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使用不當的常見不良反應,掌握中醫理論,正確使用中藥!

前言:中藥的不良反應,多在使用不當或者沒有掌握藥物性能的情況下發生,藥物的治療作用是以中醫學理論為指導,利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人體的失衡狀態。如果使用不當,藥物與病證不匹配,就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文中重點列舉部分常用中藥的性能特點,講述易引起的不良反應症狀,讀者在使用中藥時應予以重視,以免對人體造成傷害。

“凡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形,或取其質”


中藥講究“四氣五味”,四氣包含著寒熱溫涼,五味包含著酸苦甘辛鹹。四氣決定了藥物的屬性,如性溫或者性寒,依據是從藥物的氣味,形質,生長季節和吃到腹中的感覺來判斷。例如氣味清香,主發散走表(紫蘇,荊芥),氣味濁臭主通下走裡(大黃,獨活),根莖類自下而上滋潤莖葉,氣主溫升(黃芪,人參),果實類瓜熟蒂落,氣主沉降(萊菔子,蘇子)。

五味是藥物在口中所品嚐到的味道。

中藥使用不當的常見不良反應,掌握中醫理論,正確使用中藥!


根據陰陽理論的分類指導:溫熱屬陽,寒涼屬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藥性與味道稟賦了陰陽的不同屬性,表現出“升降浮沉,補瀉宣通”等偏寒偏熱的自身特性。所以,中醫有“取藥性之偏糾正人體之偏”的說法。

同時,充分的說明了中藥的偏性是一把雙刃劍,藥性與病證相合,就可以很好的治療疾病。例如,利用藥性寒涼的藥物治療熱證(用清熱瀉火的石膏,知母治療陽明熱證),利用“清香發散”的藥物治療外感風寒表證(用麻黃,防風治療風寒感冒之發熱無汗)。

如果藥性與病證不合或者未掌握藥物特點,犯了中醫所說的“虛虛實實之戒”,往往會出現不良反應,例如,陰虛火旺患者過量使用苦溫性燥的藥物,消耗津液,加重了口乾,便乾等陰虛症狀,陽虛體質過量使用苦寒清熱的藥物導致腹瀉,心悸,頭暈等陽氣衰敗的臨床表現。這就是在使用不當的情況下,形成的“藥毒”反應。

中藥使用不當的常見不良反應,掌握中醫理論,正確使用中藥!


一.常用中藥性能與易發生的不良反應彙總

①麻黃,味辛性溫,屬辛溫解表藥,原植物“莖細叢生,中空直上”,形質似木賊草,節節向上,向上屬陽,藥性屬溫,溫能發散,溫能散寒,作用於肌肉皮膚和體表衛氣,有打開毛孔驅散風寒的作用,斷面棕紅,可以深入到血脈,助衛氣蒸騰血脈營分中的津液變化為汗,從而治療發熱無汗。皮毛受風寒之邪,肺主皮毛,肺氣鬱閉而肺氣上逆形成咳喘,麻黃辛溫發散皮毛之邪氣,從而實現宣肺平喘之功效。

臨床中如果錯誤的使用麻黃或者用量過大發汗太多就會出現損傷衛氣和消耗血脈津液的問題,出現心煩失眠,心悸,汗出不止等症狀。

中藥使用不當的常見不良反應,掌握中醫理論,正確使用中藥!


黃芪,味甘性溫,甘能滋補,溫能升浮,黃芪主補氣固表,藥用部位屬地下根莖,生長力量自下而上,達於莖葉,故本藥主升,補氣的力量強,針對氣虛導致的氣短乏力,胸悶,臟器下垂,胃下垂等疾病較常用。

如果平素腎虛或者腎不納氣,從而出現了腰痠,胸悶氣短,咳喘尿頻,若大量的使用黃芪,就容易出現溫升太過,表現為口乾,頭脹,頭痛等不良反應。

中藥使用不當的常見不良反應,掌握中醫理論,正確使用中藥!


③熟地黃,味甘,性溫,地黃外形似腎形,色黑主入腎,內部多汁液,味甘滋補,善補腎陰,兼能養血,常治療肝腎陰虛,精血不足諸證。

熟地黃甘溫滋膩,若脾虛溼重,組方大量使用熟地黃,就容易加重脾溼,導致腹瀉腹脹。

中藥使用不當的常見不良反應,掌握中醫理論,正確使用中藥!


④決明子,味甘,苦,性寒。寒能洩火,籽類沉降,色青入肝,主洩肝火,常用到肝火旺盛之高血壓病。

決明子含有大黃酚,而且苦寒傷胃,容易導致腹瀉,加重脾胃負擔,不可長期過量使用。

中藥使用不當的常見不良反應,掌握中醫理論,正確使用中藥!


⑤羌活,味辛,苦,性溫,氣味清香,藥性發散,主治風寒表證,風溼痺症。

苦溫性燥,灼傷胃陰,大量使用易導致嘔吐。

中藥使用不當的常見不良反應,掌握中醫理論,正確使用中藥!


⑥淫羊藿,味甘,苦性溫,甘能補益,本品又叫三枝九葉草,枝葉形態舒展,氣主溫升,善於溫養肝腎。

陰虛火旺的體質,使用淫羊藿易出現口乾咽痛,目赤,燒心等傷陰動火的表現。

中藥使用不當的常見不良反應,掌握中醫理論,正確使用中藥!


⑦生白朮,味甘,苦,性溫,氣味清香,香能入脾,甘能補益,功效主健脾,強壯脾胃。

本品雖能健脾,卻偏於強壯脾氣,若脾虛溼重,大量使用白朮,可導致溼壅氣滯,出現腹脹,腹瀉。

⑧乳香沒藥,味辛,苦,性溫,辛能發散,溫能通脈,功效主活血行氣。

乳香與沒藥藥用部位為樹脂,易引起過敏反應,出現皮膚瘙癢。

結語:掌握中藥的“偏性”特點,才能正確的使用中藥。網絡上,流傳著很多所謂代茶飲等養生中藥方,消費者並不知道中藥方里的藥物與病證是否符合。“是藥三分毒”,再次提醒大家,盲目使用中藥,容易出現養生不成反而“養病”!!

本文原創,內容結合中醫理論和作者臨床經驗,喜歡的朋友可以交流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