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4種方法改變“負面思考”的習慣,學會減輕壓力輕鬆生活


心理學:4種方法改變“負面思考”的習慣,學會減輕壓力輕鬆生活

“風鈴心語頭條”為讀者先講一個故事:

一位29歲的女售貨員去醫院求診。她說:“我白天竭盡心力地工作,下班回到家整個人疲憊不堪,什麼事都不想做。”她過著單身獨居的生活,下了班也完全不想再和別人打交道,直接回家。每當獨處時,白天客人對她說過的話就會在腦海中一一浮現。她說:“總覺得那些字字句句都是針對自己的抱怨與責難。”

“風鈴心語頭條”對故事的分析和詮釋:

這就是典型的壓力症狀,主要是由於對環境變化的不安使思考轉向悲觀而引發的。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人。他們對幸運或值得感激的事情視而不見。非但如此,連生活中值得高興的事情,都可能被扭曲成“禍事”。這種傾向稱為“負面思考”。

以一些日常的狀況為例:你發現自己碰上了嚴重的交通堵塞,或許你會怒吼:“這塞得簡直太不像話了!煩死了!”你把“悲修”和“精糕”的感受推給自己,然後把遇到的每一件麻煩事都想象成重大悲劇。

怎麼改變這種“負面思考”的習慣呢?

第一,洞明事實真相。

要減緩壓力就一定要懂得將事情看透徹,反問你自己,這到底有多重要?“三個月,三週或三天之後,我還會記得這個小插曲嗎”?這些思考會讓你淡化、甚至遺忘這些不如意。

第二,看自己是否誇大了事實。

另一種思考上的盲點是“再也無法忍受”的想法。你總在不滿意時,皺著眉頭沮喪地說:“我再也無法忍受了!”事實上實際的情況並沒有那麼嚴重。一旦“再也無法忍受”的想法出現時,你必須審視自己是否誇大了事實,從而增加了自己的壓力。

第三,把“總是”變成“有可能”。

在某些情況下,你很可能誇大了某些事情。例如面對家務(尤其是當你要求家人去倒垃圾但沒人回應你時),你或許會想:“總是我一個人要做完所有的事!”當過分誇張某事態,甚至產生“不是有便是無”的觀點時,你的腦子裡會出現與事實相去甚遠的影像,從而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壓力。所以,從語言表達的改變開始吧!把“總是”和“從不”用“有可能”來取代,多少能消除一些不必要的緊張與壓力。

第四,不要對事實妄下定論。

我們常會使用“讀心術”來“妄下定論”。比如說你的朋友舉辦派對但是沒邀請你,就理所當然認為朋友是因為不喜歡你才這樣做,其實,你不該這麼早下結論,而應該先自問;“我有充分理由可以證明我的揣測嗎?”如果想不出任何理由,那麼這個想法就是不理性的,因為沒有收到邀請或許只是因為一個簡單的原因——你的邀請卡寄丟了。

第五,不必過度擔心。

有時候我們也會一廂情願地幻想“可能”或“即將”發生的某些狀況,例如你一聽說你家樓上的房子要轉賣,便開始因為擔心將要住進來的人會不會是喜歡製造噪音的音樂狂而變得緊張。千萬記得問問自己:“發生這種事情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等過幾年再回頭看,這件事情有那麼重要嗎?”或許答案都會是否定的呢!

你希望輕鬆生活,就必須改變一貫的思考方式,找出其中的盲點和謬誤,調整思維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