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少女,全職回家帶娃的心路歷程

晚上7:30,推開家門。

阿姨戴著老花鏡,坐在沙發上讀故事,兩個孩子一邊一個,安靜且祥和。

曾經以為,這樣的日子,會長長久久的繼續下去。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交給鐘點工。

中年少女,全職回家帶娃的心路歷程


直到有一天,我見到了遊戲場裡的孩子。

小孩A,給我家娃悄悄說了幾句話,我家娃直接衝上去,搶了小孩B的玩具。

順理成章的,我家娃和B開始了一場爭吵,A隱去。

我不知道此情此景,阿姨是如何處理。

可以肯定的是,阿姨從來都不會給我說這些。

阿姨給我說的永遠是,孩子有多乖,有多聰明。

之前自我欺騙的祥和,貌似被捅了一個洞,一個巨大的、再也難以遮蓋的洞。

我開始在繼續上班、回家帶娃之間糾結徘徊。

01/ 孩子的狀況和需求


孩子3歲以前,主要是吃飽、穿暖,悉心陪伴給他安全感,兼顧遊戲、早教。

照顧這樣的小小孩兒,做輔食、餵飯都是我不擅長的。

琢磨他的冷暖、穿衣,在阿姨的幫助下,我勉強可以及格。

定期陪伴、遊戲、早教這些,我和老公在業餘時間也可以搞定。

所以,彼時,挑選到合適的阿姨,我可以不用糾結上班還是帶娃的問題。

或者說,單純照顧孩子吃穿方面,阿姨做的比我這個媽媽要好。

中年少女,全職回家帶娃的心路歷程

事實也如此,我自己嘗試過具體操作,有太多翻車案例了。

孩子漸漸長大,吃穿的重要性漸次退去,教育的權重日益增大。

阿姨是否能繼續勝任,確實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02/ 成人的需求


也曾不斷的問自己,上班,朝九晚六的早出晚歸,對自己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一份薪水,一個團隊的夥伴,一種被認同的感覺,體現自己對家庭的貢獻?

理科生的思維,讓自己比對著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細數自己的需求:

中年少女,全職回家帶娃的心路歷程


基本的生存、避免危險保障生活、家人朋友同事認同、自尊和來自他人的敬重、自我實現。

朝九晚六的工作,讓我感到,關於孩子成長出現漏洞的危險。

這是第二層的需求,也是比較基礎的需求。

如果顧全這個需求,勢必需要我或者隊友,其中一人放鬆工作。

無論哪一個人放鬆工作,都可能會面臨認同、敬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況。

就單個人而言,這貌似是一個矛盾的、顧此失彼的選擇。

03/ 家庭層面的和解


事情畢竟不止涉及單單某個人和孩子,還有另一方,所以有必要從整體家庭的視角來考慮。

和大多數家庭一樣,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庭財富的持續增長都是我們的目標。

和大多數家庭不一樣的是,我們家能上陣,搞定這兩件事的只有我和隊友,幾乎沒有其他資源。

所以,以目標為導向,兩個人的分工配合就是一件頂重要的事。

中年少女,全職回家帶娃的心路歷程


兩個人,每人主導達成一個目標,同時輔助對方實現另一個目標。

想清楚了這些,接下來就是盤點各自優劣勢、擅長領域了。

兩個人當前的職場表現都不錯,但隊友的發展潛力比我好。孩子方面,雖然他照顧孩子的意願比我強,但我對孩子狀態的洞察比他精準。

綜合比較下來,他主導發展事業,為家庭財富提供保障;我則調整方向,負責孩子成長。

這好像也是一個蠻大眾化的選擇,不過,在我家,決策的過程,確實很是經歷了一番波折。

至於家庭運營方面,能外包儘量外包,也可以請人做。節省下時間,我可以用來成長自己,保障自己自我實現等需求得到滿足。

04/


調整後的模式運行半年多,我和隊友都感覺輕鬆了不少,孩子也很開心每天都有媽媽接放學、陪玩耍。

再回首從前,事業、家庭雙線作戰的模式,每個人不斷的切換頻道,疲憊且效率低下。

終於,再也不用擔心,寒暑假孩子該去哪裡;再也不用擔心,萬一幼兒園隔離期遇上調休,孩子該怎麼辦;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網課,阿姨能不能管好……

中年少女,全職回家帶娃的心路歷程


抽掉愛情和夫妻感情,家就是一間小公司,夫妻兩個人是“合夥人”。

最好的狀態是有主有輔,兩個人擰成一股繩,儘量減少內耗,淡化利益之爭,對外則以爭取利益為重,無所謂觀念。

家國家國,家如國,國家要強大,對內講統一,目標一致,對外講統戰,爭取利益。

家庭也如此。

作者簡介:米多,500強企業預算管理專家,雙胞胎媽媽,心理諮詢師,感恩所有的遇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