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1901年),本名章桐,號少荃、儀叟,安徴合肥人。李鴻章從政多年,是晚清少有的幾位官爵顯赫的實權人物之一,生前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身後追贈為太傅、一等肅毅侯,賜諡號“文忠”,備極哀榮,並允許在原籍安徽合肥和曾經立有功績之地修建祠堂,成為清代唯一一位能夠在北京建祠的漢族官員。

晚清重臣李鴻章

1847年,李鴻章得中進士並且以“年家子”身份拜入曾國藩門下。1861年,太平軍進軍上海。為了抵禦太平軍的進攻,主持平叛的曾國藩命令幕僚李鴻章回鄉招募淮勇,並按照湘軍的制度編練成為淮軍。這支新式部隊在湘軍裁撤之後成為清朝的主要軍事力量。

晚清重臣李鴻章

李鴻章也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1840年,英國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和被迫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意識到中國必須擁有能夠生產新式武器的軍工廠才能強國禦侮,於是積極倡導了影響廣泛的“洋務運動”。其中曾國藩是倡導者,而李鴻章則是付諸實踐的實幹家。

晚清重臣李鴻章

1862年,李鴻章奏請在廣州建立了廣州同文館,是為近代中國建立起的第一所外國語學校,也是洋務派在廣州所辦的第一件較重大的洋務事業1865年,李鴻章興辦了江南機器廠和金陵製造局,主要生產槍炮、子彈等軍事裝備,邁開了“洋務運動”的第一步。

1894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於日本。身為朝廷重臣,李鴻章義不容辭地頂住壓力作為全權大臣赴日本議和。儘管李灣章費盡口舌、努力折衝,但攜戰勝之威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態度十分強硬,最終李章不得不在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此事被李灣章視為奇恥大辱,並且立暫終身不履日地。

晚清重臣李鴻章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往西安,途中連連電詔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回北京收拾殘局.1901年,李鴻章表清政府簽署了《辛丑條約》,兩個月後,連遭打擊、悲辱交加的李鴻章病逝,臨終時“雙目猶炯炯不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