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论《孔乙己》——悲惨时代下的困兽之斗

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回忆:“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那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二三事·》

《孔乙己》可谓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一篇作品,短短三千字的篇幅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容纳了丰富广阔的人生。它是文学界不可或缺的珍宝,是小说界历久弥新的典范。

接下来,我们从文章内容入手,逐步分析这篇文章的内容以及它所带给读者深层次的思考。

一.浓郁且独有的地方色彩

故事的背景是十九世纪末期黑暗且悲惨的时代,故事中的地点“鲁镇”有着浓郁的绍兴地方色彩。

环境中的种种细节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酒店的格局(“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饮食习惯(“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等,绍兴正是作者鲁迅的故乡,而这些设置都是绍兴一带所特有的。

那为何要这样写呢?

我认为,作者写自己的故乡是很习惯的,也是能够充分描述的。

同乡人看能产生更大共鸣,外乡人看更能开拓眼界,浓郁的地方色彩能够将读者更好地带入时代环境中,更是具有画的美感,甚至让读者觉得自己就正身处酒馆之中,作为看客的其中之一,观察着孔乙己的一言一行。


论《孔乙己》——悲惨时代下的困兽之斗

鲁镇——鲁迅像

二.孔乙己的悲剧是看客的喜剧

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第一人称“我”作为第一视角来叙述所见所闻。

“我”是镇口咸亨酒店的伙计,每天见到的客人也是很多的,但印象深刻的便是孔乙己了。因为掌柜面凶、主顾严肃,店里快活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会有笑声,但大多数想必也只是哄笑。

观点中认为,孔乙己是读书人中的正面典型,有其可贵之处,这是他人所不及的。

文章中说,当时有短衣帮和穿长衫的,长衫的阔绰,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但他又非是什么有钱的人,穿长衫也只是证明自己是读书人的身份,说话也是满口的之乎者也,常引大家哄笑。

即便是这样,他也没有顺着“潮流”,趋炎附势地脱掉长衫。他坚守着自己的文人身份,不管他人的眼光与嘲弄,依旧着长衫以显示与短衣帮的不同。

可见孔乙己是清朝末期典型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他信奉封建思想,拥护科举制度,维护着自己文人的身份。


论《孔乙己》——悲惨时代下的困兽之斗

孔乙己形象

当他到店,有人询问他脸上新伤疤时,便是报以沉默去点酒菜。而当他们故意嚷其偷书挨打时却不再沉默,瞪大眼睛说他们污其清白,但听见人说亲眼看见时,也会心虚地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之后又之乎者也地说起来,引得众人哄笑。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孔乙己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话语体系,在众人的质疑中维护着自己的尊严,虽是说他真的偷了书、挨了打,但在他个人眼里,偷书不算是偷。而在他眼里,其他人根本不懂得这读书人的事,但反过来,孔乙己的这种行为,在他人看来依旧是偷窃,不会有人赞同,也不会惹来同情。

孔乙己为何认为自己的“偷窃行为”与常人理解的偷窃有差别呢?历史上曾经有人将窃书者成为“雅贼”。孔乙己认为窃书是比其他偷窃行为高雅的,他依旧固守着读书人的清高,正如之前文中描述的孔乙己的着装,便也是他觉得自己作为知识分子比他人高人一等的思想。

在他说话以及他的遭遇的基础上,孔乙己得到的只是别人的嘲笑,这些看客以取笑他人来愉悦自己,将孔乙己的悲剧当做自己的喜剧,以活跃店内的气氛,也是在活跃自己。

可悲的是孔乙己成为了他们“活跃”的重点对象,而孔乙己所做的种种,也只是他在自己空间里维护个人尊严的困兽之斗罢了,即便这维护的力量并非强大但也足够令读者去体会了。

论《孔乙己》——悲惨时代下的困兽之斗

孔乙己

三.孔乙己多面人格的体现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关于孔乙己的身世命运,“我”是从他人议论中得知的,孔乙己读过书但没有进学,又因不会营生而愈来愈穷。

以前孔乙己给别人抄书还可换一碗饭吃,但因其好喝懒做而又经常偷窃、消失,导致叫他抄书的人也不再请他了。为了生活他便也不得不做些偷窃的事,这种生活所迫也许能得到我们的些许原谅,但放在道德的标准线上,孔乙己无疑已经越过这道黄线了。

但就抛其偷窃的行为,他在店里确是品行比他人都好的,这表现便是从不拖欠,粉板上从不会出现他的名字超过一个月多,对于他这种穷人算是很难得的了。

当旁人问起他是不是识字时,他不屑辩,但当这些人继续逼问他识字为何连半个秀才也没捞着时,他却显出了颓唐不安的模样,从嘴里便吐出他人的之乎者也了,这时固然又引起众人哄笑,店内又快活起来了。

一向如此,众人依旧以此作为笑料,但从这部分却能看出当论到读书问题时孔乙己在态度上发生的变化,只有这种问题是让他可以解释的,虽说说的是令人听不懂的古话,却极能凸显出他的文人的气质了。

他人格的可爱不仅仅体现在他不拖欠酒菜钱上,孔乙己因不能与大人说话而向孩子们说话,他所能找到自身价值与自豪感的时刻就是如此了。

孔乙己问到了“我”的头上,问我是否读过书还有“茴”字如何写,见“我”不理会他,便诚恳地教“我”如何写,又当“我”说出写法时便点头连说好,要热情地教“茴”字的四种写法,很可惜“我”毫不在意,孔乙己便显出惋惜之情。

还有,当孩子们围着孔乙己时,他会分给孩子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们若不散,孔乙己便慌忙捂住碟子称不多不多。可见他的热心以及如同小孩子一般地爱惜自己豆子的心情,他的可爱之处足以体现。

我们虽从中看出了其多面的人格,但这人格的背后多体现出的是时代背景下读书人的悲哀。他善良、可爱却也会为生计偷窃,他不许人说是因为他骨子里自认的读书人的清高。

他教小伙计识字,是认为知识是小伙计升为掌柜的重要条件,这也是封建思想中“学而优则仕”的极致体现。


论《孔乙己》——悲惨时代下的困兽之斗

孔乙己

四.小人物的悲剧——精神与肉体上皆伤痕累累

鲁迅在谈到吴敬梓《儒林外史》中封建知识分子时,曾指出这类人是:“八股之外,一无所知,也一无所事。”

文中说,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看到这一句,突然产生一种莫名的悲哀,孔乙己在这些人的眼中只不过是一个可供消遣的微不足道的人物而已。有他大家笑一笑,没他也不会对生活产生任何影响。

正如后来掌柜结账时才发现孔乙己已经很久没来了,是因为还欠十九个钱。后来又听人说因偷了丁举人的东西而被打断了腿,许是死了。掌柜的态度便是不再问,继续算他的账,似乎并未为孔乙己而感到丝毫的哀伤。


论《孔乙己》——悲惨时代下的困兽之斗

孔乙己

待后来,初冬时,孔乙己竟出现了,只可惜这时的他在柜台下对着槛坐着,又黑又瘦,穿着破夹袄,“我”在收他钱时发现他手上的泥,就知道了他是用这手走来的。

见到这幅惨状,掌柜却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然而孔乙己没有争辩,只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又在是否因偷书才打断腿的问话中却低声说是跌断的,可见孔乙己并不想提起这件事,同时又想维护自己少许的尊严。尽管如此,掌柜和几个人都笑了,后来,孔乙己喝完酒后便用自己的手坐着慢慢走回去,这又是在旁人的说笑声中。

但仔细体会,以前人们取笑孔乙己窃书的事情时,孔乙己的态度是理直气壮地指责他人“污其清白”,而如今却只能低声恳求他人不要再提。此时的孔乙己心中“知识即一切”的意识逐渐消失,他不再反抗,只能默默离开。

论《孔乙己》——悲惨时代下的困兽之斗

孔乙己

孔乙己被大众当做戏子,是别人来说笑的工具,但他自己从来没有主动扮演戏子,不仅仅是一句“不要取笑”,而是他处处显示出这样一种知羞耻与荣辱的读书人的本性。

在文章的结尾,很久都没有见到孔乙己了,这也是在掌柜不断提起“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中所觉察到的,到了中秋便不说了,再到年关也没再见到孔乙己,大概他的确是死了。

孔乙己是一个以悲剧结尾的人物,但我们却从这篇文章中发现了在他身上的许多发光点,我们很难从一个人的某一个动作或是一句话就评判一个人的好与坏,但是在鲁迅的这一篇《孔乙己》中,作者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物,孔乙己虽在他人眼中是用来活跃气氛的,但他本身却形成了一个高大的个体,在他的身上有着不同于书中人物的自尊和气质,虽贫穷但也可爱,虽偷窃但却不拖欠酒菜钱,这便是他身上的可贵之处。但统治阶级的压迫,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孔乙己对科举制度的虔诚拥护也使得他遭受着难以磨灭的痛苦,这是孔乙己的悲哀,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作者简介:秦啊闲,爱奇思妙想的90后老阿姨,热爱生活,时常幻想,愿我们搭乘时光列车一路领略文字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