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開放鑄幣權,使其成為黑馬

經過了漢初劉邦和呂后臨朝的休養生息,大清官海瑞心目中的千古第一仁君——漢文大帝終於即位了!漢文帝是當時皇帝競爭者中的一匹黑馬。

一、外抑諸侯、內壓功臣

呂后時代劉邦的子孫被殺了一批,關了一批,折騰了幾番,當漢初的功臣們撥亂反正之後,因為被呂后整怕了,便勢必要挑一位孃家勢力單薄的諸侯王做天子。於是,朱虛侯劉章儘管誅滅呂后家族時有大功,卻反而沒有得到擁戴。

而代王劉恆,其母薄姬出身寒家,自身又頗有賢名,加之是諸侯王裡面年齡最長的——這三個條件,讓他成為平呂功臣都能接受的新天子,於公元前180年即位,他就是漢文帝。

漢文帝開放鑄幣權,使其成為黑馬

但是當上天子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了,繼位之後,漢文帝面臨的情形並不樂觀。首先,內有倚功自傲的功臣集團,自己要真正掌握政權尚需時日,而外有虎視眈眈的諸侯王窺探神器。

畢竟漢文帝不是打天下的漢太祖。太祖在的時候,自然諸侯王無有不服,而現在太祖不在了,很多諸侯王都與漢文帝平輩,有些還是他的叔叔輩。實力弱的還罷了,頂多也就是想趁機擴大自己的權力,從中央政府身上多咬一塊肉,而實力強橫又桀驁不馴如吳王劉濞之輩,恐怕只有御座才能滿足他們了。

漢文帝開放鑄幣權,使其成為黑馬

所以漢文帝要做的,自然是外抑諸侯、內壓功臣。首先他就面臨著劉邦時代遺留下來的難題——中央政府的銅量儲備不夠,無法在經濟上對諸侯施加更大的影響。漢朝政府的錢荒,倒是與2013年我國的錢荒有所相似。我國的錢荒主要來自產業收益率的結構性失衡,主要體現在金融業收益率遠遠高於其他產業,所以大量的資金集中在金融產業,而實體產業則因為收益率相對較低、風險大而沒有合適的渠道獲得貸款。所以國內出現了奇異的場景:金融業內巨量的資金來回循環,而中小企業普遍叫苦手頭緊。

漢文帝很幸運,他所在的時代沒有很成形的金融產業,但是整個漢帝國的境內,依然出現了嚴重的結構性失衡,失衡的雙方便是中央政府和諸侯王。

二、促進經濟發展

漢朝的王畿基本上就是秦國故地,民風彪悍,農業發達,乃是天下精兵之所在。但問題在於,若是論魚鹽和礦產,那就比山東諸侯差遠了。尤其齊國故地,即現在的山東一帶,依山靠海,物產豐饒,又有銅礦,可以自己大把大把地鑄錢,促進本國的經濟循環。於是漢文帝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吳國和楚國境內大量的銅錢在往復地流通,自己貴為天子卻只能蹲在未央宮前數銅板。

漢文帝開放鑄幣權,使其成為黑馬

漢文帝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果斷開創了歷史之先河,要對民間開放鑄幣權,漢初也曾經短暫地開放過一段時間的鑄幣權,但是到劉邦在位末年就已經禁止,所以其影響遠遠不如漢文帝時期大!

這可是當代很多經濟學家們都在孜孜以求而不可得之事啊!儘管很多企業和部門都已經私有化,但是貨幣的發行,依然由中央銀行在管理,並且目前也沒有看到由公司來發行貨幣的可能性。

三、政令實行,激化矛盾

經濟學大師、諾獎獲得者哈耶克博士一直主張貨幣發行私有化。以哈耶克為首的自由主義者對公司發行貨幣的支持主要來自兩點:首先,公司是會破產的,而主權國家其實是不會真正破產的。如同上一章在講述周赧王時所說,主權國家也會考慮賴賬的後果,但是如果豁出去了,賴了也就賴了,作為私人的債權人,其實並沒有太多辦法,只有通過信譽來約束。而信譽對國家的約束是有限的,對於信譽度很低的國家或者金融霸主都缺乏約束力。

漢文帝開放鑄幣權,使其成為黑馬

而公司受到公司法約束,是可以進入破產和清算程序的。如果一個公司濫發貨幣,試圖製造大量的通貨膨脹來賴掉自己的一部分債務,那麼它發行的貨幣就不會被其他人接受,從而貨幣急劇貶值,賴賬的目的反而達不到了。其次,公司和公司之間存在競爭。每個公司都會盡力地推廣自己的貨幣,擠壓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這給了每個公司額外的激勵去保持一個良好的信譽。因為如果信譽不夠的話,商家可能會拒絕接受這家公司的貨幣。

故而,出於對破產的恐懼、競爭的需求,公司會比中央銀行更加有責任心來管理自己所發行的貨幣。

漢文帝開放鑄幣權,使其成為黑馬

上述論點是否成立,自然可以討論,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對此並沒有統一的看法,但是漢文帝不愧是千古仁君之首,居然在公元前就如此超前,讓私人、諸侯以及漢朝官方的鑄幣機構共同競爭!

可惜哈耶克的觀點晚了兩千年,若是在公元前提出,沒準漢文帝會請來哈耶克,跟當時的大才子賈誼辯論一番,因為賈誼是強烈反對這一政策的,讓我們來聽聽他是怎麼說的。賈誼說:"鑄錢這回事,大家都不傻,肯定都不用純銅,用純銅無以為繼,誰鑄誰虧,所以都知道要摻雜鉛鐵,而只要比例稍微有點變化,那都是巨大的利潤。而我們大漢朝的法律又規定了,凡是摻雜鉛鐵之類,都要在臉上刺字勞教去,現在陛下開放這個鑄錢的權限給所有人,不是變著法兒地誘導人民去勞教嗎?""並且這個例子一開,老百姓不種地,都跑去鑄錢了,那麼誰去種地呢?這樣錢越來越多,糧食反而越來越少了。並且各家鑄出來的錢大小輕重不一,如果強行統一,會不勝其煩,若不統一,市場又會受干擾。總之,微臣覺得,這不是個特別明智的主意!"

但是,中央政府現在就面臨"銅荒",賈誼說開放鑄幣權不好,那麼他自己提出了什麼方案呢?與開放鑄幣權相反,他的解決方法是規制經濟學這一路數,要國有化所有的商業銀行,也就是——"收銅勿令布",讓國家收回銅礦的所有權,然後實行嚴格的中央銀行發行制。他認為這樣不但大禍可消,而且"七福可至",這七福基本是在說皇帝可以挾銅自重,用全國的銅礦來平抑物價、製作銅器,等等。且不說賈誼這個國家壟斷銅礦所有權和鑄幣權的解決方案有無效果,問題的關鍵在於,這套方案經濟上或許可行,政治上卻行不通。政府收取天下所有銅山的所有權,在劉邦時代可能還可以,但是時過境遷,在漢文帝時代,吳王劉濞第一個就會跳出來反對。

漢文帝開放鑄幣權,使其成為黑馬

話說吳王劉濞是劉邦二哥劉仲的兒子,跟隨劉邦征討九江王英布的時候屢立戰功,後來劉邦封他在江蘇一代做吳王,也算是信任有加。劉濞的封國來自漢高祖劉邦,又是劉邦的小輩,所以劉邦要命令他做些什麼,他也不敢不從。其實劉姓的諸侯王,偶爾玩點偷奸耍滑或許有這個膽子,比如上節所說的偷偷鑄薄錢等,但是在政令方面,劉邦在世的時候,他們都還算聽話。可到漢文帝這一朝就不一樣了,文帝不是嫡長子,只是因為政治平衡被推上了前臺,這本身就很難讓其他的劉姓諸侯王服氣。並且,後來還發生了一件雪上加霜的事情,讓漢文帝這一系與吳王之間的矛盾更加激化。

漢文帝開放鑄幣權,使其成為黑馬

事情的起因是漢文帝的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劉啟與劉濞的兒子下棋起了爭執,兩個人都是皇家貴胄,誰也不服氣誰,結果年少氣盛的劉啟提起石棋盤就把劉濞的兒子砸死了。

這兩家於是結下仇怨,劉濞也從此不再去長安朝見,每次都說:"老夫病了!去不成了!"漢文帝也無可奈何。後來文帝死後,漢景帝即位,景帝就整天思考如何削吳國的封地,劉濞則專注地琢磨如何造中央的反,於是當倆人各自亮出底牌之後,話不投機半句多,直接兵戎相見,爆發了以吳國為首的七個諸侯國聯手對抗漢朝中央政府的大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叛亂雖是後來的事,但可見漢文帝治下的政府和吳國的關係已然很緊張,此時賈誼卻慫恿漢文帝去收吳國的銅山,這不是煽動叛亂嗎?而如果不收吳國的銅礦,只控制中央政府直轄的這一二十個郡的銅礦,一來分量太少沒太大作用,二來這反而幫助吳國的錢搶佔了市場。當然這諸多心思漢文帝沒法與賈誼說,只是堅決不聽他的這一建議罷了。

結語:開放鑄幣權,貢獻突出,但不聽勸解,最終引火上身

漢景帝三年,七國之亂暴發,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諸侯掌握鑄幣權而富有天下。西漢中央政府終於正視民間鑄幣導致的問題,"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徹底收回諸侯自治的權利,同時回收鑄幣權。漢武帝時,朝廷設置上林三官,真正實現鑄幣由中央管制。從此,我國各朝代再無放鑄之舉。

參考文獻:

《皇帝允許私人發行貨幣,你信不? 》

《淺析從史記分析我國文明的源流》

《劉邦分封異姓八王,大都不得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