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是什麼,經濟分析為何對它情有獨鍾?

PMI是什麼,經濟分析為何對它情有獨鍾?

2019年三分之二即將過去,在內憂外患的境地中,這大半年的經濟形勢可以說是牢牢吸引住了十幾億國民的視線,連少不更事的小白都開始關注起了經濟走勢。而在眾多宏觀經濟分析指標中,PMI毫無疑問佔據著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

那麼,經濟分析為何對這個PMI情有獨鍾,PMI又究竟有著一番怎樣的廬山真面目,今天理顧菌就以三個“W”(What、How、Why)來會一會它。

What:PMI是什麼?

PMI,英文名為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翻譯成中文,即採購經理人指數。

乍聽起來,採購經理似乎讓人費解,但實際上,PMI指數就是通過代表性企業採購經理的月度問卷調查彙總出來的一個經濟指標,通常分為製造業和非製造業兩大領域。

如7月份PMI,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官方數據裡。

製造業PMI為49.7%,同比增長-2.93%;非製造業PMI為53.7%,同比增長-0.56%。


PMI是什麼,經濟分析為何對它情有獨鍾?


在我國,PMI有兩套,一套是官方PMI,一套是財新PMI:

(1)官方PMI,顧名思義,代表了最權威的官方數據,是由國家統計局編撰發佈的;

(2)財新PMI,是IHS Markit公司通過調研獨立發佈的PMI指數,由財新網冠名。

IHS Markit公司為全球許多國家提供PMI調查服務,其營利主要找贊助商冠名。2010年到2015年,它由匯豐銀行贊助,當時叫匯豐PMI,之後由財新冠名贊助,故而得此名。

談及兩套PMI之別,財新PMI往往被稱作“民間PMI”,兩者之間已經屢次出現偏差。

究其原因,官方和民間編制方法大致相同,區別主要在於樣本。

官方PMI樣本調查範圍較大,涵蓋約3000家企業,以大中型企業為主;

而財新PMI,樣本則以中小企業居多,且只涵蓋了400家企業;

再加上樣本企業集中在東南沿海、數據來源缺乏綜合真實性、發佈時間也往往比官方PMI晚等緣故,財新PMI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因而我們的論述皆以官方PMI為準。

How:PMI怎麼計算?

PMI是一個綜合指標,它涵蓋了企業採購、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

以製造業為例,來看看它的計算方法。

官方PMI把製造業的31個行業大類、3000家企業作為調查樣本,調查每月底進行一次。

調查以問卷形式進行,由國家統計局負責組織,各省調查總隊負責實施。

完整的一套PMI指標體系問卷,內容涉及以下13個分類指標:


PMI是什麼,經濟分析為何對它情有獨鍾?


而製造業PMI,則由其中5個“擴散指數”(分類指數)加權計算而成。這5個分類指數及其權數是依據其對經濟的先行影響程度確定的。具體包括:


PMI是什麼,經濟分析為何對它情有獨鍾?


其中,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為逆指數,在合成PMI指數時進行反向運算。

在計算製造業PMI之前,先要將5個分類指數計算出來,計算原則為:正向回答的企業個數百分比,加上回答“不變”的百分比的一半(負向回答參數為0,不影響結果)。

如,在問卷中設置有一道問題,“貴企業本月主要產品的生產量比上月?”

選項分別為:A.增加;B.持平;C.減少。

那麼生產量指數,在統計問卷結果後,計算即如下公式所示:

生產指數=“增加”選項的百分比×1+“持平”選項的百分比×0.5

以此類推,將5個分類指數分別計算後,再通過權重進行加權計算,即:

製造業PMI=新訂單指數×30%+生產指數×25%+從業人員指數×20%+(1-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15%+原材料庫存指數×10%

通常,PMI以50%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點。

高於50%時,反映製造業經濟擴張;低於50%,則反映製造業經濟收縮。

非製造業PMI,亦同理。

在非製造業(通常指服務業,如保險、零售、餐飲等)中,由於沒有合成指數(即加權綜合平均數),通常用商務活動指數代指非製造業PMI。

商務活動指數也是一種擴散指數,是根據企業的業務活動總量計算而成的,如客戶量、銷售量、工程量等,計算原理和製造業PMI中5大類擴散指數一樣。

2018年1月,國家統計局照例發佈了PMI官方數據。只不過,以往只有製造業PMI和非製造業PMI的報告,這一次多了一項新內容——綜合PMI產出指數。

綜合PMI產出指數涵蓋了製造業和非製造業,行業覆蓋面比之前更廣。依法炮製,其公式依舊是一輪加權計算,權重分別為製造業和非製造業佔GDP的比重。

綜合PMI產出指數=製造業生產指數×製造業佔GDP比重+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非製造業佔GDP比重

在今年7月份的數據中,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3.1%,較6月份增長0.1%,如下圖。這一指數的推出,是對我國PMI指標體系的豐富和完善,一項新的數據依託也就此出爐。


PMI是什麼,經濟分析為何對它情有獨鍾?


Why:為什麼PMI是“經濟先行指標”?

問卷、統計、加權,在一頓計算操作之後,PMI的內在結構也就一目瞭然。不過,與大部分經濟指標採用“同比數據”不同,PMI是一個環比意義上的指標。

此即言,它是相對於前一個月的變化情況,調查問卷都是在問與上個月的對比。

這也意味著,除了以50%作為“枯榮線”反映擴張或收縮之外,PMI通過與上個月的對比,還可以反映出擴張和收縮的程度,比如高於前一期,就反映了經濟加速擴張或收縮放緩。

這樣一個PMI指標,有著“景氣指數”的稱號。

它是一個先行的指標,至於為什麼能夠通過PMI指數預測市場方向和經濟走勢,政府和投資者又為什麼如此重視它,原因往往有著以下幾個方面。

(1)發佈時間

製造業和非製造業PMI指數分別於每月1日、3日公佈,發佈時間早於其他官方數據。這也就表明,它有著先導性,可以作為一個投資決策的方向標。

(2)預期偏差

每月初,統計局會根據市場預測本月PMI指數的預期值,月底統計,次月初公佈實際值,兩者偏差有著預示作用。如果實際值低於預期值,可能有消極趨勢;反之,則可能擴張。

(3)指標聯動性

PMI與GDP、PPI等指數具有高度相關性,能很好地反映出GDP的一個變化。

(4)綜合性

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我國經濟結構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製造業與非製造業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綜合PMI產出指數能跨行業綜合反映出宏觀經濟總體變化。

(5)宏觀經濟週期

綜合PMI產出指數“高峰或低谷”的轉折點大致與經濟週期的轉變同步發生;而製造業PMI的轉折點,一般早於國民經濟週期三個月左右,能夠對經濟趨勢進行前瞻性預測。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