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協助圍剿“黑金”三類產品易被借道洗錢

使用特別複雜的公司結構或隱名股東進行投保,又無法說清購買保險的資金來源,甚至拒絕保險公司對其開展盡職調查……如果保險公司碰上這樣的投保客戶,很有可能是遇到了保險洗錢行為。

上證報記者昨日獨家獲悉,相關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全年保險業協助各級公安、司法、監察機關等查證涉嫌洗錢案件總體呈增長態勢。全行業共報告案件937件,同比增長39.2%;涉案金額20.9億元,同比增長57.1%;案均金額223.1萬元。從案件類型來看,三類保險產品易被不法分子借道洗錢。

三類產品三條渠道

與其他金融行業相比,保險業目前遭遇的洗錢衝擊相對較小,但保險產品和保險交易的固有特性(投保自由、退保自願、繳費方式靈活、可以保單貸款等),為洗錢者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平臺,並且呈現手段多樣化、隱蔽性高的趨勢。不法分子將非法所得通過購買保險產品,再通過配套方式,將保險產品“洗”出合法收入。

知情人士稱,從去年保險業協助相關部門“剿黑金”的案例中可發現,洗錢高風險保險產品主要集中於人身險公司,涉案金額佔比高達99.5%。其中,多數發生在分紅險、萬能險、投連險等三類投資型產品,涉案金額佔比66.5%;年金、終身壽險、定期壽險、兩全保險等儲蓄型產品,涉案金額佔比30.1%;健康險、意外險等消費型產品,涉案金額佔比3.4%。

易被不法分子藉以洗錢的保險渠道,目前有三類:最常見的是銀郵渠道,去年涉案金額15.3億元,佔比73.2%;其次是個人代理渠道,去年涉案金額3.5億元,佔比16.7%;第三類是專業中介機構、電話、網絡等渠道,去年涉案金額2.1億元,佔比10.1%。

洗錢手法隱蔽性高

由於投資型人身險產品具有解約成本低、流動性強、資金可容納量大的特點,洗錢固有風險較高。此類產品多在銀郵及個人代理渠道銷售,部分保險公司獲取客戶身份信息存在一定障礙,影響了後續客戶身份識別和可疑交易報告的有效性。

保險洗錢手段的日趨多樣化,給防範保險洗錢帶來了一定難度。知情人士透露,從行業摸底情況來看,部分案件洗錢手法隱蔽性較高。

一是隱瞞真實身份和職業。部分案件當事人,或虛增收入,或杜撰自由職業、私營企業主等身份,以逃避保險公司強化的客戶身份識別措施。二是在多家公司分散投保。去年行業共發現60起案件的當事人在兩家或兩家以上保險公司投保,涉案金額合計5.7億元,佔全部涉案金額的27.3%。

強化可疑交易監測和報告

監管排查與保險公司自查已成為保險業反洗錢工作的常態。不過,據接近監管的業內人士透露,就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監管部門仍然要求行業應繼續完善洗錢案件風險評估,強化可疑交易監測和報告,妥善處置洗錢案件風險。

從目前來看,保險公司事先發現可疑交易的能力仍有待提高。部分保險公司在客戶盡職調查方面仍以查閱投保資料等常規手段為主,未將反洗錢指標納入契約訪談、財務核保規則,外部數據查詢及使用、財務調查、實地查訪等調查措施應用不足。

上述人士透露,近期監管部門再次強調,要求對發現的可疑交易或可疑客戶,保險公司應採取多種手段深入瞭解客戶經營活動狀況、財產或資金來源,詢問交易目的,核實交易動機,並按規定向人民銀行反洗錢監測分析中心報告可疑交易報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