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華文明系列之(一)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對關於中華文明各種討論,正熱火朝天。而在這些討論的過程中,自然就分出了兩種不同的觀點。


論中華文明系列之(一)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一方是熱愛中華文明的一派,他們的觀點,可以歸結為如下兩點:

(1)覺得我們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幾千年而不中斷,並且還是唯一延續至今的文明,因此,就足以證明我們的文明非常優秀,所以,我們不但要積極繼承,並且還要發揚光大。

(2)既然中華文明如此優秀,那麼未來中華文明就可能會引領世界潮流,特別是這次的疫情,在中外的應對對比下,更是讓很多人相信這一點。

另一方則是相反的一派,他們的觀點也可以歸結為如下兩點:

(1)中華文明是農業文明的代表,而農業文明已經衰落了,所以,根本沒有繼承的必要,更沒有必要發揚光大。

(2)未來的世界,中華文明非但不可能引領潮流,相反要從世界其他文明學習新的東西,要全方位改造中華文明。


對此,我們也將會寫幾篇有關的分析文字,來認真討論這個問題。

今天,我們先來談談,中華文明何以延續至今,延續至今的因素是什麼。即中華文明為什麼延續幾千年而不中斷。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中國大陸的特殊的地緣特色。

論中華文明系列之(一)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我們看上述中國版圖,就會發現,在西邊是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在東邊和南邊是大海,在北邊是俄羅斯的遠東地區。這種特殊的地緣位置,在農業文明時代,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我們的民族被外來其他文明的入侵,比方說被西方的商業文明。而歷史上發生的諸如蒙古族入侵,清人的入侵,基本上又都是落後的遊牧文明,而這種遊牧文明,一旦進入中國內陸,就被農業文明所同化了。

但是這種地緣保護的因素,到了機器工業文明時代,就被西方的堅船利炮就完全消失了,因此,中華文明也就差點滅亡了。所以,在冷兵器的時代,我們中國獨處的這種地緣位置,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的文明傳承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這種因素特殊的地緣位置因素,可以說是,我們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一個很重要的偶然性因素。

第二,中國的以象形為主的漢字。


論中華文明系列之(一)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如果說,上述的地緣因素是外在的因素的話,那麼中國的文字本身,就是內部因素。因為中國漢字是以象形為主的表意文字,這種文字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有一種天然的穩定性。這一點我們可以和表音文字做個對比。由於世界很多國家文字,都是表音文字,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當語言和發音發生巨大變化後,那麼相應的各種此生文化就會發生,這就會造成彼此之間的語言文化方面的天然的分裂趨勢。但是,由於我們的文明是用漢字來傳承,因此,哪怕各地的方言和語音差別很大,但是由於使用共同的文字——漢字,所以,這就保證了文化傳承方面的非常強烈的一種文字紐帶。

這是從文字本身角度來說。漢字這種特殊的文字,對文明的傳承起到了非常核心的因素。

第三,秦始皇的歷史貢獻。


論中華文明系列之(一)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並且建立了以郡縣制為主的中央集權國家制度。秦始皇的這種統一文字的政策,奠定了漢字使用的標準,並且這種標準一直使用沿用至今。這是極其偉大的歷史功績。

而實行以郡縣制為主的中央集權國家制度,則奠定了中國歷史上最穩固的國家政治和治理模式。這種國家制度,從政治層面,保證了中國的治理的大一統基礎,而這種大一統的國家治理模式,對中華文明的穩定傳承,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證。


第四,漢代實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傳統的影響。

論中華文明系列之(一)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漢代時期,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而儒家的核心理念,歸根到底就是”家國文化“。也就是說,有家才有國,有國才有家,國是很多小家的組合,在家裡家長是老大,而在國裡,天子是全國人民的父母。儒家的這種以”家“為核心基礎,並在此之上發展出來的一整套的社會規範,禮儀規範,國家治理理念,可以說是非常深刻的影響到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並由此而形成了一種極其強烈的家國意識和文化認同意識。而這種強烈的文化認同心理,也對中華文明的傳承起到了非常強大的作用。

因此,綜上,我們可以說,中華文明傳承至今,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歸納總結起來,大概就是以上幾方面的因素,即獨特的地緣優勢避免了外來其他文明的入侵,漢字這種特殊的文字因素,秦始皇的歷史貢獻,儒家文化的影響。

以上,我們簡要分析了中華文明何以傳承至今的因素。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文明傳承至今,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在接下來的幾篇文字中,我們還將從更多角度來討論中華文明的相關問題。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