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呼吸機是如何救助新冠患者的?

前言


呼吸困難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典型症狀之一,對於輕症患者來說,使用氧療或無創通氣是維持其血氧飽和度的有效方法。而那些呼吸衰竭的危重患者,就得通過插管建立人工氣道,讓呼吸機出馬,開展針對性的呼吸支持治療。連著呼吸機,接通氧氣的這根透明軟管就是他們的“救命稻草”。


一、可視化喉鏡助力插管

如何順利插管,讓患者抓住這根“救命稻草”,是一項技術活。首先,需要創造插管條件,麻醉醫師或護理人員會給患者注射麻醉藥品。從此時開始,插管就進入了“黃金90秒”,醫生需要在90秒內完成插管,否則就可能導致患者缺氧,甚至引發心臟驟停,重者致死。

接下來就是找到氣道的位置,醫護人員打開患者口腔後,會置入一個喉鏡找尋兩條聲帶中間的一個七八毫米的小洞:聲門,透明軟管穿過它就能滑入氣管,成功“著陸”,完成插管。


行業|呼吸機是如何救助新冠患者的?

插管示意圖

雖然ICU裡的醫護人員都是經驗豐富的“老手”,但在為新冠肺炎患者找尋氣道位置這個步驟上卻也有些提心吊膽。面對護目鏡起霧、插管視野不佳等小插曲,為了看得更清楚,他們往往會在使用喉鏡插管時離患者氣道更近,傳染風險將大大提升。“好在可視化喉鏡技術已實現了這一心願,本身自帶的實時傳輸畫面屏幕讓喉鏡更好地成為了醫生們的“眼”,不但讓插管視野更好,還不必再為看清而湊得太近。”距離不僅產生美,更產生了“安全”。為醫護人員爭分奪秒與死神搶時間、穿越插管火線助了一臂之力。


行業|呼吸機是如何救助新冠患者的?

可視化喉鏡技術示意圖

二、呼吸過濾器保護醫患雙方


安全穿越插管火線,為患者成功裝上呼吸機只是階段性的勝利,在插管環節沒能得逞的新冠病毒此時又伺機在呼吸機中“搞事情”,妄圖通過患者呼出氣體的時機“矇混過關”,進入空氣環境中,達到擴散傳播的險惡目的。

行業|呼吸機是如何救助新冠患者的?

為了阻斷因呼吸機造成的醫護人員感染,呼吸機的吸氣和呼吸端分別安排了一套“攔截系統”——呼吸機過濾器。

呼吸機過濾器攔截病毒靠得不是一雙“火眼金睛”,而是一種特殊的材料。這種材料不僅能隔離病毒,還帶有靜電,被編織成網狀後放置在呼吸過濾器內,能夠將試圖越界的病毒精準攔截,同時還能通過靜電吸附它們,直接“就地扣留”,病毒濾過率可以達到99.999% 。為患者和醫護人員默默地保駕護航。


行業|呼吸機是如何救助新冠患者的?

呼吸過濾器示意圖

三、封閉式痰液引流技術阻斷病毒傳播

在新冠肺炎治療中,特別是上了呼吸機的重症患者 ,多而粘稠的痰液像是一片泥沼沉積在口腔與肺部,讓患者的窒息感愈發嚴重。因此,痰液又成為了“插管突擊隊”所面臨的又一“攔路虎”。

為了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暢,維持穩定的通氣,醫護人員需要使用“痰液引流技術”,通過“抽吸”的方式將痰液排出患者體外。

傳統的吸痰是“開放式”的,吸痰時必須斷開呼吸機接頭,將無菌吸痰管伸入患者的氣管插管內吸痰。在這一過程中,痰液往往會接觸到空氣,或是由於患者嗆咳等原因被醫護人員直接接觸到,造成病毒的近距離接觸。根據研究發現,每次斷開呼吸回路,攜帶病原體的懸浮顆粒可擴散到周圍2米的距離,ICU醫護人員感染的風險是普通病房的13倍。

行業|呼吸機是如何救助新冠患者的?

吸痰技術示意圖

有沒有一種全封閉的吸痰方式能夠從源頭上避免病毒鑽空子傳染呢?

它的名字正叫做封閉式吸痰技術。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全程封閉,無需斷開通氣的吸痰方式。醫護人員只需將封閉式吸痰管頭端接頭連接氣管插管,帶有薄膜防護套的中間接頭接到呼吸機管路,尾端接頭連接負壓吸引管,“三管齊下”,患者的痰液就會順著管路慢慢流到積水瓶內,而不是暴露在空氣中,減少了病毒的傳播風險,讓醫護人員的安全又多了一層保障。


結語


除了必須的防護服、隔離衣、護目鏡、N95口罩、手套等防護之外,可視化喉鏡、封閉式吸痰系統、呼吸機過濾器等組成的“守護者聯盟”也扮演著同樣重要的角色,讓藏在細小環節蠢蠢欲動的新冠病毒終是無計可施,也幫助了前線的醫護人員得以告別“插管突擊隊”稱號。



中創產業研究院彙集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專家學者、新興產業、創新企業、投資機構、創新者、企業家和產業家等各方面的資源,是體系開放、多方協同的新型研究機構,努力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為政府部門、企業和產業集團提供產業發展諮詢,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中創產業研究院堅持“研究產業、服務產業、引領產業”的理念,目前已形成醫療產業研究中心、區域經濟研究中心、新材料研究中心、先進製造研究中心和產業資源中心,組建成立了各研究方向的專家庫。


歡迎公眾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歡迎大家關注“中創產業研究院”產業研究信息分享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