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暂停新司机注册,敢问路在何方?

作为网约车行业里首屈一指的大佬滴滴,任何动作自然会备受关注。

比如:最近的爆料,滴滴开始在部分城市对网约车进行数量管控,有的新增车辆无法出车,有的直接暂停了新司机注册加盟。目前已在青岛、北京、重庆、成都等地施行,具体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滴滴暂停新司机注册,敢问路在何方?

有业内人士分析,滴滴此举,一是为了缓解现有双证司机的压力,受疫情影响,各地复工的网约车司机反映收入大幅下降;二是不少城市网约车市场供给量已进入供需平衡的状态,各地运政部门纷纷发布网约车风险提示,提醒司机们谨慎入行,滴滴或许也是在响应政府号召。

但秉着求知的态度细想:

一、早在2018年就有相关部门下达行业风险提示通知,为啥滴滴大佬到现在才开始对自家平台的司机数量进行管控呢?

二、滴滴不担心这波无法加入滴滴的司机投入到其它网约车平台的怀抱吗?

三、如果是为了防疫,为什么疫情最为严重的2月、3月没有暂停,而是到了在疫情基本已经结束的情况才宣布暂停注册呢?

高手出招,招招皆有指向。我们不妨大胆的来剖析一下:

滴滴提早进入中年焦虑

在经历了多年的迅猛增长后,2018年,中国网约车市场出现重大转折,增速开始放缓。数据显示,前几年,网约车的年均增长都在70%以上,但2018年下降到约25%,并逐年呈下降趋势。

目前,滴滴的营收来源仍以20%抽成为主。随着网约车市场交易规模增速放缓,滴滴主营的打车业务已经达到利润顶峰,靠用户规模吃红利的好日子在2018年末戛然而止,这使得滴滴不得不在2019年裁员15%。

滴滴暂停新司机注册,敢问路在何方?

更糟糕的是,整个互联网出行行业都处在退潮期,由于持续的亏损,Uber、Lyft正在经历市值暴跌。人们开始对网约车的商业模式提出质疑:规模大并不必然带来赢利。

如今,滴滴面临的是,上市遥遥无期,主业持续亏损的困局。这只8岁的独角兽似乎提前陷入了中年焦虑。

主营业务利润撞到天花板,投资价值持续下滑,员工运营成本高,只能靠着融资和举债缓解现金流压力。这意味着滴滴正处在规模收益递减阶段,随着竞争加剧和商业环境的变化,滴滴陷入经营和财务双重困境。

因此,滴滴必须着手重新构建商业模式,探索更多有赢利潜力的业务线。只是,继快车、顺风车、专车、代驾、豪车、租车等业务之后,滴滴还能去哪个市场捞金呢?

跨入2020年3月,滴滴出行业务布局频频,接连上线同城跑腿服务和“顺路同事”新功能;同时,滴滴携手联想拿下保险牌照,成为韩国保险企业现代财险第二大股东;融资方面,滴滴再次获得软银集团牵头的新一轮3亿美元投资,用于加速自动驾驶技术研发。

不难看出,滴滴不想错过任何一个发现商机的机会,将有赢利机会的构想进行小范围试验。

滴滴出行重构商业模式的思路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用已有的核心资源开发更多服务,增加收入。围绕运力、平台和运营管理能力,滴滴把送人、送车、送货,全都安排上了。

有趣的是,C2C模式的跑腿送货在“最后3公里”与B2B模式的外卖产生了市场交差。抱怨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佣金过高的餐饮商户是否有可能成为滴滴跑腿业务的重要客户来源?

其二,加强在出行产业链上的布局。滴滴有5亿客户、有数据、有标签,卖保险是其变现手中客户资源的一大利器;同时,开发高精地图、车联网、信息安全等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降低司机成本,提高利润。

重构商业模式,顺利走出规模收益递减阶段,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虽然滴滴正通过各种尝试不断上线新业务,寻找新机会,但如何拓展O2O生活服务场景,并让多个业务产生聚合效应,目前仍不得而知。

内忧之余,亦有外患。

比如,行业变量仍在不断出现,“T3出行”便是其中之一。

2019年3月22日,由一汽、长安、东风这3家国有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联合腾讯、阿里、苏宁等,共同发起成立的出行平台“T3出行”,在南京举行了项目启动仪式。该项目总投资97.6亿元,其中苏宁出资17亿元,一汽、长安、东风各出资16亿元,腾讯、阿里及其他3家共同出资22.5亿元。

依照官方披露的发展规划,2019年-2021年,T3出行将聚焦网约车运营。T3出行CEO崔大勇在项目启动当日表示,T3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值得信赖的出行服务企业。似乎意有所指。

T3能否成为一支网约车劲旅现在还很难说,但它至少代表着由重资产传统车企发起的一个对滴滴的挑战。这样的外部力量,未来还将多见,生猛程度不一,滴滴不能不防。

滴滴APP活跃度正在下降,这一点在2019年下半年,便已被数据分析机构捕捉到。

据彭博社2019年12月4日报道,美国知名投行桑福德·伯恩斯坦(Sanford C.Bernstein)在其发布的报告中援引中国调研机构TalkingData的数据称,2019年第三季度相较2018年同期,中国网约车APP日活跃使用总量,下滑了6.3%;在过去12个月里,占国内网约车日活用户总数93%的滴滴,其乘客端和司机端使用量分别下滑了5%和23%。

如果上述数据确凿无误而且代表着一种趋势的话,那么这对行业来说,必然不是个好消息。

回归到最初的问题,大佬此举,或许一增强存量司机对平台的黏性;二任何措施都是可以随时变通的嘛;三打造良好的口碑。

资本、技术、先发优势、战略资源、全球视野,这些滴滴都不缺;亏损说到底也无需多虑,因为它是个刚需;而且疫情终将过去,受影响的规划无非做个延后或调整;现在看,摆在滴滴面前的真问题,似乎只有一个:它能不能让中国人民放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