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溝通》:給想要溝通,卻不知如何溝通的你

“假如人際溝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樣的商品的話,我願意付出比太陽底下任何東西都昂貴的價格購買這種能力”——洛克菲勒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曾經對一萬份人事檔案進行過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智慧、專業技術和經驗只佔成功因素的25%,其餘75%決定於良好的人際溝通。

哈佛大學職業輔導局2014年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在 500名被解僱的員工中,因人際溝通不良而導致工作不稱職者佔82%。

從以上兩組數據可以看出,在成功的因素中,良好溝通的重要性比智商要高得多。可以說,人際關係中99%的矛盾是由於溝通不暢所造成的。

溝通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此重要,那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溝通呢?

《共情溝通》:給想要溝通,卻不知如何溝通的你

想要與人有效溝通,首先要做到共情。

所謂共情,也常被稱為同理心,指的是一種理解他人的能力。即能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感受,並給予適當的回應。只有做到與對方共情,理解對方的感受,才能有感而發地產生共鳴,進而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

在《共情溝通》這本書中,作者趙群輝結合人際交往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問題,生動地闡述了溝通的誤區和技巧。語言通俗易懂、大量例證,貼近日常生活,是本書的三大特點。

本書作者趙群輝,是“個人發展學會”合夥人,被學員們稱為風趣幽默的大飛老師。他致力於共情溝通領域的研究,其多檔課程成為多家知識分享平臺的爆款。

《共情溝通》:給想要溝通,卻不知如何溝通的你

一、避免尬聊。做活躍氣氛的助推器

沒有與對方產生共情,就很難在同一個頻道上溝通,聊天的結果很有可能就會把氣氛降到零度。來看看知名主持人魯豫的尬聊現場吧。

《共情溝通》:給想要溝通,卻不知如何溝通的你

《魯豫有約》有一期的採訪嘉賓是周星馳。

周星馳聊到曾經拍戲的一個經歷,當時他說了一句誇自己英俊的臺詞,對戲的女演員就不住地發笑。

大家都能看出來,周星馳談及此事是為了表達當時的無奈和心酸。

但是,周星馳話音剛落,魯豫就把畫風給滿擰了,她跟那位女演員一樣,也笑了起來。

周星馳:“假如我說我很英俊,你覺得很好笑嗎?”

魯豫:“是很好笑啊。哦哦,我不應該笑,是不是。”

我們隔著屏幕都能聞到尬聊的焦糊味。

《共情溝通》:給想要溝通,卻不知如何溝通的你

有一次魯豫採訪劉謙,問他最喜歡自己的哪個魔術?

劉謙回答:“這就像讓父母選最喜歡的孩子一樣,很難做出選擇。”

魯豫:“你媽不就你一個孩子嗎?”

劉謙:......

如此簡單的比喻都理解不了,當著全國觀眾的面,真是難為劉謙了。

這種分分鐘把天聊死的節奏,不僅容易令氣氛很尷尬,還會讓朋友“再也懶得和你說話”。

那麼,如何防止尬聊呢?看下面來自知乎的例子或許能參透一二。

《共情溝通》:給想要溝通,卻不知如何溝通的你

來自知乎

要想聊天不尬,就要在共情的基礎上學會接話。

1.對於提問者來說,要避免提空洞問題。比如:“你這段時間過得怎麼樣?”得到的回覆很有可能就是話題終結版“還好”。反之,問具體的事情才能引導話題繼續深入探討下去,如“這段時間有沒有出去和朋友聚會?”“記得之前你說有個男同事要追你的,現在怎麼樣了?”等等。

2.對於回答者來說,也要避免把話題說死。比如《共情溝通》中舉了一個例子:兩人第一次相親見面,聊起了各自的愛好。男孩子問:“你喜歡玩遊戲嗎?”女孩子:“不玩,我覺得玩遊戲是世界上最無聊的事情。很多遊戲就是給宅男準備的,正常工作的人哪有時間玩遊戲啊?”男孩當時沒說什麼,回家後就把女孩的微信刪了。

3.如果雙方想繼續互動,就一定要給話題留有空間。像上面的例子,男孩子之所以這麼問,是想了解一下雙方共同的愛好,可能是他平常喜歡玩遊戲,但女孩的回答太過於決絕,還一棒子打死了所有愛玩遊戲的人。男孩內心當時一定是哇涼哇涼的。

溝通時要善於找出對方話裡的關鍵詞。只有良性的互動,雙方才能感到舒服自如,這也是高情商的表現。

《共情溝通》:給想要溝通,卻不知如何溝通的你

二、善於安慰。被安慰者需要的是共情,而不是人生導師

“我認識一些人,當別人找他們‘吐槽’,傾訴內心的苦處時,他們總喜歡講人生的大道理。仔細想想看,大家都是成年人,有什麼道理不知道呢?所以‘人生自古誰無死,凡事看開活得長’‘我還不是一樣,又不是隻有你難受’之類的話,能不說就不說。”——《共情溝通》

說起不會安慰人,估計很多人都會想起2018期高曉松在《奇葩說》裡的表現吧。

馬薇薇說:“我自詡辯論打得不錯,可我長了一張刻薄的臉。第一季時,大家說我過分刻薄;第二季,我變得溫婉了,大家說我失去了鋒芒;第三季,我開始講段子,大家說你被金錢裹挾了,綜藝化了;第四季,我想分享一下個人故事的時候,他們說馬薇薇你失去了自我;終於到了第五季,我發現我可以好好地崩潰了。”

在馬薇薇傾吐完內心痛苦之後,蔡康永安慰她有更大的世界,周冬雨鼓勵她要活出自己。高曉松卻不鹹不淡地吐出一句:“你那不算什麼,我們被罵得比你慘多了”。

《共情溝通》:給想要溝通,卻不知如何溝通的你

“大家都這麼過來的,不是隻有你一人這樣”,這種比慘式安慰,還有一個隱藏的含義是:你怎麼這麼脆弱,不是別人的問題,而是你太矯情了。這類話不僅起不到任何安慰效果,還會激起對方對你的牴觸情緒。

對於一個需要安慰的人來說,你的態度比如何去解決問題更重要。

成人的世界,總有很多不如意,而很多難題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決的。此時的他不需要你居高臨下、好為人師的一通大道理。他更需要的是一個宣洩的出口、一個可以傾聽的對象、一種共情式溝通,由此他才能體會到“我並不孤單”的感覺,從而自然產生積極的信念和力量。

大飛老師認為:要把話說到對方心坎裡,首先要理解對方,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重複對方說過的話。這種方法雖然看著簡單,但效果很好。也就是,把對方的話重複一遍,或者換個角度、換個方式再解釋一下,可以讓對方感受到你與他站在同一個立場,從而潛意識裡認同你。

《共情溝通》:給想要溝通,卻不知如何溝通的你

三、學會拒絕。否則索取的會變本加厲,付出的會心力交瘁

大衣哥朱之文的經歷想必大多數人都聽說過。

成名後的大衣哥為家鄉出錢出力,做了公益善事卻無人喝彩;

村民們向大衣哥借錢多達一百多萬卻無人歸還;

為了拍大衣哥漲粉,村民們將他的家擠得水洩不通,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卻無人感到愧疚;

當問到如何看待大衣哥的善行時,村民說:“要想叫俺說他好,就為每人買輛轎車,一人給一萬塊錢。”

大衣哥無原則的付出,換回的唯有變本加厲的索取。他的悲劇,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貪婪。

《共情溝通》:給想要溝通,卻不知如何溝通的你

大飛老師認為,健康的人際交往一定是“心甘情願地說好,溫和堅定地說不”。

那麼,怎麼拒絕才能既不傷裡子,又保存了面子呢?

首先,要解決的是自己的心態問題。很多人不忍拒絕,最主要的原因是“覺得不好意思”。有句話說得好:“他都好意思麻煩你,你有什麼不好意思拒絕他的?”

話糙理不糙,但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拒絕別人,也不會傷了和氣。 為此,作者給出了四個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1、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如果對方堅持,可以再具體說下目前手頭的工作量。

2、坦誠表明自己能力有限。讓對方覺得你是在為他考慮,擔心沒做好,反而誤了大事。

3、表示這事自己無法做主。讓領導、家屬或其他人去充當黑臉的角色。

4、推薦他人幫忙。這個方法特別適用於對方請你免費幫忙。可以先表達自己的難處,再推薦一個收費的朋友,讓對方明白有些事情免費幫忙是不合適的。

《共情溝通》:給想要溝通,卻不知如何溝通的你

很重要的一點是,在使用以上方法之前,一定要先肯定,再否定

,以免拒絕得太直接讓對方下不來臺。即先表達這個事非常值得做,或者自己有興趣做,但出於種種原因無法幫忙。如大飛老師舉的例子:“這件事我覺得很有意思,也很想參與。但是你看,我現在忙得腳打後腦勺,實在空不出手了,實在不好意思。”

“老好人這個角色真的有多少人尊重嗎?不懂拒絕不會讓你成為大家都喜歡的對象,反而會讓人覺得你有些沒有原則。”——《共情溝通》

《共情溝通》:給想要溝通,卻不知如何溝通的你

四、有眼力見兒。要做到受人歡迎,有時並不需要太多言語

“客人夾菜你轉桌,客戶敬酒你不喝,上司隱私你亂說,領導講話你嘮嗑,老婆喝水你剎車。”這就是北方人所說的沒有“眼力見兒”。“眼力見兒”在上海叫“拎得清”,廣東話叫“好識做”,重慶話叫“盯得到遭頭”。——《共情溝通》

有眼力見兒,也就是眼裡有活,不用別人提醒就知道主動去做。

要學會有眼力見兒,首先要會觀察細節,併為他人著想。

飯桌上,當一位平常喜歡喝冰鎮飲料的姑娘要了一杯可樂但不加冰時,你冒然問她原因,或直接不分場合地說“大姨媽來了啊?”這就是沒眼力見兒。此時的你默默地讓服務生上一杯溫水,姑娘會在心裡給你帖上“暖男”的標籤

出小區單元門時,看見隔壁阿姨一手抱著外孫,一手拎著購物袋回來,你只是打個招呼,頭也不回地便走,大門在你身後“咣噹”一聲關上,這就是沒眼力見兒。此時的你回身幫忙按住單元門,待阿姨和小外孫進去後你再離開,

只花了不到一分鐘,你就獲得了“中國好鄰居”的美名

公司聚餐時,酒水先給自己倒,只顧吃自己愛吃的,別人發言時低頭看手機,這就是沒眼力見兒。如果你將服務新上的菜轉到領導或長輩面前、叮囑服務生及時給大家添加酒水、有人夾菜時不要轉桌,領導發言時專心聆聽並給予積極的回應,這時你在領導的心中便是“懂規矩,可大用”

有眼力見兒,並不是見風使舵,阿諛奉承。而是通過對他人的尊重,體現出了自我的修養。這是一種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心態,也是一種共情的心態。

《共情溝通》:給想要溝通,卻不知如何溝通的你

五、聽懂弦外之音。你的職場將會順風順水

如果你的工作需要高效完成,而領導和你說:“小劉啊,你做事很謹慎嘛,事情交給你肯定不會出錯。”你覺得領導是在誇你嗎?

或者,你能區分“你真是謹慎”,“你還真是謹慎”這兩句話的不同之處嗎?

再比如,上司跟你說:“小李,這個組裡你是最活躍的了。”你覺得領導這句話裡的含義是什麼呢?

你交了一份策劃案給領導,上司看過後說:“後生可畏啊,潛力無窮。”,但最後你的策劃案卻沒被選上,這是為什麼呢?

在《共情溝通》這本書中,大飛老師以舉例的方式,很好地闡述瞭如何才能讀懂對方。並指出,想要讀懂對方的心思,需要有三個敏感度:對文字敏感、對錶情敏感,對環境敏感。

1、對文字敏感

:比如上面的例子,對於一個注重效率的工作來說,“太謹慎”的另一層含義其實是“低效”;你的策劃案為什麼沒被採納?因為領導說的是“潛力無窮”,而不是“方案很棒”。

2、對錶情敏感:當你和領導彙報工作的時候,他並沒有專注地看著你,而是自顧自忙手頭的事,只是偶爾抬頭看下你,這個行為其實已經表明了他的態度,此時他說的話,你也需要多琢磨琢磨。

3、對環境敏感:也包括對所處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團隊的敏感,如上面的例子,對於一個要求步伐一致的團隊來說,“活躍”就意味著“出格”,這當然是不被歡迎的。

或許有人會抱怨,這種相處方式太累!但這是由中國傳統文化和思維習慣所決定的,我們大多數人在說話之前往往會想得很多,會顧及他人的情緒,不願意因表達太直接而傷害對方,因此會很含蓄地、委婉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共情溝通》:給想要溝通,卻不知如何溝通的你

很多懷才不遇的人,他們或抱怨“時運不濟、生不逢時”,或指責“社會不公”。但有時應該靜下心來捫心自問:自己做得到底夠不夠?

世上最難懂的是人心,最複雜的也是人心。

哀嘆和抱怨只能徒增負面情緒,對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一無是處,倒不如積極面對。

想要洞悉人心,首先要了解自己,對自己有個準確的定位;其次要學會觀察,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揣摩其真實意圖;最後抱著開放包容的心態,將自己調整到最佳位置,才能令我們的人際關係和工作變得更加和諧通暢。

著名管理學家馬歇爾·多普頓曾觀察到,德國人做汽車擰螺絲時,會比規定的標準多擰一圈,而法國人出於浪漫不羈的天性,往往少擰一圈。擰螺絲是細小的生產環節,多擰一圈或少擰一圈,最終就體現在汽車質量的差異上了。於是,馬歇爾提出了“多一圈定律”,指出優異的成績大多源於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

人生也是如此,人與人的差距往往就在於,你是“多一圈”還是“少一圈”

在與領導和同事交往的過程中,你是多一個心眼,還是少一個心眼;

在做事情的過程中,你是細緻一點,還是粗心一點;

在人際交際中,你是多一句讚美,還是多一句挖苦。

只有日積月累,才能積沙成塔,未來的機遇和成長速度便迥然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