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李斯害死了韩非吗

有生有死,有开始有结束,这就是人生。可是有些人却死得不明不白,叫人难以给出一个说法。

一直以来,韩非之死都是众说纷纭,但其中最著名的是史籍上的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韩非是因为同门师兄李斯出于妒忌将其杀害,一种则认为,韩非之所以不得善终,是因为他向秦王进了姚贾的谗言,结果害人不成,反而赔了自己的性命。

韩非与李斯是同门,两人一个善于撰述理论,是理论家,一个善于政治谋划是政治家,都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但这两个法家人物的老师却是战国时代的最后位大儒一一荀子。

韩、李两人同在荀子门下求教,朝夕相对,对彼此的身世、才能和缺点都非常了解。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早年只做了一名小吏,他发现,厕所里的老鼠瘦骨伶仃,见人就跑;而仓库里的老鼠却脑满肠肥,人来了也大摇大摆,丝毫不“怯场”,于是发出感叹:“人之贤不肖,臂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奋发之心溢于言表。

是李斯害死了韩非吗


韩非本身就是韩国宗室,自幼养尊处优,聪颖而饱读诗书,唯一可惜的就是天生的口吃,说起话来碴磕绊绊,所以即使在道理上清楚明白,可总是让人感觉底气不足,没有说服力。好在,韩非嘴上不行,笔下却生花放彩,他想象无穷,尤其善于以寓言的形式讲述复杂深奥的道理,且文风雄健,汪洋肆恣,读来鼓荡人心。先秦诸子里,除了庄子能在文章上与他一较高下之外,其他人根本不是对手。李斯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对这位同门师弟既佩服,又有些恐惧。这就叫作“既生瑜,何生亮”。

韩国经年积弱,到了战国末年,已经成了七雄里的末流国家。学成之后,满怀一腔报国志的韩非回到了故乡韩国,他看着祖国江河日下的情势,心急如焚,于是多次上书韩王,希望他能采纳自己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理念,让韩国强大起来,重新光耀祖先的威名。不过,韩王和他的国家一样,已经到了“虚不受补”的膏肓阶段,把韩非的金玉良言都当成了驴鸣鸭狗吠。韩非无奈之下,将满怀的忧愤都倾注笔端,写下了《孤愤》、《五蠹》、《说难》等旷世名篇,共计有10万多字。先秦经典中,《老子只有几千字,《论语》不过一万多字,所以韩非的著述,在当时可谓是“长篇巨著”。墙里开花墙外香,这些韩王看不入眼的废话,却被将来统一天下的盖世雄主秦王赢政看到了,他手不释卷,日系揣摩,看到精彩处忍不住击节赞赏,渐渐地爱屋及乌对韩非这个人也“思念”起来。他常常对侍从说:“若能与韩非先生一起散步,纵论天下,哪怕叫我立时死去,也心甘情愿。”而那时,李斯早已凭着自己灵敏的政治嗅觉来到了秦国,并经由吕不韦的推荐,慢慢地做到了秦国的高官,也备受秦王赢政的尊敬和


倚重。

是李斯害死了韩非吗


后来,秦王终于发动大军攻打韩国,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让韩王送韩非赴秦,与秦王相见。因一个人而发动一场战争,可以想见韩非的魅力。闻名不如见面,韩非果然没让秦王赢政失望,他与秦王卧膝长谈了几个昼夜,说得秦王时而深思,时而大笑,完全不知疲倦。可是,这却遭到了师兄李斯的嫉妒,他担
心,若让韩非这么“表现”下去,恐怕将来秦国再无自己的立锥之地。于是向秦王进谗,说韩非此人有经天纬地之オ,胸藏百万雄兵,可是他一心向着自己的祖国韩国,断然不会为我所用。这样的人,留在世上,岂非是给我大秦将来统一天下留下一个天大的麻烦?

是李斯害死了韩非吗


“一言点醒梦中人”,豺狼之性的秦王翻脸便将韩非下狱,最终韩非被李斯通死狱另一个说法是,韩非与姚贾交恶,于是向秦王说他的坏话。可是姚贾的舌头比韩非利索得多,一番剖心挖肺,终于让秦王感动,相信他的无宰。而韩非反因构陷不成而为秦王所弃,最终身败名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