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王朝中,來之不易的“文景之治”,更應該被後世推祟銘記

起筆前記:一場比賽中,要問誰是第一名,大家都能記住,要問誰第二,知道的就寥寥無幾。這種現象普遍存在,誰也無法改變!,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朝代皇帝表中,亦是如此。誰要問各個朝代的開國皇帝,印象深刻。後面都有哪些皇帝,這就難說了。一個朝代的興衰榮辱史又豈是一個皇帝就能掌控全局的?大家都知道西漢的強大,劉邦和漢武帝,從小學習漢代歷史,課本上鋪天蓋地,盡是二人篇幅。今天要說的則是

漢文帝和漢景帝,這二位皇帝為國家做出的貢獻並不比劉邦和漢武帝少,這也是歷史上史稱“文景之治”,如果說劉邦是打江山的主,漢武帝是開拓江山的主,那文景二帝則是富國安邦的皇帝。

大漢王朝中,來之不易的“文景之治”,更應該被後世推祟銘記

簡單捊下這四個皇帝的關係,便於我們更好的瞭解和品讀歷史。武帝是景帝第十子,景帝是文帝長子,文帝是高祖劉邦第四子。

剛統一的西漢國窮民貧,百廢待興

一個政權的建立都需耗費大量的人才,財力,物力。西漢的伊始也是如此。秦朝的苛捐重賦,酷刑徵丁導致百姓民不聊生,生活悽楚;四海臣民紛紛起義對抗朝廷。鎮壓與反抗成了全民的主旋律!百姓們也無心種地過日子,田地荒蕪,相繼加入起義軍中推翻朝迋!秦朝覆滅後,各諸侯封王又為統一天下,獨攬政權開始廝殺逐鹿!不管誰蠃誰輸,消耗的永遠是百姓民眾及國家根基。最終奪的政權的劉邦也只是擁有一個滿目瘡痍,破城爛房的華夏大地。結束了諸侯的分裂,全民都該處在一個休生養息的狀態,偏巧高祖即位才短短8年,還沒來得及施展治世之才就上了天堂。漢惠帝又年少,進入了呂雉掌權的年代。雖說呂后的執政在政治上並不受人擁護,但以其鐵腕手段也得以短暫的安定。呂雉在位期間,後世褒貶不一,但她為國家所做的貢獻卻是不爭的事實。沿襲高祖的“與民休息”之國策,以免除徭役為優惠措施,鼓勵農民從事生產,萬物復甦始於農業。提倡勤儉治國,嚴勵治理鋪張浪費的風氣,後來又有步驟放寬經商政策。這些舉措都使得初漢的經濟民生得到一定的緩解,也為文帝的治世打下了一些基礎!總體來說,文景之治之前,漢朝國民現狀猶如生了一場大病還在治療的階段。確實苦和難!

內憂外患的情況之下,有了“文景之治”盛世,實屬不易。

文帝即位後,深知帝位不牢靠,首先做的就是加強皇權。逐步掌握軍隊,大封誅呂勢力的功臣,對待諸侯王恩威並施。鎮壓叛亂,採用賈誼的《治安策》,分割諸侯王勢力,從而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但這種辦法並沒根本上解決皇權與王權的矛盾,導致濟北王劉興居率先叛亂,三年後,皇弟淮南王劉長反叛。雖說鎮壓下來,由於文帝素來寬厚仁德,為後面“七國叛亂”埋下了伏筆!內有

諸候王的虎視耽耽,外有匈奴的騷擾與進犯,高祖曾率兵與匈奴對戰失敗,後有和親政策。面對匈奴的屢屢進犯,令朝迋很是頭疼,在與匈奴的對戰中顯的很被動。基本以防禦驅趕為主,不是文帝不想打,不敢打,實在是國情不允許。俗語說,腰桿子硬,說話才硬氣。國庫空虛,百姓困苦,朝政不穩,這些都不允許文帝大規模戰爭。後世的隋煬帝就是因為連年的征戰才誘發農民起義反抗,才致使國亡。所以安定民心,發展經濟才是第一要務。

減免百姓租賦,讓農民歸田還農,從事開墾生產;減輕徭役,徵丁時間延長,讓壯丁有更多時間務農經商;開放原來歸屬國家的所有山林河流,允許私人開採礦產,利用和開發漁鹽資源,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民生國汁有重大關係的鹽鐵事業發展。一系列的改革讓漢朝經濟逐步復甦,人口巨增,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事情都是說起容易,做起難。對周邊少數民族實行安撫,團結互助,和睦相處。景帝即位後,延續文帝重農扶農,發展民生基本國策。

多次下令各郡官員以勸勉農桑為首要政務,允許生活在土地貧瘠的農民遷徙到土地肥沃,水源豐富的地方,從事墾殖定居。下令禁止穀物釀酒,禁止以粟餵馬,增加糧食,充盈國庫。減租免租田稅,積極鼓勵人民耕種。進行邊疆馬匹建設,鼓勵各郡及民間飼養馬匹!

面對匈奴的侵擾,景帝忍讓剋制,用和親政策,穩定邊疆,穩定民心!只為壯實國力。

在國家中央集權方面,解決了七國叛亂,繼續削弱諸候力量,大量裁撤諸侯國的官吏數量。諸侯王所領郡數量由高祖的42郡減為26郡,中央直轄由高祖的15郡增加至44郡。

通過文,景二帝的勵精圖治,勤政愛民,漢朝不管是軍事,政治,民生,經濟等方面,都得到大幅度改善與提升,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經濟振興,創造了大漢王朝第一個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對後世的影響!

國家富足了,腰桿子才硬!經過幾代人的崇儉重道,苦心經營。到武帝即位時,國庫的錢堆積如山,穿錢的繩子都發黴!這也造就了武帝的底氣。有資本敢於與匈奴決戰!取消和親政策,徵兵練兵!全民一心!開拓疆土,驅逐匈奴,在武帝時,國土面積由高祖的400多萬達到了將近千萬的國土。大漢王朝因此達到了頂峰。

結束語:小到家,大到國,道理一樣。正如孔明所說:“人染沉痾,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臟腑調和,形體漸安,然後用肉食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投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是啊,剛開國的大漢不就好似人染沉痾嗎?所以文景二帝的“以農為本”實為當時最正確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