有你反抗它,它才会停止“捣乱”。

所以,做人就做一个善良的人吧;做事时,即便遇到绝望,也请坚持下去,反抗到底吧。因为你的善良、和反抗绝望的决心,一定会还你一个美好的未来。


鲁迅《孔乙己》:被误解的孔乙己,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