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沟通》:给想要沟通,却不知如何沟通的你

“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昂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洛克菲勒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经对一万份人事档案进行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智慧、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25%,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

哈佛大学职业辅导局2014年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 500名被解雇的员工中,因人际沟通不良而导致工作不称职者占82%。

从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在成功的因素中,良好沟通的重要性比智商要高得多。可以说,人际关系中99%的矛盾是由于沟通不畅所造成的。

沟通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此重要,那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沟通呢?

《共情沟通》:给想要沟通,却不知如何沟通的你

想要与人有效沟通,首先要做到共情。

所谓共情,也常被称为同理心,指的是一种理解他人的能力。即能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并给予适当的回应。只有做到与对方共情,理解对方的感受,才能有感而发地产生共鸣,进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在《共情沟通》这本书中,作者赵群辉结合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生动地阐述了沟通的误区和技巧。语言通俗易懂、大量例证,贴近日常生活,是本书的三大特点。

本书作者赵群辉,是“个人发展学会”合伙人,被学员们称为风趣幽默的大飞老师。他致力于共情沟通领域的研究,其多档课程成为多家知识分享平台的爆款。

《共情沟通》:给想要沟通,却不知如何沟通的你

一、避免尬聊。做活跃气氛的助推器

没有与对方产生共情,就很难在同一个频道上沟通,聊天的结果很有可能就会把气氛降到零度。来看看知名主持人鲁豫的尬聊现场吧。

《共情沟通》:给想要沟通,却不知如何沟通的你

《鲁豫有约》有一期的采访嘉宾是周星驰。

周星驰聊到曾经拍戏的一个经历,当时他说了一句夸自己英俊的台词,对戏的女演员就不住地发笑。

大家都能看出来,周星驰谈及此事是为了表达当时的无奈和心酸。

但是,周星驰话音刚落,鲁豫就把画风给满拧了,她跟那位女演员一样,也笑了起来。

周星驰:“假如我说我很英俊,你觉得很好笑吗?”

鲁豫:“是很好笑啊。哦哦,我不应该笑,是不是。”

我们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尬聊的焦糊味。

《共情沟通》:给想要沟通,却不知如何沟通的你

有一次鲁豫采访刘谦,问他最喜欢自己的哪个魔术?

刘谦回答:“这就像让父母选最喜欢的孩子一样,很难做出选择。”

鲁豫:“你妈不就你一个孩子吗?”

刘谦:......

如此简单的比喻都理解不了,当着全国观众的面,真是难为刘谦了。

这种分分钟把天聊死的节奏,不仅容易令气氛很尴尬,还会让朋友“再也懒得和你说话”。

那么,如何防止尬聊呢?看下面来自知乎的例子或许能参透一二。

《共情沟通》:给想要沟通,却不知如何沟通的你

来自知乎

要想聊天不尬,就要在共情的基础上学会接话。

1.对于提问者来说,要避免提空洞问题。比如:“你这段时间过得怎么样?”得到的回复很有可能就是话题终结版“还好”。反之,问具体的事情才能引导话题继续深入探讨下去,如“这段时间有没有出去和朋友聚会?”“记得之前你说有个男同事要追你的,现在怎么样了?”等等。

2.对于回答者来说,也要避免把话题说死。比如《共情沟通》中举了一个例子:两人第一次相亲见面,聊起了各自的爱好。男孩子问:“你喜欢玩游戏吗?”女孩子:“不玩,我觉得玩游戏是世界上最无聊的事情。很多游戏就是给宅男准备的,正常工作的人哪有时间玩游戏啊?”男孩当时没说什么,回家后就把女孩的微信删了。

3.如果双方想继续互动,就一定要给话题留有空间。像上面的例子,男孩子之所以这么问,是想了解一下双方共同的爱好,可能是他平常喜欢玩游戏,但女孩的回答太过于决绝,还一棒子打死了所有爱玩游戏的人。男孩内心当时一定是哇凉哇凉的。

沟通时要善于找出对方话里的关键词。只有良性的互动,双方才能感到舒服自如,这也是高情商的表现。

《共情沟通》:给想要沟通,却不知如何沟通的你

二、善于安慰。被安慰者需要的是共情,而不是人生导师

“我认识一些人,当别人找他们‘吐槽’,倾诉内心的苦处时,他们总喜欢讲人生的大道理。仔细想想看,大家都是成年人,有什么道理不知道呢?所以‘人生自古谁无死,凡事看开活得长’‘我还不是一样,又不是只有你难受’之类的话,能不说就不说。”——《共情沟通》

说起不会安慰人,估计很多人都会想起2018期高晓松在《奇葩说》里的表现吧。

马薇薇说:“我自诩辩论打得不错,可我长了一张刻薄的脸。第一季时,大家说我过分刻薄;第二季,我变得温婉了,大家说我失去了锋芒;第三季,我开始讲段子,大家说你被金钱裹挟了,综艺化了;第四季,我想分享一下个人故事的时候,他们说马薇薇你失去了自我;终于到了第五季,我发现我可以好好地崩溃了。”

在马薇薇倾吐完内心痛苦之后,蔡康永安慰她有更大的世界,周冬雨鼓励她要活出自己。高晓松却不咸不淡地吐出一句:“你那不算什么,我们被骂得比你惨多了”。

《共情沟通》:给想要沟通,却不知如何沟通的你

“大家都这么过来的,不是只有你一人这样”,这种比惨式安慰,还有一个隐藏的含义是:你怎么这么脆弱,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你太矫情了。这类话不仅起不到任何安慰效果,还会激起对方对你的抵触情绪。

对于一个需要安慰的人来说,你的态度比如何去解决问题更重要。

成人的世界,总有很多不如意,而很多难题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此时的他不需要你居高临下、好为人师的一通大道理。他更需要的是一个宣泄的出口、一个可以倾听的对象、一种共情式沟通,由此他才能体会到“我并不孤单”的感觉,从而自然产生积极的信念和力量。

大飞老师认为:要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首先要理解对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重复对方说过的话。这种方法虽然看着简单,但效果很好。也就是,把对方的话重复一遍,或者换个角度、换个方式再解释一下,可以让对方感受到你与他站在同一个立场,从而潜意识里认同你。

《共情沟通》:给想要沟通,却不知如何沟通的你

三、学会拒绝。否则索取的会变本加厉,付出的会心力交瘁

大衣哥朱之文的经历想必大多数人都听说过。

成名后的大衣哥为家乡出钱出力,做了公益善事却无人喝彩;

村民们向大衣哥借钱多达一百多万却无人归还;

为了拍大衣哥涨粉,村民们将他的家挤得水泄不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却无人感到愧疚;

当问到如何看待大衣哥的善行时,村民说:“要想叫俺说他好,就为每人买辆轿车,一人给一万块钱。”

大衣哥无原则的付出,换回的唯有变本加厉的索取。他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贪婪。

《共情沟通》:给想要沟通,却不知如何沟通的你

大飞老师认为,健康的人际交往一定是“心甘情愿地说好,温和坚定地说不”。

那么,怎么拒绝才能既不伤里子,又保存了面子呢?

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的心态问题。很多人不忍拒绝,最主要的原因是“觉得不好意思”。有句话说得好:“他都好意思麻烦你,你有什么不好意思拒绝他的?”

话糙理不糙,但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拒绝别人,也不会伤了和气。 为此,作者给出了四个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1、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如果对方坚持,可以再具体说下目前手头的工作量。

2、坦诚表明自己能力有限。让对方觉得你是在为他考虑,担心没做好,反而误了大事。

3、表示这事自己无法做主。让领导、家属或其他人去充当黑脸的角色。

4、推荐他人帮忙。这个方法特别适用于对方请你免费帮忙。可以先表达自己的难处,再推荐一个收费的朋友,让对方明白有些事情免费帮忙是不合适的。

《共情沟通》:给想要沟通,却不知如何沟通的你

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使用以上方法之前,一定要先肯定,再否定

,以免拒绝得太直接让对方下不来台。即先表达这个事非常值得做,或者自己有兴趣做,但出于种种原因无法帮忙。如大飞老师举的例子:“这件事我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想参与。但是你看,我现在忙得脚打后脑勺,实在空不出手了,实在不好意思。”

“老好人这个角色真的有多少人尊重吗?不懂拒绝不会让你成为大家都喜欢的对象,反而会让人觉得你有些没有原则。”——《共情沟通》

《共情沟通》:给想要沟通,却不知如何沟通的你

四、有眼力见儿。要做到受人欢迎,有时并不需要太多言语

“客人夹菜你转桌,客户敬酒你不喝,上司隐私你乱说,领导讲话你唠嗑,老婆喝水你刹车。”这就是北方人所说的没有“眼力见儿”。“眼力见儿”在上海叫“拎得清”,广东话叫“好识做”,重庆话叫“盯得到遭头”。——《共情沟通》

有眼力见儿,也就是眼里有活,不用别人提醒就知道主动去做。

要学会有眼力见儿,首先要会观察细节,并为他人着想。

饭桌上,当一位平常喜欢喝冰镇饮料的姑娘要了一杯可乐但不加冰时,你冒然问她原因,或直接不分场合地说“大姨妈来了啊?”这就是没眼力见儿。此时的你默默地让服务生上一杯温水,姑娘会在心里给你帖上“暖男”的标签

出小区单元门时,看见隔壁阿姨一手抱着外孙,一手拎着购物袋回来,你只是打个招呼,头也不回地便走,大门在你身后“咣当”一声关上,这就是没眼力见儿。此时的你回身帮忙按住单元门,待阿姨和小外孙进去后你再离开,

只花了不到一分钟,你就获得了“中国好邻居”的美名

公司聚餐时,酒水先给自己倒,只顾吃自己爱吃的,别人发言时低头看手机,这就是没眼力见儿。如果你将服务新上的菜转到领导或长辈面前、叮嘱服务生及时给大家添加酒水、有人夹菜时不要转桌,领导发言时专心聆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这时你在领导的心中便是“懂规矩,可大用”

有眼力见儿,并不是见风使舵,阿谀奉承。而是通过对他人的尊重,体现出了自我的修养。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心态,也是一种共情的心态。

《共情沟通》:给想要沟通,却不知如何沟通的你

五、听懂弦外之音。你的职场将会顺风顺水

如果你的工作需要高效完成,而领导和你说:“小刘啊,你做事很谨慎嘛,事情交给你肯定不会出错。”你觉得领导是在夸你吗?

或者,你能区分“你真是谨慎”,“你还真是谨慎”这两句话的不同之处吗?

再比如,上司跟你说:“小李,这个组里你是最活跃的了。”你觉得领导这句话里的含义是什么呢?

你交了一份策划案给领导,上司看过后说:“后生可畏啊,潜力无穷。”,但最后你的策划案却没被选上,这是为什么呢?

在《共情沟通》这本书中,大飞老师以举例的方式,很好地阐述了如何才能读懂对方。并指出,想要读懂对方的心思,需要有三个敏感度:对文字敏感、对表情敏感,对环境敏感。

1、对文字敏感

:比如上面的例子,对于一个注重效率的工作来说,“太谨慎”的另一层含义其实是“低效”;你的策划案为什么没被采纳?因为领导说的是“潜力无穷”,而不是“方案很棒”。

2、对表情敏感:当你和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他并没有专注地看着你,而是自顾自忙手头的事,只是偶尔抬头看下你,这个行为其实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此时他说的话,你也需要多琢磨琢磨。

3、对环境敏感:也包括对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团队的敏感,如上面的例子,对于一个要求步伐一致的团队来说,“活跃”就意味着“出格”,这当然是不被欢迎的。

或许有人会抱怨,这种相处方式太累!但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习惯所决定的,我们大多数人在说话之前往往会想得很多,会顾及他人的情绪,不愿意因表达太直接而伤害对方,因此会很含蓄地、委婉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共情沟通》:给想要沟通,却不知如何沟通的你

很多怀才不遇的人,他们或抱怨“时运不济、生不逢时”,或指责“社会不公”。但有时应该静下心来扪心自问:自己做得到底够不够?

世上最难懂的是人心,最复杂的也是人心。

哀叹和抱怨只能徒增负面情绪,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一无是处,倒不如积极面对。

想要洞悉人心,首先要了解自己,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其次要学会观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揣摩其真实意图;最后抱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将自己调整到最佳位置,才能令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变得更加和谐通畅。

著名管理学家马歇尔·多普顿曾观察到,德国人做汽车拧螺丝时,会比规定的标准多拧一圈,而法国人出于浪漫不羁的天性,往往少拧一圈。拧螺丝是细小的生产环节,多拧一圈或少拧一圈,最终就体现在汽车质量的差异上了。于是,马歇尔提出了“多一圈定律”,指出优异的成绩大多源于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人生也是如此,人与人的差距往往就在于,你是“多一圈”还是“少一圈”

在与领导和同事交往的过程中,你是多一个心眼,还是少一个心眼;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你是细致一点,还是粗心一点;

在人际交际中,你是多一句赞美,还是多一句挖苦。

只有日积月累,才能积沙成塔,未来的机遇和成长速度便迥然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