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涵解读《故宫六百年》四:(迁都)——永乐帝朱棣的重大决策


前面讲过,朱元璋在开创明朝基业的过程中,确定以南京为明朝京师。今天我讲迁都北京:永乐皇帝朱棣的重大决策。

燕王朱棣作为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 8岁随父亲入住皇宫, 11岁封王, 17岁结婚, 19岁移住凤阳,直到21岁就藩北平。什么是就藩呢?因为朱元璋需要派人镇守边疆或要地,又对武将、大臣不放心,就分封儿子做藩王,既可以抵御外敌入犯,又可以在朝廷有危难时勤王。当然朱棣后来起兵夺取皇位,这就不在朱元璋的意料之中了。

默涵解读《故宫六百年》四:(迁都)——永乐帝朱棣的重大决策


因为北平的燕王府利用了元朝旧宫,所以朱棣出了凤阳(中都) ,又住进了元朝旧宫。在北平,朱棣奉旨多次北征,为明初巩固安定北边立下战功,也多遭磨难,历练成熟。直到44岁的朱棣重回南京,登上皇位。

不难看出,从21岁到44岁,朱棣在北平,居住了23年,北京是他的"龙兴之地",也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朱棣刚一登极,就改北平为北京。随即,就开始北京城池宫殿的设计和筹备。一年半以后,即永乐四年(1406年)闺七月,朱棣下诏,营建北京宫殿。永乐七年(1409年)以后,朱棣多次北巡,长期住在北京,而以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

永乐十八年(1420年) ,北京宫殿建成。朱棣下诏:明年正月初一日,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举行庆贺大典。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永乐皇帝身着龙袍,端坐在奉天殿的宝座上,接受百官和使臣的朝贺,庆祝新年的到来,也庆祝新落成的皇宫--紫禁城宫殿正式启用。从这一天开始,北京正式升格为明朝的都城,南京则成为陪都。从这一天开始,北京的大明皇宫正式登上历史文化的舞台!朱棣从决意迁都北平,到北京宫殿建成,先后经过了18年。

永乐帝迁都北京,既是惊天动地的壮举,更是影响干秋的决策。定都,对于一个政权、一个民族、一个君王、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件头等大事。当年明太祖朱元璋成了气候,要建立都城,在凤阳、南京、开封、洛阳、西安、北平之间犹豫不决。一天,他让群臣写诗表达自己的意见。儒士邓伯言献诗说: "鳌足立四极,钟山一蟠龙。"这句诗契合了朱元璋定都金陵的意向。朱元璋兴奋地在金蛮殿上高声朗读这首诗,邓伯言误认为皇帝震怒,自己小命要完了,当堂吓得昏死,被抬出东华门时才苏醒过来。

默涵解读《故宫六百年》四:(迁都)——永乐帝朱棣的重大决策


迁都,也同样是惊心动魄的。北魏孝文帝以争战为名,胁迫贵族从大同迁都洛阳;金海陵王完颜亮逼迫贵族迁到中都(今北京) ,先后毁掉上京(今哈尔滨市阿城区)的宫殿和贵族府邸,把先祖的陵墓都迁到北京;而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了从辽阳迁都沈阳,不顾八大贝勒反对,独自前行。所以,朱棣把都城宫殿从南京迁到北京,的确是需要大雄心、大决策、大气力、大智慧。

那么,明成祖朱棣为什么一定要把都城迁到北京呢?

默涵解读《故宫六百年》四:(迁都)——永乐帝朱棣的重大决策


朱棣的理由为是,北京是"龙兴之地"。其实如此重大决策,必有更为复杂的考量:第一,北京是"龙兴之地",根基稳固。永乐帝认为,北平风水好,圆了他的皇帝梦,而南京有鬼魂犯驾,风水对自己不利。朱棣在北平经营20多年,基础深厚,而南京则遍布前朝遗臣、遗民,人心不稳,还是回大本营北京为好。

第二,北京是形胜之区,位置重要。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1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当时撤退到塞外的北元势力, 控弦之士,不下百万",严重威胁明朝北方安全。都城设在北京, "天子守国门",利于北边防务。

第三,北京是居中之地,交通便利。四方入贡,收取赋税,道里适中,联通九州,北京位置居于天下之中。盛明疆土,北到黑龙江入海口的奴儿干和库页岛(今萨哈林岛) ,南达曾母暗沙,北京的地理位置,约略南北居中。那时候没有汽车、飞机、高铁、轮船,交通主要靠陆运和水运--京杭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条大江河,北京则为这条大运河交通的起点和终点。

第四,北京是帝王之都,积淀丰厚。北京自辽南京、金中都,到元大都,作为帝都,已绵延400多年。北京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有大气象,有帝王气。

第五,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北端,平原开阔,沃土千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北京既不像南国夏天源热,也不像北疆冬天严寒,而是比较温和,适于人居。第六,北京是中华文明五种文化的中心。即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的中心。

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开始,北京继元大都之后,在元、明、清三代,是全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而今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总之,永乐帝迁都北京,既是惊天动地的壮举,更是影响千秋的决策!

在这里,我顺便说一下对永乐皇帝的评价。永乐皇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派遣郑和下西洋,完成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默涵解读《故宫六百年》四:(迁都)——永乐帝朱棣的重大决策

第二,派女真族宦官亦失哈赴奴儿干,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实现对黑龙江女真和东海女真等族群的招抚和地域管辖。

第三,派太监侯显五次出使乌斯藏,西藏归于大明版图。

第四,派陈诚五使西域,远达撒马尔罕(今鸟兹别克斯坦)、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

次往返行程三万四千多里,加强了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五,编修《永乐大典》 ,既是中华文化史上、也是世界文化上的盛事。

第六,营建都城北京皇家宫殿,为人类增添了一份世界文化遗产。朱棣和他的皇父朱元璋一样,虽然都有历史大功绩,但也有历史大罪过--他们都漠视生命,特别是漠视士人生命,对于异己者,滥施淫威,残暴屠杀。尤其是在靖难之役后,对于不顺从自己的文官、士人,进行了残酷的杀戮,故宫红墙的威严之下,既有"远迈汉唐"的雄才大略,也有鲜血淋漓的历史另面。

北京故宫的肇建,源自明成祖朱棣。北京明清故宫,是中华文明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这么复杂的宫殿建筑群,它的规划和设计摹本是怎样的呢?

下一次我讲,国家心脏,四道城墙、三i去娜河都护卫着什么?今天就讲到这里,朋友们,下一讲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