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槓桿


董法 | 巴菲特的槓桿


1987年11月,當肯德基在中國的第一家餐廳在北京前門正式開業後,人們願意為買到一塊吮指原味雞在大雪裡排上近一個小時的隊,甚至將在肯德基裡辦婚禮視作倍有面子的事,今天的人們很難想象這觀念,其實那只是在並不遙遠的昨天。

曾經我們認為是無比正確的觀念,乃至神話,被不斷的打破。

上週,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3日表示,因疫情恐將航空業推入有史以來最大危機,該公司本週已出售了其持有的約18%的達美航空股份和4%的美國西南航空股份。巴菲特這次在達美航空上至少虧損50%。

前二個月巴菲特還信誓旦旦表示:不會因疫情威脅而賣股票 !!!

儘管市場遭到拋售,但他絕不會出售航空公司股票。

這真打臉啊,尤其是國內所謂巴菲特的信徒們,無論是早年巴老吃過午餐步步高段總,還有撒幣的孫子,情何以堪,股神已經擺在神壇幾十年,賭對了國運,一時間之間怎麼下來,這是一個神話終結的時代。

人一旦封神,也就掛了,被掛在牆上,涼涼的。比如聶老師封聖之後就很少贏棋。雖然我很欽佩巴菲特的很多投資理念,但是將其神話也是國人們喜好,早年的松下幸之助,德魯克,稻盛和夫,韋爾奇,喬布斯,巴菲特........成功學成為顯學,

BUT,在我看來,起碼在投資這個領域,雞湯是喝不得的,喝多了直接爆倉。

這次巴菲特拋售也很簡單,我們分析下他的邏輯:

首先,美國航空股負債率過高,隨著對疫情影響的加深,美股航空存在破產的可能性。


董法 | 巴菲特的槓桿


(數據來源:各大公司2019年度年報)

我們先看下,美國各大航空公司基本財務情況,達美總負債/股東權益是第二低的,而經營利潤率是最高,其估值遠低於總負債/股東權益最低的西南航空,因此從風險調整後收益來看,似乎是最好的選擇。

大多數航空公司的總負債/股東權益都超過了100%——這種資本結構是由航空公司的商業模型決定的。航空公司一直是資本密集型行業,因為無論是通過舉債購買還是資本租賃,飛機的成本都非常昂貴。很少有人能夠不依賴債務就購買一個機隊。由於疫情的傳播性,為避免交叉感染,減少出行,導致眾多航線停飛。對於典型的重資產行業航空業來說,飛機停飛意味著沒有收入來源,但是折舊維修、飛機租賃、工資,乃至於銀行利息都是必須支付的固定成本,現金流壓力驟增。

達美航空更是接連遭受以上壓力連環衝擊

1、負債率飆升:3月20日,達美航空確認進入價值26億的抵押信貸協議,並抽走了現存循環信貸系統中所有額度計30億,兩者相加合計增加56億債務。將這56億加到原來的165億總負債中,總負債變成了221億,而總負債/股東權益也從新冠病毒爆發前的107%迅速攀升到了144%。

2、打入垃圾債:3月24日,標普將達美航空債務評級從BBB-降到BB級。這不僅是所謂的雙降評級(Double Downgrade,先從BBB-降低到BB+,再從BB+降低到BB),而且直接將達美航空的債務打入垃圾級。這意味著,未來達美航空舉債成本將大幅攀升,直接拉高了達美航空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降低了達美航空的折現價值。

3.現金流枯竭:在疫情發生前,達美航空預計2020年產生85億美元的經營現金流,並準備用45億美元作為當年的資本開支,剩餘的40億自由現金流,拿出75%用以分紅及回購股票的形式回饋股東。沒想到疫情發生後,4月3日,達美航空的公告稱,每天要燒掉6000萬美元的現金流,那麼未來一年將燒掉180億美元的現金。這超過了達美航空去年年底的總負債。

大部分航司的流動性資金只夠支撐其兩個月的運營支出。據航盟總統卡瞭解,智庫亞太航空中心更直接警告,除非政府介入,否則世界上大多數航空公司將在5月底前破產。

還沒熬到5月,全球第一家破產的航空公司已經出現——3月5日,Flybe航空公司宣佈破產。

對美國航空業未來破產的預期,也是巴菲特這次減持的重要邏輯。

其次,巴菲特持倉總金額不大,所以虧損金額也很有限。

董法 | 巴菲特的槓桿


達美航空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前十五大普通股名單上是2016年。2016年度的巴菲特致股東的信顯示,伯克希爾·哈撒韋當年對達美航空的持股成本約41.85美元/股。這也意味著,伯克希爾·哈撒韋對達美航空的這筆投資浮虧約50%。

現在賣掉的達美航空股票,對應市值,大概是10多億人民幣,對應持倉大概20%的倉位割掉了,整體損失對巴菲特的體量來說,完全是可防可控。

還有一個點,這次減持之後,巴菲特持有的4家美國航空業的股票比例都小於10%了。為什麼要控制在10%之內呢,因為根據美國SEC的規定,持股超過10%的股東進行增持或減持是需要在事後2日內進行報備的。

巴菲特此次減持就是為了把持股比例降到10%以下,為以後參與美國航空公司的破產重整提供便利,畢竟受疫情影響,前面我也分析了,現在的美國航空業已經在破產邊緣了,如果沒有政府的幫助,很難擺脫困境。而由於航空業的特殊地位,一旦未來重整成功,並不失為一個能帶來穩定盈利的行業。

當然,最大可能是巴菲特其實就是割肉退場,而且很有可能他同時減持了4家航空公司的股票,另外兩家因為原先的持股比例低,即使這次減持了,也不需要進行公告。

總結下,這次巴菲特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糾錯,讓人有些意外,一方面是說明疫情確實出乎意料,另一方面也說明美股表現讓巴菲特也不能淡定,這才是真的投資,是人無神。

其實,在美股市場,並沒有多少人認為巴菲特只是簡單的價值投資者,因為他做的很多都是結構化交易和股權投資。

結構化交易,比如08年出手解救高盛時,巴菲特買入的是其股息率高達9%的優先股,類似的結構化交易,巴菲特做了非常多。而全球大型企業,遭遇短期困境時,首先想到的常是巴菲特,因為幾十年來巴菲特在市場上的良好口碑。

另外,是買入後遭遇股價大幅下跌,巴菲特將企業進行了私有化,甚至乾脆買入的是非上市公司。但這兩類交易,都是普通投資者無法踐行的。

而巴菲特單純從二級市場賺到大錢的交易,則集中於可口可樂、蘋果等幾家,同時也出現過比亞迪、IBM等重大失誤。

我一直認為,巴菲特投資秘訣其與眾不同的金融槓桿——保險浮存金。

2013年,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這樣解釋浮存金:“保險公司現在收取保費並在以後理賠……這種現在收集保費並等到以後才可能理賠的模式讓我們持有一大筆錢——我一直叫它‘浮存金’。”

這筆保險浮存金有兩個作用,它是一筆負利率資金,同時還是一個投資槓桿。比如,一家保險公司會在今天收取保費,承諾明天(或10年後)支付賠償金,在賠償金付出之前,它就是巴菲特的投資資金。

這種融資方式對巴菲特來說,幾乎是沒有成本的:該公司不僅不用付給別人利息,實際上還憑從保險客戶那裡“借錢”獲得了利息,因為這些借款讓巴菲特擁有了更多的投資資金。

這就像你從銀行貸款,你不僅不需要支付利息,銀行反而還要向你支付利息。還有比這更好的盈利模式嗎?

如此完美的加槓桿才是股神成功的秘訣,很多國內大佬也看透了這個操作,於是保險牌照水漲船高,牛鬼蛇神齊出動,一番雲雨過後,曾經的降龍英雄變成了惡龍,駙馬爺的保險也變成了大家,中國版的巴菲特們紛紛倒下了,一行三會也變成了二會。

下一個國產巴菲特在哪裡?天知道!也許永遠不會有。


......

前面有點小沉重,還是看看今天市場有什麼新的法規、新的政策、新的風險、新的暴雷。

1、

2、

3、

4、

......

以上消息的相關研報,我做了比較詳細的“解毒”,如果你們有興趣可以點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