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報——房企的微妙時刻

2019年開年,房企行業已經不再是往常的“大魚吃小魚”規律了,讓人瞠目結舌的是,今年開始,大魚開始吃大魚了。例如萬科吞了華夏幸福的環京項目,泰禾的項目被世茂收購等等,一系列大魚之間的吞食操作,讓今年房企的發展瞬間進入到撲朔迷離的情形。

可見,萬科在去年喊的“活下去”,並非是空穴來風,在各大房企的半年報當中,你還可以看到更多有意思的細節,從中還能窺見房企們未來發展的趨勢。這個趨勢的以碧桂園、萬科等頭部房企的半年報出爐後表現得更為明顯。


在目前銀根緊縮的情況下,如何能夠保有足夠的現金就成為各大房企的重點之一,根據半年報顯示,頭部房企們如碧桂園、萬科和融創等都已經在悄悄儲備更多現金。根據碧桂園的半年報,截止到6月,可動用的現金餘額約為2228.36億元,且這部分錢中,93%以人民幣計值。而當期,萬科的所持有的貨幣資金也高達1438.7億元;融創則為1380億元。

除了儲備現金,房企們也在對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的結構進行調整,短債換長債,再一次保障財務的安全性。

這在碧桂園的半年報中,也可看到端倪。截至6月底,碧桂園一年內到期的借款為787.6億元;一年至五年內的借款為1411.94億元;五年後的償還的借款則為19.11億元。而去年底,這一結構還不是這樣的,其中,一年內到期的則高達918.44億元;一至五年內償還的則為1330.63億元。

在房企去槓桿大勢之下,儘管頭部房企有較低的槓桿率,但是頭部房企們還是持有謹慎態度,淨資產負債率在市場大勢下還能出現下降的趨勢。

房企通過槓桿瘋狂生長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房企們穿越這輪週期最安全的做法,就是降低負債率。另外,現金為王前提下,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若是回正,可說明至少第一,該企業對於投資謹慎,第二是在回款上較為注意。


根據碧桂園披露,一直到今年6月,其銷權益物業銷售現金回款約2659.4億元,且連續三年在半年期內,不僅實現了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回正,而且也出現了不斷增加的趨勢。

可見房企們都在儲備過冬的糧草,現金為王已經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頭部房企們除了進行糧草儲藏上,還在主業夯實上也繼續發力,主業務營銷持續穩定增長,在上半年,碧桂園營收就有2020.1億元,同比增長53.2%;而股東應占核心淨利潤則為159.8億元,同比增長23.4%億元。

夯實主業業務,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不停地吸納優秀的人才,目前碧桂園已有超過1000名博士,高素質人才是促進企業發展的重要基石。


除了主業不停地夯實,頭部房企們均很注重對新業務進行培養。例如萬科就新增物流與滑雪業務,融創在文旅上發力,而碧桂園則主推了機器人業務。截止到6月,碧桂園研發出了30多款建築機器人,目前甚至有9款已經投入到工地測試。

碧桂園旗下的博智林機器人已經搭建了系統化、標準化研發管理體系,而且大力引入人才,博士碩士佔1600多人研發團隊比例的35%,研發範圍包括建築、餐飲與醫療方面。碧桂園集團總裁兼執行董事莫斌在業績說明會上也表示,建築機器人研製成功後,對施工現場的安全和質量都是一個保障,不僅可以彌補建築工人的缺失,還可以提高生產效率並對建築成本進一步降低。建築項目將在機器人的幫助下,轉化為數字化工地,不僅對生態環境有好處,還能為碧桂園在公司業務及價值上增加價值。


伴隨著地產主頁的發展,農業與機器人一起協調發展,這些看似完全不相關的業務或許將在未來,成為碧桂園新的業績增長點。

這就是頭部房企在微妙時分的路徑選擇,不僅關乎當下的際遇,更關乎未來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