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娃——最難的「養成遊戲」

週刊第989期封面故事以“天才兒童之謎”為線索,探尋了關於智力與人類潛能的新理解。開篇,主筆陳賽寫道“那些超常兒童在我們內心激發的情感是複雜的。一方面是對他們才華的某種困惑與敬畏,另一方面則直指我們內心深處的某種失落與痛楚”。月初,發展心理學專家、中讀專欄主講人

曲韻談了談她關於天才兒童與普通兒童成長的看法。

儘管“天才兒童之謎”這個話題聽上去與多數人無關,但依舊吸引了很多“不放過任何信息”的家長參加活動。書店每週末舉辦的各種教育主題講座,為有“教育焦慮”的家長提供更多了可能。

带娃——最难的“养成游戏”

“你想把孩子養成什麼樣?你認為什麼樣的孩子叫長得‘好’?”,活動開場,曲韻提了這樣的問題,“健康的人格、陽光自信、有幸福感、樂於溝通……”各種回答不絕於耳。要分析各個答案的動機,先要了解一個人的成長都由哪些要素構成。

| 一個人成長些什麼?

身體(Body)、成就(Achievement)、關係(Contact)、精神(未來)(Future),是相互聯結、構成我們發展的四個要素。

身體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生理特性,天賦的來源;成就是我們的認知和行為,以及行為帶來的回報和成就感,也是如今社會上人們最看重的一環,對此,曲韻無奈地舉出很多例子,“整容癖是希望通過身體上的改變獲得成就,工作狂則是通過社會性達到成就,‘鄙視鏈’一詞的出現,也是因為人們的關係是以成就為導向”;關係,即我們的社會性,正面臨著很嚴重問題與考驗,曲韻解釋道,“長久以來家庭是我們人際關係的核心,相對的,‘個體性’極其缺少,我們總說叔叔阿姨,很少說李先生王女士”;

精神用的是Future,指的抽象總結的能力,形成各種觀和信。13歲左右是精神發展的核心階段,人們會思考我到底是誰,我還是誰,我能些做什麼,從而形成自我認知。

這四個要素由於環境影響難以平衡發展,也會由於“度”的打破產生各種問題。就像最關心的“成就”,很容易讓人們產生挫敗感,實際和預期相差過大,我們會覺得這件事不值得去做了,退縮到最後就成了抑鬱症。

| 天才兒童的“養成”

雖然每個人都不同,但天才兒童被認為是相當“特殊”的群體。

你身邊是否有天才兒童?現場的家長舉出了很多例子,那些在短時間內快速完成 “難以企及”成就的孩子,是他們眼中的“神童”。

带娃——最难的“养成游戏”

“天才兒童不是培養出來的,是天生的,需要我們後天的因材施教,也就是針對孩子天賦特徵的培養。”曲韻認為現在一些家長說的“我們從來不把他當天才,從來沒有特意培養”是個很嚴重的問題,“這不是當不當的問題,這是是與否的問題,你的孩子天生就是不同的”。嚴格說來,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都需要個性化的教育培養。但是天才兒童因其超常的天賦特徵,需要更加不同的教育選擇。

天才兒童在很多方面會表現出不一樣的行為特徵,比如自學、聯想、拓展等等。他們擁有非常強的自我動機,這是由愉悅感產生的內在動機,並非為了得到獎勵而付出努力。也正因如此,天才兒童的社會性往往伴隨許多問題:一部分孩子很自然地忽略社會性內容,覺得這部分沒什麼必要;另一部分意識到社會性的存在,卻為了得到同伴的接納而“自汙”,通過貶低自己的能力來獲得認可,如此便陷入了惡性循環。“社會性的養成對於大多數人是最困難的部分,對於有天賦的孩子,更是難上加難。”

“天才少年班”是目前培養天才兒童較為集中的陣地,但存在極少,如果沒有條件加入,曲韻提出兩個辦法:社會條件不具備,家長們可以自發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共同去做些什麼

,“社會的改造是成年人的責任,不應該把惡劣的環境轉嫁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去承受與忍耐條件的缺失”。除此以外要給孩子“加餐”,進行單獨輔導,在成就方面滿足他,在社會性給他支持,讓孩子知道他確實比別人強,但是更該對別人有包涵和理解。

带娃——最难的“养成游戏”

| 我們作為家長,能夠怎麼辦?

天才兒童畢竟是少數,作為“普通”兒童的家長,我們應該做些什麼?讓孩子通過補習等手段去參加超常教育,是我們一貫的誤區。針對“身體,成就,關係,精神”四個方面,曲韻將家長的角色概括為“榜樣,權威,夥伴,嚮導”。

做一個權威型家長。對“成就”的過度關注,壓抑了內在動機的生成,很多孩子明確地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卻對想要什麼模糊不清,好比他們為了“不聽嘮叨”而做某事,不會主動嘗試。促進孩子的成就,需要保證自己言行是有規則的,做權威型家長。

權威是讓人信和從的人或事,不是威權。曲韻既不認同威權,也不認同“請孩子去寫作業”這種說法,“很多父母由於小時候被‘簡單粗暴’地對待過,不知道合適的度在哪兒,不做‘威權’又變成求著孩子去做事。”

成為孩子的夥伴。在心理諮詢時,曲韻要確實看到孩子是怎麼樣的,不能用理論去驗證孩子,“但很多父母每天看各種育兒書,卻看不到自己的孩子,真的是很悲哀的事”。社會上為了強調家庭的重要性,常常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來比喻,曲韻認為這樣的對比是沒有意義的,“這兩者本身就不可比,孩子在學校和家裡處於不同的場所,不同的關係中,狀態完全不一樣,狀態都不一樣,為什麼要將媽媽與老師比較呢?甚至讓媽媽去當個老師‘教育’孩子?”

良好的家庭關係,是和孩子站在一邊,面向同一方向。“面對面”是孩子和老師的狀態,我們需要和孩子站在一邊。“你玩一個玩家再帶著他一起玩,而不是把玩具直接給他”,孩子再長大就該“肩並肩”,和他向著一致的方向前進。

带娃——最难的“养成游戏”

給孩子真實的鏡像反射。自我認知是所有人一生的任務,它是逐漸積累起來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子的自我認知。別人是我們的鏡子,父母的評價,老師的評價,同學的評價,會讓孩子逐漸形成一些自我概念,當這些累積到13歲左右,他們開始重新地思考,會發現很多矛盾和衝突,可能會反向嘗試,也就是人們口中的“叛逆”,“叛逆這個詞是有主客之分的,你‘判’我,你‘逆’老師,所以孩子們更多的應該是質疑,不能叫叛逆。”

我們普遍給孩子的鏡像反射是說缺點不說優點,最好的表揚是“你不要驕傲”,這很容易對孩子造成打擊,讓他們陷入糾結。如實地反饋應當成為我們的準則,這既不是表揚也不是批評,就是成為孩子的鏡子,讓他們真實地看到自己。

“太難了”是很多人對“父母”這一角色的評價,作為一名孩爸孩媽,擁有一個好的育兒指導老師,會讓我們少走許多彎路。如果你對曲韻老師的講解意猶未盡,可點擊下圖,試聽中讀《曲韻·好爸爸好媽媽方法論》音頻專欄。

带娃——最难的“养成游戏”

《曲韻·好爸爸好媽媽方法論》專欄

主講人 | 曲韻

带娃——最难的“养成游戏”

內容及商務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