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歌少年聶耳,在上海用作品奏響艱難時代最強吶喊音符


國歌少年聶耳,在上海用作品奏響艱難時代最強吶喊音符


在上海市中心淮海中路和復興西路街心花園,有一座銅像,高近4米,熱情洋溢敞開外衣,把目光投向前面的人群,振臂指揮大家歌唱。他就是聶耳,那個為國而歌的年輕人。1992年紀念聶耳誕辰80週年時,著名雕塑家張充仁特地從法國趕回上海設計製作了這座銅像。

每個走過這裡的人,都能看見這座雕塑,人們似乎早已習慣,並不想太多探究銅像背後的故事。我也曾一樣。

然而這一次,當我在看到國家寶藏節目中聶耳創作國歌所用小提琴的故事,發現這個人生僅僅走到23歲的年輕人,不僅創作了國歌,更在人生最後三年時間裡創作近40首耳熟能詳的經典歌曲,創造了中國音樂史上的多個第一。

他是第一個寫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革命者,第一個為中華民族和中國勞苦大眾寫歌並在歌曲中創造中國無產階級形象的作曲家。第一個用電影音樂喚醒民眾用血肉築起長城的電影音樂家和用群眾歌曲的形式傳達革命理想的作曲家;第一個用藝術歌曲的形式塑造中國勞動婦女的形象;第一個用兒童歌曲的形式呼喚新中國的作曲家。

我想和你一起走近這位“國歌少年”,從他的音樂作品探尋他的人生成長和報國情懷來自哪裡,中國音樂史上的第一背後究竟是怎樣真實的人生!

國歌少年聶耳,在上海用作品奏響艱難時代最強吶喊音符


國歌少年聶耳,在上海用作品奏響艱難時代最強吶喊音符


1 悲憫赤子心

為窮孩子寫賣報歌,他貧苦出身見過悲慘世界


“啦啦啦 啦啦啦 我是賣報的小行家 不等天明去等派報 一面走一面叫 今天的新聞真正好,七個銅板就買兩份報”

這首耳熟能詳的兒歌就是《賣報歌》,旋律簡單,歌詞朗朗上口,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必會的經典兒歌!這首聶耳的作品背後有這樣的故事。

1933年,上海聯華影片附近的小路上,一個名叫“小毛頭”的女報童像往常一樣叫賣手中報紙,飢寒難耐的她隨時好像要倒下。一輛電車駛來,上車的人把她擠倒在地。報紙散落一地,小毛頭傷心大哭。有一個人扶起她撿起散落的報紙,把它們全部買走!這個人就是後來創作國歌的聶耳。

聶耳很同情小姑娘後來又去問她買報紙,還和她聊了起來。瞭解她悲慘生活後,他寫下這首賣報歌。歌劇《揚子江暴風雨》公演,小毛頭在劇中演唱了賣報歌,自此改變人生還參演了多部電影。

朗朗上口的賣報歌,真誠寫實,這首歌讓聶耳成為第一個用兒童歌曲的形式呼喚新中國的作曲家,為艱難時世的人們帶來了力量,也給後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留下傳唱至今之作。

聶耳為什麼會對一個街邊的賣報兒童有這樣深刻的悲憫心?也許和他曾經的經歷有關。

1912年2月,聶耳出生在雲南昆明,4歲喪父家道中落。母親為償還債務,堅強考取行醫資格,以賣藥為生。他家庭貧困差點輟學,最後依靠優異成績考取減免學費的學校還打零工掙錢,勉強完成中學學業。

聶耳從出生一直到18歲都在雲南昆明,當時的中國正處在軍閥混戰,外有列強,內有土皇帝把持。聶耳從小看到很多窮人的悲慘命運,還時常有同學老師被抓走。他內心悲憤不已,一直有用音樂為苦難中國和卑微窮人疾呼的心願。

也許因為他自身的經歷,又見多了艱難時世中窮人的命運,才讓他對那些苦苦求活的人們抱有深刻的同情心和感同身受。

他並不是高高在上憐憫他們,而是和他們站在一起,用音樂表達這個世界的不公和艱難。

就像面對賣報的孩子,他願意蹲下身去,和這個孩子平視說話。寫出作品還去和孩子交流,把她的建議添加在歌曲中。

“你要向那群眾深入,在這裡面,你將有新鮮的材料,創造出新鮮的藝術。喂!努力!那條才是時代的大路。”

一個心懷悲憫又有平等心的作曲家,總能寫出人們的心聲,這也許是聶耳創作那麼多深入人心作品的原因。

國歌少年聶耳,在上海用作品奏響艱難時代最強吶喊音符


國歌少年聶耳,在上海用作品奏響艱難時代最強吶喊音符


2 熾熱的愛樂之情

妙手編創金蛇狂舞,民歌古樂大地孕育他


一聽到《金蛇狂舞》這首名曲,我們很容易進入到歡快的氛圍中,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上用的就是這首曲子,被作為背景音樂烘托奧運會氣氛和濃厚的中國特色,它不僅在奧運會,還在春節晚會多次登場。

這首樂曲有昂揚熱情的旋律,鏗鏘有力的鑼鼓,烘托濃烈的節日歡騰氣氛。

樂曲三段體有鮮明節奏,第一段樂曲開始明亮昂揚,第二段,兩小節打擊樂器引出更明快有活力的旋律。第三段,作者借鑑民間鑼鼓點螺絲結頂結構形式, 上下句對答呼應,速度加快,加上鑼 鼓、鈸、木魚等打擊樂器的節奏烘托,情緒逐層高漲,一直到歡騰紅火的頂點,彷彿可以看見巨龍舞動、鑼鼓喧天的喜慶場面,擁有鮮明民族生活特色。全曲用激越的鑼鼓伴奏,更渲染這種熱烈氣氛。

這首曲子為何會有如此濃烈的表現力?

1934年春,聶耳在位於上海的百代唱片公司負責成立民族音樂樂隊,灌製民樂唱片。樂隊初創時,聶耳根據家鄉昆明傳統曲目《倒八板》《老六板》創作定稿《金蛇狂舞》。

這首曲子是一首民族管絃樂,樂隊只有4人,每人身兼多樣演奏,聶耳自己負責三絃。在節拍上三根弦一起重撥,先彈出強有力節奏,激發帶動其他演奏員的熱情,從而讓樂曲整體演奏非常有感染力。後來他還不斷修改,將三絃加強節奏彈法,做各種實驗到滿意為止。

聶耳的音樂天分和那份熱愛來自哪裡?

聶耳是昆明玉溪人,自小熱愛音樂,是受到母親的影響還有花燈之鄉玉溪這片土地的滋養。

“10個玉溪人9個能唱燈”,聶耳的母親是一個唱燈高手。當聶耳還在襁褓中,母親就唱著玉溪花燈哄他入睡,那些優美的旋律應該就是聶耳最初的音樂啟蒙。

玉溪不僅有花燈,還有山水之音、古老的關索戲、洞經古樂、少數民族的山歌小調...... 在這片有歌有戲有古樂的大地上,聶耳獲得他短暫一生至為重要的音樂薰陶,為他後來蓬勃的創作熱情留下深刻印記。

他的重要合作者劇作家田漢剛認識他時,總聽他口中哼著雲南小調,把家鄉寄來的民謠山歌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這片土地上的音樂是他的生命的底色。

只是家鄉的影響還不足以讓他創作出金蛇狂舞這樣豐富表現力的民樂經典。

聶耳在日記中寫到,明日計劃,練琴讀書,一天也不肯停歇。

他愛樂更好學,從小就學習笛子 二胡還有三絃和月琴等民族樂器,成為學校兒童樂隊的指揮,後來繼續在雲南讀中學,受到《國際歌》等革命歌曲的影響,畢業後考入師範學校組織九九音樂社,經常參加演出活動,隨後又學習小提琴和鋼琴。

時刻和音樂相伴,學習各種樂器,再加上天賦和家鄉的薰陶,音樂於他已彷彿呼吸一樣自然。正因此,他能夠運用對民樂戲曲以及節慶民俗的瞭解,還有對各種樂器的嫻熟,才能讓他在金蛇狂舞樂曲創作中,充分發揮民族樂器應用,創作出如此有豐富色彩和表現力的民族管絃樂作品,並從此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作之一,經常出現在重大節日的舞臺上。

聶耳曾給自己取名為聶守信,大家覺得他聽力太好了,乾脆叫他聶耳,後來他一直用這個名字。這彷彿預示著他的音樂人生。

他是那個聽著母親的吟唱和家鄉戲樂長大的孩子,也是那個如吃飯睡覺一樣自然學習各種樂器的少年,還是那個創作出義勇軍進行曲的年輕人。

聶耳在音樂中成長,又用音樂喚醒人們的思想和行動,金蛇狂舞的創作激情來自他對中國民族音樂的摯愛,也來自他對故鄉還有祖國的深沉眷戀。

國歌少年聶耳,在上海用作品奏響艱難時代最強吶喊音符


國歌少年聶耳,在上海用作品奏響艱難時代最強吶喊音符


3青春昂揚熱情

為電影而作畢業歌,他曾年少投入進步運動


我們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會的棟樑;

我們今天絃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巨浪,不斷地增漲!

同學們!同學們!

快拿出力量,

擔負起天下的興亡!

這首由田漢詞,聶耳作曲的畢業歌,原是電影桃李劫的插曲,是進行曲風格的群眾歌曲。講述新畢業青年學生在抗日救亡時期,坎坷生活家破人亡的故事。

電影的演唱場景是一群青年畢業前歡聚一堂,開場昂揚奮發,充滿年輕人的激情和愛國熱情。電影后續,男主人公身陷囹圄,老校長看他,畢業歌模糊飄起,充滿悲劇氣氛。

《畢業歌》歌唱一代熱血青年“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激情,當時不僅影響了青年學生更影響了很多民眾。隨著影片公映傳唱甚廣,歌曲成為青年投筆從戎,投身抗日救亡的進行曲。2015年8月26日,《畢業歌》還入選“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

這首電影插曲在怎樣的環境下寫成,為何如此深入人心?

田漢是著名劇作家小說家,也是中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他和聶耳一起合作了十四首歌曲,幾乎佔聶耳全部作品的一半。其中就有這首畢業歌還有義勇軍進行曲。

這首歌曲創作於1934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抗日救亡運動此起彼伏。聶耳從北京回到上海,經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革命歌曲創作。他在兩年中創作出大量作品,很快在群眾中廣為傳唱。

早年間,還在雲南讀書,窮苦人出身的聶耳就在讀中學時投入到進步學生運動中,閱讀進步期刊。他還曾是市學生會宣傳部長,學習小提琴,參加共青團讀書會,閱讀馬克思主義讀物。

這些經歷可以看出,聶耳不僅愛音樂,好學上進是學霸和學校積極分子,更早就有追求進步思想的經歷。

“大眾必然會要求音樂新的內容和演奏,並要求作曲家的新態度。”

他曾因考入黎錦暉主辦的“明月歌舞劇社”任小提琴手而喜悅,但後來卻因不滿這裡在抗日救亡時期,依然傳播靡靡之音而離開。後來他通過田漢介紹加入左翼劇聯及其劇評小組,又加入中國共產黨。自此開始創作革命歌曲。

窮苦出身,上學時就經歷過進步思想的薰陶,這些都是他創作革命歌曲的思想根基。

像畢業歌這樣的革命歌曲,絕不僅僅是口號,更有青春的激情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生價值觀體現,所以直到今天依然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國歌少年聶耳,在上海用作品奏響艱難時代最強吶喊音符


國歌少年聶耳,在上海用作品奏響艱難時代最強吶喊音符


4 用音樂吶喊的激情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他在最危險時刻創作國歌

起來 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 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

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 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 起來 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 冒著敵人的炮火

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

前進

前進

前進進

1935年中華民族存亡時誕生的義勇軍進行曲是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聶耳為這段歌詞譜曲,有國際革命歌曲和進行曲風格的旋律,還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這首歌開始是進軍號的前奏,鏗鏘有力,當中有著三連音顯得很有戰鬥氣勢。前奏很短,歌曲環環相扣推進,結尾重複後直到高潮。

譜曲時,他為了讓詞曲更加順暢自然,對歌詞進行處理,把“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飛機前進,前進!前進!前進!”改為“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增加疊句和休止符,讓中國人民前進的堅決勇敢表現更為強烈。

聶耳把這些歌詞創作成六個長短不同的自由體樂句,跌宕起伏渾然一體,歌詞第三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是歌詞最重要的警句,聶耳在這裡做了最高最強音,在“中國民族到了”之後,休止半拍,彷彿時間靜止,又像戲劇舞臺上的定格,最後對“最危險的時候”突出表現。

這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面對帝國主義侵略團結一致英勇反抗的精神,這首義勇軍進行曲早已不僅僅是一首普通的音樂,而是一首真正的戰歌。

雖然在現在的和平年代,大多數人並沒有深刻體會抗日救亡的情感,但那種人生中的戰鬥精神是永遠不會被磨滅的。更何況義勇軍進行曲中充滿著愛國情懷和大無畏的奉獻精神英雄氣概。

如進軍號角一般的歌曲,是聶耳在什麼情況下創作的,成為他人生中最後的一個重要篇章?

1935年,聶耳因寫下《梅娘曲》《慰勞歌》等四首抗日救亡歌曲,上了國民黨當局的黑名單,正準備去日本避難。從上海去日本之前,他看到了摯友田漢《風雲兒女》的歌詞,激動不已,主動要求創作這首歌。

“完全被義勇軍救亡感情激勵著,創作的衝動就像潮水一樣從思想裡湧出來,簡直來不及寫”

他在上海創作這首歌初稿時,廢寢忘食一會打著節拍一會在樓板上走動,更高聲歌唱,甚至引來房東太太以為他發瘋了要趕他走。

1935年5月,電影風雲兒女上映,義勇軍進行曲迅速傳遍全國。人們都被這首歌的音樂和歌詞震撼,心中彷彿有個聲音,每個人都在吼,我們不要做任何人的奴隸,我們不要卑躬屈膝,中華民族站起來,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

不幸的是,在聶耳創作《義勇軍進行曲》並修改完善寄回國內之後,就彷彿完成了他的人生使命,在兩個月後游泳時溺水身亡。

他的人生定格在創作國歌的那一年 1935年,他剛剛23歲。所以有人把他叫做國歌少年。他離開的太早了,還沒來得及有時間和田漢先生一起回雲南昆明去聽戲。

就像1933年6月他在日記中寫到“音樂與其他藝術、詩、小說、戲劇一樣,它是代替大眾在吶喊”聶耳的短暫一生實現了自己用音樂做武器去吶喊,用文藝作品激發人們的戰鬥意志英雄情懷的心願。

他自己的人生也像歌中所唱,在每一次危險時刻,就算滿是傷痕也要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國歌少年聶耳,在上海用作品奏響艱難時代最強吶喊音符


國歌少年聶耳,在上海用作品奏響艱難時代最強吶喊音符


國歌少年聶耳,在上海用作品奏響艱難時代最強吶喊音符


5 矢志不渝的赤子國魂

十年只為國歌法,他是國歌守護人


在2019年1月的國家寶藏節目,來了一位國歌守護人,他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原團長於海,是指揮中國國歌次數最多的人,更是唯一一個經歷五代領導人檢閱的指揮家。

他還做過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堅持十年為國歌立法提案。

他最難忘1999年的國慶大典,他是千人聯合軍樂團總指揮,當國歌聲響起,全體肅立唱國歌,排山倒海,心中無比驕傲自豪。最心痛,曾有一個大學做國歌歌詞默寫調研,25%的學生不能把84個字的國歌歌詞默寫完整。

在於海看來,我們的國歌是最好的國歌,這短短的84個字其實是抗日史書,不容更改。

“讓每個中國人尊敬國歌、唱好國歌,喚起內心深處的國家情懷”。“國歌是國家聲音的象徵。應該成為每一箇中國人的正能量。”

他堅持十年在政協會議上提案,只為國歌立法。終於彷彿命運的安排,他在六十二歲生日的那天,收到國歌立法的消息。2017年9月1日,《國歌法》獲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

為這個消息他激動地發送微信給同樣在提案上簽字的人們,“十年來我們的提案終於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了國歌法。”

他當之無愧是國歌的守護者傳承人!他身後還有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對國歌的情懷,矢志不渝愛國為國的赤子之心。

這期國家寶藏節目守護的是雲南省博物館收藏聶耳的小提琴,它靜靜躺在展示櫃中,彷彿看著這個改天換地和平包容自信的中國,那個寫出進行曲的國歌少年也許不會想到他的作品傳唱至今,激勵我們已有80多年了。是的,他好像還是那個擁有赤子國魂的少年模樣。

讓人激動的是,文化為主的國家寶藏節目很少有爆款的氣象,這一次卻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網友彈幕滿屏,人們熱淚感慨此生不悔入華夏,守護歷史守護赤子國魂。誰說年輕一代沒有愛國情懷,誰說我們已忘記了歷史?有時我們只是需要一些聲音的喚醒,也許是國歌也許是更多吶喊的聲音。

國歌少年聶耳,在上海用作品奏響艱難時代最強吶喊音符


國歌少年聶耳,在上海用作品奏響艱難時代最強吶喊音符


國歌少年聶耳,在上海用作品奏響艱難時代最強吶喊音符


寫在最後


當我再次望向那座銅像,似乎對聶耳用指揮的動作向前向前有了更多的認識。

有時,我們會因為習慣和平時代的生活,看到很多外面紛繁複雜的信息知識,對不同時代的觀念有一些偏見,甚至木然。

沒有身處那個時代,當聽到很多抗日救亡歌曲,我們也許不會在第一時間產生最大共鳴。欣賞文藝作品時,也會不由自主按當下時代的審美去體會和判斷。

一個創作者不可能完全脫離他的時代,他生長的大地和家庭去創作,這些正是滋養他創作熱情和人生激情的源泉。

我們只需要多聽聽多想想,就像瞭解國歌作者聶耳的人生經歷,和他所處的時代,對他為何熱血澎湃赤子之心創作抗日救亡歌曲,還時刻站在勞動人民立場作曲,更能感同身受一些。這些歌曲有時代價值,也有屬於今天的審美價值。

國歌少年,你明明擁有音樂天賦,和痴迷創作的激情,還有學霸氣質和熱血浪漫情懷,也許你可以選擇一條並不那麼危險的道路,可你把自己的創作熱情和才華全部獻給了時代社會還有國家!

你選擇的是你想要走的創作之路。

而我們,正在創作自己作品的,或創作自己人生的人們,又將選擇怎樣的人生道路?

國歌少年聶耳,在上海用作品奏響艱難時代最強吶喊音符


國歌少年聶耳,在上海用作品奏響艱難時代最強吶喊音符


國歌少年聶耳,在上海用作品奏響艱難時代最強吶喊音符


附註:聶耳作品多在上海創作,這裡記錄他在上海的足跡

虹口區公平路185弄(舊名同春裡),先前為磚木結構的兩層舊式里弄房屋,行列式分佈,單開間毗連,無石庫門及前天井。1930年7月,初抵申城的聶耳在“雲豐申莊”幹活,在該弄86號亭子間居住大半年。東面楊樹浦為紗廠聚集地,公平路東側則為匯山、華順兩個碼頭,聶耳深入瞭解紗廠女工和碼頭工人的悲慘狀況,帶來創作靈感。

靜安區常德路633弄(舊名恆德里),最內側65號兩層新式里弄房屋上部為灰泥牆面,下部為紅磚牆面。1932年春,明月歌舞劇社數十人搬入恆德里,七八個人一間聶耳住在樓上最靠北的那個房間,聶耳曾在底層練小提琴。

徐彙區淮海中路1258號,磚木結構的連毗式住宅,現底層開設商鋪。1934年12月至1935年4月聶耳寓居於三樓埋頭創作。聶耳在日記中提及“經過了兩個多月時間的創作,兩個多星期的修改”“為創作《義勇軍進行曲》,我幾乎廢寢忘食,夜以繼日”

衡山路811號是過去的上海百代唱片公司辦公樓,坐落於徐家彙公園綠地的一幢法式三層花園洋房,因外牆和屋面均為紅色而得名“小紅樓”,南面曾有遠東最大的錄音棚。1934年春聶耳加盟當時設備最新產量最高影響最大的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並負責音樂部,金蛇狂舞,義勇軍進行曲等都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錄製。

電通影片公司舊址楊浦區荊州路405號,是影片《風雲兒女》攝製地點,原建築已不存。如今荊州路151號建成國歌紀念廣場和國歌展示館。國歌展示館,通過400餘件文物、文獻和歷史照片,全面展示《義勇軍進行曲》誕生的背景和過程、傳唱和影響,以及國歌作者、國歌故事等國歌知識。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王小馬兒原為雜誌副主編,曾採訪寫作城市文化領域多年,後運營文化自媒體,依然熱衷走訪城市和人的故事。我願陪著你探索上海這座城市的變遷,和城市緊密相連的人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