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从五个层次的“看与被看”,全新解读熟悉的经典

鲁迅先生作为文学界的大师,为后世留下无数经典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文学作品。


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被称为“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以其思想的深邃与艺术的创新所流传后世。


而鲁迅先生的第二篇小说,更是在思想性与艺术性更进一步的同时,极高程度地提高了可读性。


整篇小说读起来自然流畅,中间穿插着各种点缀,结尾却意蕴深长。鲁迅也说过这是自己最爱的作品。


你可能没有完整读过《狂人日记》,但你不可能没有读过它,不过,你也有可能从来没有读懂过它——


《孔乙己》

《孔乙己》:从五个层次的“看与被看”,全新解读熟悉的经典


1


对于《孔乙己》的思想,主旨,内涵,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文章,而我们在这里用一个全新的角度聊聊《孔乙己》的艺术,形式,技巧上的成就,在文学史上,这也有一个专有的名词,叫作“看与被看”。


首先是第一层的“看与被看”,发生在(短衫)主顾们孔乙己之间。


书中如此写到——

《孔乙己》:从五个层次的“看与被看”,全新解读熟悉的经典

从上文,可以看到“短衫帮”对待孔乙己的戏谑,嘲笑深层次是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


一个读书人,所谓的“士阶级”,现在混的如此之破败,甚至不如自己。因此,这些“短衫帮”在嘲笑孔乙己的时候,可以短暂忘却自己生活的不如意,获得一种短暂的满足感,也就是《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

《孔乙己》:从五个层次的“看与被看”,全新解读熟悉的经典

而这第一层次的“看与被看”本质上则是普通人边缘人之间的“看与被看”。


扩展来说,这是以“短衫帮”为代表的劳动大众,普通人甚至可以说是处于底层的群众们对于以孔乙己为代表的边缘人,零余人,落魄人的一种鄙夷与碾压。


这也是封建时代下科举制度的有害影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一口号将“士”阶级推崇至极,仿佛也有无数士子从贫民一跃青云,但是科举制度同样培养出来了更多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


“没有进学,不会营生”。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也不是仅仅发生在鲁镇的,更不是仅仅出现在清末的,这种悲剧是整个封建王朝的,全中国的,无数个一生也没有春风得意的可怜人的。


2


其次是第二层的“看与被看”,这时读者阅读的视点从“短衫帮”转向了老板,这时候,老板发出了看的动作,而“短衫帮”和孔乙己作为一个整体成为了被看的对象。


书中如此写到——

《孔乙己》:从五个层次的“看与被看”,全新解读熟悉的经典

这第二层次的“看与被看”本质上则是小商人阶级普通人阶级间的“看与被看”。


扩展来说,以“老板”为代表的小商人,由于处在“士农工商”的底层,虽然大多数可以保证衣食无忧,但是当时在地位上还低人一等的,这时看到普通人的寒酸与边缘人的落魄,自然就会产生与劳动者们类似的精神满足感。


前两个层次性质差不多,甚至可以放在一起看,而在第三个层次上,“看与被看”开始发生了质变。

《孔乙己》:从五个层次的“看与被看”,全新解读熟悉的经典

3


第三层的“看与被看”,这时读者阅读的视点从老板转向了小伙计“我”,这时候,“我”发出了看的动作,而老板,“短衫帮”和孔乙己则一同构成了被看的对象。


书中如此写到——

《孔乙己》:从五个层次的“看与被看”,全新解读熟悉的经典

从上文,也可以看到“我”作为一个孩子,一个生长在时代巨变中的新生命,生活的环境,目睹的人事,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第三层次的“看与被看”,本质上则是在时代巨变下,新生民众传统民众间的“看与被看”。

《孔乙己》:从五个层次的“看与被看”,全新解读熟悉的经典

扩展来说,“我”这个人物形象,也是当时中国社会千千万万个新生民众的化身,甚至“我”在鲁镇的生活,也是无数中国人无法突破的一种生存坏境,因此“我”和其他人,甚至“我”和鲁镇,都是一种压抑环境的象征。


但截至到这,“我”仍然是故事的叙述者,以上的所见所闻也都是从“我”的眼睛看到的,“我”仍然是“看”这个动作的主题,所以这时候,鲁迅先生让孔乙己走向了“我”


4


以上三层的“看与被看”,都是文章的显性层面的,也就是说都是有迹可循的,但是,从第四层开始,这种关系转向了隐性层面


在孔乙己转向和“我”交谈以后,“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也悄然从一个“看”的人,观察的人,变为了一个被“看”的,被观察的对象。


书中如此写到——

《孔乙己》:从五个层次的“看与被看”,全新解读熟悉的经典

第四层的“看与被看”,这时读者阅读的视点从“我”转向了作者,此时,是隐藏的

作者形象发出了“看”的动作,而“我”,老板,“短衫帮”和孔乙己则一同构成了被看的对象。


很多人在阅读时并不会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段是小伙计“我”从“看”转向了“被看”。


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会在读到“我”对孔乙己厌恶的态度后,会潜意识中感觉到“我”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甚至是一个群体的象征,也会潜意识地不再仅仅用“我”的眼睛看向这个时代。

《孔乙己》:从五个层次的“看与被看”,全新解读熟悉的经典

这时候,鲁迅先生所担任的作者形象开始隐性出现,读者们也其实开始无意识地借用鲁迅先生的眼睛来看向“我”和其他人。


这第四层次的“看与被看”,本质上则是新生民众中的思考者和新生民众中的麻木者间的“看与被看”。

《孔乙己》:从五个层次的“看与被看”,全新解读熟悉的经典

扩展来说,是思考者,革命者,前进者对于这片土地上一些停滞不前的,麻木不仁的同胞的一种观察。


“学医救不了中国人”,无论是鲁迅先生,还是无数投身文艺的作家们,都知道让我们挨打的原因,不仅仅在于肉体上的脆弱,物质上的贫困,科学上的落后,更在于精神上的贫瘠,思想上的落后。


并不是以孔乙己为代表的边缘人们使得国家衰败,而是以“我”为代表的无数庸众们,用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待一切,才真正导致社会的落后,思想的固化。


5


第五层的“看与被看”,发生在全文阅读的完成之后。


与第四层的“看与被看”一样之处,第五层同样是隐性层面的;与第四层的不同之处,第五层必须有一个“读罢此文,掩卷沉思”的过程才能发现。


不过一旦理解第四层作者与“我”构成的“看与被看”后,第五层其实也可以进一步看出来了,那就是读者作者构成的“看与被看”。

《孔乙己》:从五个层次的“看与被看”,全新解读熟悉的经典

鲁迅先生除了被誉为伟大的文学家以外,还被公认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这正是因为鲁迅先生对于中华民族,中国社会无时无刻都在忧虑、思考、批判。


而鲁迅先生这一思考者的形象,也蕴藏在每一部作品之后,只有仔细阅读,我们才会发现,新生民众中虽然大多麻木不仁,但是仍然有着少数的思考者。


他们也坚信,对于落后精神的展示、揭露、批判是危险的,是艰辛的,但终归是必不可少的,无可替代的,甚至付出生命也要完成的。


纵有再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终归也是“爱之深,责之切”

《孔乙己》:从五个层次的“看与被看”,全新解读熟悉的经典

综上所述,五层的“看与被看”,清晰地展露出《孔乙己》全文的整体结构。正如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一座冰山,水面上只漏出八分之一,剩下的八分之七隐藏水下。


好的小说也是一样,是时读时新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高超的艺术构思与思想意蕴所惊叹,由于人生的阅历也会有着新的理解。


除了《孔乙己》以外,你还有那些印象深刻的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呢,欢迎留言在评论区,也欢迎关注作者【文艺深眸】,没准下一次你就可以看到你熟悉小说的全新解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