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挫折,孩子會一蹶不振還是爬起再戰,取決於情緒風格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最近朋友和我抱怨一件事,他家裡有兩個娃,每天的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

有次他準備做親子手工,兩個孩子都點頭答應,顯得很期待,看見膠水、剪刀、彩紙、畫筆,一時間興奮地跳起來,這次的材料包正是他們都喜歡的小汽車造型。

他對兩個孩子說:你看,我們首先要把這個紙沿著虛線剪開,再把多出來的部分粘在一起。而且,每一個動作都示範得很詳細:“會了嗎?這下輪到你們了!”

朋友的話音剛落,二寶馬上把紙用手撕開,扔在桌子上,還大聲喊著“我不會!不做了!”可低著頭的時候眼睛還瞟著桌上的剪刀。

大寶已經剪好紙張開始粘貼了,儘管造型弄得皺皺巴巴的,但還是說:“這不難!多好玩!”

聽大寶這麼一說,二寶更著急了,哇一聲就哭了!

朋友很是頭疼,同樣是手工遊戲,怎麼兩個孩子的反應截然不同?大寶把困難看成樂趣,積極面對,二寶乾脆就放棄不玩了。

面對挫折,孩子會一蹶不振還是爬起再戰,取決於情緒風格

挫折之下,兩個孩子一個表現積極興奮,一個孩子表現放棄頹廢,是什麼在起作用呢?其實和情緒風格不同有關係。

面對挫折,孩子會一蹶不振還是爬起再戰,取決於情緒風格


01什麼是情緒風格?

這個概念首次出現,是在理查德-戴維森和砂輪-貝格利共同編寫的情緒運作法則——《大腦的情緒生活之中》,他們將其具體分為6個維度。

維度一:情緒調整能力(Resilience)

面對挫折,你的情緒是怎樣的?用多長時間可以從挫折帶來的負面情緒上調整過來?

一個人能接納的情緒越多,情緒調整能力就越強,反之就會陷入很長一段時間的挫敗感中。

維度二:生活態度(Outlook)

這個維度是指你的積極情緒能持續多久?比如面對一串爛掉一半的葡萄,有的人覺得完了,葡萄爛掉吃不了了,真可惜;而有的人會覺得:哎喲,還不錯,還有些好的葡萄可以吃,把不好的去掉就好。

維度三:社交直覺(Social Intuition)

這個就是對於其他人的情緒察覺,主要是對別人的情緒變化是否敏感。

一般來說,察言觀色就是一種直覺:他心情不好,我就不能再招惹他。

面對挫折,孩子會一蹶不振還是爬起再戰,取決於情緒風格

維度四:自我察覺能力(Self-Awareness)

我們是否能在特殊情況下敏感察覺自己的情緒,並且給出定義?比如有人會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定義為憤怒或激動,擁有清晰的認知情緒能力。

維度五:情境敏感性(Sensitivity to context)

面臨不同的情形,能調整自己的情緒,以適應當下的環境的能力。

維度六:專注力(Attention)

這就是注意力容易被分散還是可以隨時集中,調整注意力的能力,也是調整情緒的重要因素。當我們在積極情緒中時,大腦會產生一種叫多巴胺的快樂因子,可以幫助提高身體健康狀況。

換言之,好的情緒會讓心腦血管的血液流通順暢、降低血壓,保持人體的免疫系統,防止感染。

積極情緒不僅可以影響生理系統,還會牽動於身體健康。

然而即便是這樣,也不建議大家刻意將自己變成某一種情緒風格,只要做自己就最好了。

面對挫折,孩子會一蹶不振還是爬起再戰,取決於情緒風格

面對挫折,孩子會一蹶不振還是爬起再戰,取決於情緒風格


02挫折為什麼會讓人產生頹廢的負面情緒呢?

1)心理預期和實際操作不匹配

我們在做某一件事情之前,會對這件事的結果產生期待,想象成自己可以掌握的樣子。

但真正做的時候並不那麼簡單,從而出現現實和預期不符合的情況。

比如家長想要的結果是兩個孩子聽懂自己的話,並且順利做好手工,但孩子卻遇到困難選擇了放棄,此時家長的預期和孩子的操作就是不符。

再者,孩子想象的是組裝小汽車自己能勝任,但實際上這個手工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剪刀使用不好、膠水粘不住等等,出現了心理落差,便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好,由此產生了頹廢的負面情緒。

2)能力不足以駕馭這件事

某件事的難易程度是有什麼決定的呢?實際上是與能力作對比的。

比如同樣一個手工,有的孩子經過家長每個步驟的講解,自己就可以獨立完成了,並且還能記住每一個重要的點。

但有的孩子就會覺得複雜,超出了自己掌控的範圍,自然就顯得沒有那麼自信和積極了。

面對挫折,孩子會一蹶不振還是爬起再戰,取決於情緒風格

瞭解了情緒風格,我們還要知道什麼情況下需要調整情緒風格。

很簡單,當情緒風格影響了生活狀態,限制了幸福感,妨礙完成任務的進度時,就要主動調整了。

面對挫折,孩子會一蹶不振還是爬起再戰,取決於情緒風格


03如何教孩子積極面對挫折?

1)正視挫折,解決問題

孩子面臨挫折時往往是緊張的,需要身邊人的幫助和引導,這時我們應該幫孩子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可以把困難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一步步引導孩子完成。

比如做手工,孩子哪裡不會就多下功夫,剪刀不會使用,就引導孩子用手撕得更平整,手撕得還不平整,就引導孩子利用尺子等工具。

凡事總有解決方法,只要能保持耐心,而不糾結於挫折,孩子終究會克服的。

面對挫折,孩子會一蹶不振還是爬起再戰,取決於情緒風格

2)時刻保持正念

所謂的正念,就是讓自己保持幸福、陽光的心態。

保持幸福的方式,就是以欣賞、讚賞和感恩的心態面對問題,雖然孩子不願意面對挫折,但他勇敢地表達出來了,對外界的情境做出了正確反應。

換句話說,雖然孩子拒絕了做手工,但如果他願意和你一起完成,我們也要讚賞他的配合和繼續探索的信念。

儘管孩子的情緒也會影響我們的心情,但我們要始終感恩,是孩子讓我們有了做父母的權利,讓自己更加學會如何無條件地去愛。

這樣的“幸福療法”,不僅有利於提升自己,也可以感染到孩子。

3)帶孩子審視自己

與此同時,更清晰的自我判斷也很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盯著別人的做法,而忘記審視自己的能力

,孩子就更是如此了。看到大人做手工這麼容易,便會覺得自己也可以,從而被殘酷的現實打擊。

我們應該讓孩子清晰知道自己能達到的能力範圍是什麼,可以承受的情緒波動有多大。

比如帶著孩子進行一次簡單的“自我判斷故事會”,做出一個選擇輪,讓孩子寫出自己的優點、缺點、第一印象。

接下來轉動選擇輪,家長和孩子輪流說出答案。

小一點的孩子可以利用繪本,比如《我喜歡我自己》、《我從哪裡來》等等,來提高自我判斷能力。

面對挫折,孩子會一蹶不振還是爬起再戰,取決於情緒風格

4)做冥想練習

這個在國外已經非常流行了,家長和孩子在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下,閉上雙眼,席地而坐,去掉雜念,進行冥想。

你可能覺得孩子不會配合,但很多孩子都會在衝突發生時,大聲地喊出那句:我想靜靜。

只要循序漸進,堅持做冥想,孩子腦中的雜念就會慢慢褪去。

也許你不相信,但其實家長的雜念比孩子要多,適應的時間也要比孩子久一點。

只要孩子進入到冥想,他就會專注地享受這個過程,熟練後還能簡單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新的想法,大家不妨試一試。

請你告訴孩子:遇到挫折並不可怕,只要能從哪兒倒下就從中吸取經驗,再次振奮心態,保持正念,更好地前行就對了。成長的路上怎麼能沒有挫折呢?適時調整情緒風格,就會收穫更多的幸福和快樂。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