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草》这首词突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能否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一下?

我爱我家286413157


《苏幕遮·草》这首词突出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能否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一下?

《苏幕遮·草》是北宋词人梅尧臣写的词。

《苏幕遮·草》这首词,突出应用了下列几种表现手法,以下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

一、从具体的风景描写上着笔,为全词叙述作了铺垫。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通过这四句,写春草的芊绵可爱。

绿草如茵的大堤上,望去鲜澄澄的平整一片,晶莹的露水在晨光中的绿茵茵草尖上闪烁。远处的一座别墅(或田庐),在如烟的嫩草掩映下,若隐若现。

①通过“乱碧萋萋”总写出:

(四周环顾)到处都是茂盛的绿草,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草染绿了。

②“雨后江天晓”:

用特定的雨后最佳环境来宣染春草的精神。雨后万物澄鲜,春草更为嫩绿;江天异常的开阔蔚蓝,空气在晓风的轻浮下,无比的清新,加上江岸无边的江草,千里一色。使人感受着浓郁的春意,使人内心充满勃勃的生机。

二、由春草的景象及物、及人,再由人表达出“宦游少年”得志的情态。

“独有庚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通过这三句,表现出浓郁的春意中,被簇拥出的一个风度翩翩少年。

①“庾郎”,本指庾信,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了北朝),这里借指“宦游少年”(作者自喻)。

②“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的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的服青。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穿青袍)。

③“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相互辉映,显得十分相宜。

可见,由绿草之自然景观色彩,联想到“春袍”之衣物,又由“春袍”衣物联想到穿着此衣物的“宦游少年”英俊的风貌;从而表现出“宦游少年”(词人)少年春风得志之态。

三、词人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强烈的归思。

①“接长亭,迷远道。” 在茫茫的宦海中,到处潜伏着政治风险,无法预卜凶吉,也看不到自已的归宿。

②“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强烈的归思。

③“落尽梨花春又了。” 用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在消逝。

④“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渲染残春的迟暮景象。

含蓄表达出宦游少年(词人自已),仕途极不得意。

四、皆用字意的遥相呼应对比,表达词人借伤春,表达失意的情怀。

词上阕的“嫩”与下阕的“老”字遥相呼应,表示出春草的由“嫩”变“老”之中,暗藏伤春之意,也真是词人嗟老、倦游的心情深刻表达。

五、词人艺术上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①用“平”、“烟”、“萋萋”,形容草的不同形态。

②用“碧”、“嫩”、“翠”,形容草的颜色。

③用映衬手法传写出草之神与情,或实或虚,都鲜明如画,历历在目。

为让读者较好地体会到作者借助景物描写,所传达的思想情绪,下面对全词进行全面欣赏,以便更好的全面疏通和理解全词的表现手法。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庚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平整的堤坝上绿草带露,远处的别墅(田庐)在烟雾中若隐若现。到处都是嫩绿葱青的绿草,雨后江天蔚蓝开阔。离乡宦游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十分相宜。

芳草长满了亭间的路,(芳草)就像把长亭一个个连接起来;长亭以外的道路,在芳草中若隐若现。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游的王孙公子,归期早已过了。 眼看梨花落尽春天就要过去。日落残霞,暮霭沉沉,那翠绿的春草也似乎变得苍老了。

我们从全词欣赏中,不难看出《苏幕遮·草》:

①词上阕,用遍地春草衬托出一个“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之态。

②词下阕,主要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

全词,词人较含蓄地在精心描绘的意境中,抒写了作者初仕的得意情态和后来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心绪。


沿流溯源


《苏幕遮。草》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写。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我们一句句来解读下。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堤岸平整,露水微微。雨过天青,绿油油的芳草更显得茂盛。 -- 这是写景


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庾郎,一般指南北朝时的庾信,他本是南朝梁高官,出使西魏,国灭被迫留在北方,至死未得回故乡。虽得北朝重用,身居显贵,但常有思乡之情,曾作《哀江南赋》、《小园赋》等,以寄思乡之情。

后来,说到庾郎,便渐渐有代指离乡宦游或多愁善感之人的意思。

诗词里多有“庾郎年少”,这又是为什么呢?


庾信出身文学世家,自有聪慧,他十五岁就入宫成为太子萧统的东宫讲读。十九岁担任东宫抄撰博士,恩宠无比,他和徐陵才华横溢,文风绮靡浮艳,被世人称为“徐庾体”。时人争相模仿,文章每成,京师风靡,洛阳纸贵。


春袍可以简单理解为春衣,其颜色一般为青色。宋代官服以颜色分,从高到低,大致三品以上紫、五品以上朱、七品以上绿,九品青色。刚入仕途,一般就是青色。


因此,这里用春袍再次来说明少年成名,踏入仕途时候的风光。化用李商隐诗句“庾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


那时候少年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怕是连如此春光都要来嫉妒吧。

由物及人,由景说到意。用遍地春草、无边春色来映衬出少年得意。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王维: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楚辞·淮南小山》:“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春草和王孙一关联,便让人想到隐士。


所以,诗人要开始转折了。想起少年得意,可是如今还是宦海沉浮,不禁令人生起强烈的归思。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眼看梨花落尽,春天马上又要过去了。“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这明媚的春光,匆匆逝去,很快就要结束了。似乎也在隐喻仕途的春天也很短,春色迟暮,人生也匆匆,忽然大概就两鬓风霜了。

日光渐暗,只见满地的残阳,那些刚刚还翠绿如碧的春草,似乎马上就要和这夕阳,和这沉沉的暮霭一起老去了。

再“嫩”的小鲜肉,也终于有“老”成“腊肉”的一天啊。

写到这里,大概读者也和作者一样,伤春悲秋不已了。


小结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云:“梅圣俞欧阳公座,有以林逋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准为主’为美者,圣俞因别为《苏幕遮》一阕云云。欧公击节赏之。”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里,称梅尧臣为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的词作,仅仅留下两、三首。

但这篇《苏幕遮》历来为人称道。

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


梅尧臣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词用“平”“烟”“萋萋”“碧”“嫩”“翠”,极力描写春草的艳丽鲜明,如在眼前。


再用 迷 怨 落 残 老,来表明 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心绪。

虽然含蓄,言外之意,却在这精致描绘中,一点点渗透出来,像一壶老酒,慢慢的,慢慢得让人沉醉。


殘陽暮里酹江月


苏幕遮 · 草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苏幕遮·草》是宋代文学家梅尧臣的词作。此词上阕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阕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反落入苍凉之境。全词通过上下阕的对照,抒发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形象鲜明突出,意境深远含蓄,耐人寻味。

梅尧臣在艺术上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这首词用「平」「烟」「萋萋」,状草之形;用「碧」「嫩」「翠」,状草之色;又用映衬手法传写出草之神与情,或实或虚,都鲜明如画,历历在目。词中抒写了作者初仕的得意情态和后来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心绪,但都非常含蓄,只是在精心描绘的意境中微微透出,让读者于言外得之,因此这是一首较好地体现了作者自己的艺术主张的佳作。

本词的句句写草,却无草字。映衬的手法非常高明。是与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欧阳修的《少年游》并称的咏春草绝妙词作。


而今又到落花处


感谢提问,我们一起分享~

苏幕遮·草

【宋】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翻译成白话文,大概如下:

堤坝上的绿草带着露珠,远处的房屋在炊烟袅袅中若隐若现(这句话如此翻译主要是因为“杳”(yǎo)字,其意为远的几乎看不到的)。

雨后江上天色变晴,到处都是慌乱的萋绿草。

离乡为官的才子年少成名,穿上及地的青色袍子,衣服颜色与嫩绿的草色互相映衬,十分和谐。

芳草把路边一个又一个的长亭连接起来,使得远道凄迷。

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游的王孙公子已经忘记了归期。

眼看梨花落尽,春天马上又要过去了。

日光渐暗,暮霭沉沉,那翠绿的春草也似乎变得苍老了。

表现手法

①寓情于物:上阙主要是写景,写了早春江堤景色;下阙主要抒情,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但是,上阙写景是为了给后面的抒情做铺垫,诗人寓情于物,将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中;将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情绪寄寓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之中。

②对比:将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暗含伤春之意。③衬托: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④拟人:“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怨这种情感显然只能是人所拥有的,但是诗人却给小草赋予了人的感情,认为连小草都在埋怨他这个游子迟迟不归。


诗词曲里读中国


苏幕遮,词牌名,又名“古调歌”“云雾敛”“鬓云松”“鬓云松令”等。以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无变体。

苏幕遮·草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苏幕遮·草》是宋代文学家梅尧臣的词作。此词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反落入苍凉之境。全词通过上下片的对照,抒发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形象鲜明突出,意境深远含蓄,耐人寻味。它的表现手法有三点,

1、寓情于物:将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中;将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情绪寄寓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之中。

2、对比:将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暗含伤春之意。

3、衬托: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词中,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长堤上绿草平整、露光闪烁;远处的别墅如烟绿草掩映下若隐若现。雨后万物澄彻、江天开阔的明媚物象,活画出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此词上片起首两句写长堤上绿草平整、露光闪烁;远处的别墅如烟绿草掩映下若隐若现。接下来一句总写芳草萋萋。“雨后江天晓”,是用特定的最佳环境来点染春草的精神,通过雨后万物澄澈、江天开阔的明媚物象,活画出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独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以上,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词的下片转而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过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词末二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之意。接下来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结拍两句渲染了残春的迟暮景象。全词结尾处的“老”字与上片“嫩”字遥相呼应。于春草的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也正好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的深刻写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