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改变之轮,规划行为习惯的利器

养育孩子过程中,最艰难的任务莫过于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可以这样说,我们所有的失望、愤怒、爆发,都不是因为孩子一个偶然的的行为引发的,而是因为孩子某个特定的习惯所引发并逐渐累积所导致的。可能是一个我们反复说教、批评、惩戒而无法改变的不良习惯,也可能是一个反复尝试、提醒、督促而无法养成的好习惯。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改变之轮,规划行为习惯的利器

改变之轮

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根本目的是让孩子变得更好。不管是改掉不良习惯,还是建立一个好习惯,其实质都是统一的,是为了在某个方面“变得更好”,都可以合并到“如何变得更好”这个模型框架之下。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改变之轮,规划行为习惯的利器

变得更好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而习惯只是整个过程中的一个表象。如果我们只看到表象,是很难让孩子变得更好的,我们必须看到更深层次的基础规律,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变得更好这个过程,本质是一个持续的正向循环,就像一个发动机一样,要让它保持运转,有四个“冲程”。只聚焦于“动力”,或者减少“消耗”,都很难有效维持运转。只有规划并做好这四个方面,才能让改变顺利发生并持续运转,进入良性循环。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改变之轮,规划行为习惯的利器

2011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领导力思想家、全球5大高管教练之一的马歇尔.古德史密斯博士提出的“改变之轮”。这是个非常高效的图形工具,包含两个维度:

“积极—消极”轴,表示帮助或者阻碍因素;

“改变—保持”轴,表示了在将来改变或者保持现状的因素。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改变之轮,规划行为习惯的利器

在追求任何行为习惯的改变时,都要做好四个方面:

创造,代表了想要在将来创造的积极因素;

保留,代表了想要在将来保持的积极因素;

消除,代表了想要在将来消除的消极因素;

接受,代表了需要在将来保持的消极因素。

实现积极的持续的改变,需要做好这四个方面的事情,它们同等重要,在每个方面所要付出的努力,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多。

1.创造:行为改变中最引人关注

创造是行为习惯改变中最引人关注、最让人激动的一项。当我们想象自己的行为习惯变得更好时,会把它看作一个激动人心的自我创造过程——创造一个“新我”。它是如此吸引人、诱惑人:因为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任何人。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改变之轮,规划行为习惯的利器

其中的挑战在于我们需要亲自选择,然后再行动,而不只是随波逐流做自己的旁观者。要经常深入地思考这样的问题“我到底是在创造自己,还是在浪费机会,让外界力量塑造我?”

孩子不会自然而然地成功创造“新我”。不但是孩子,包括我们,也只是在被动响应着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做着看似主动实则被动的有限选择。

“你在学习上,想要怎样做?”“对你喜欢的足球,你有怎样的打算?”。能够考虑这些问题,就是大家常说的对自己的“有想法,有打算”。

孩子一开始会对这样的问题感到惊讶“我不知道,没想过”。如果孩子没有思考过这件事,那么就还没有进入创造模式。他们太多时候是被家长推着走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似乎只要在某个节点做做选择就可以了,很多时候甚至连个像样的选择都没有,“你是想练15分钟,还是20分钟”。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改变之轮,规划行为习惯的利器

引导和启发孩子思考这样的问题,是实现积极改变的开始。当孩子在思考的过程中有了对“新我”的渴望,他们才有了真实的目标感。这是激发和引导孩子发自内心的“我要改变”,而不是我们在改变孩子。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改变之轮,规划行为习惯的利器

如果是我们在“改变孩子”,那么我们的见识、能力、水平就会成为限制孩子的天花板;而孩子发自内心的“我要改变”,那么我们所能提供支持和帮助,就会成孩子成长的基石。

我们的付出,是助力还是桎梏,取决于我们是否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如何创造行为习惯,如何改变。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改变之轮,规划行为习惯的利器

2.保留:不断进步≠持续改变

保留听起来消极而平凡,但它确实是一种很重要的选择。它需要我们全心观察和反思,识别出哪些习惯是有益的,然后坚守纪律,避免因为某些不见得更好的新鲜做法就抛弃旧有的习惯。

对孩子的习惯,我们往往希望保留的不够多。我们总有一种冲动,希望孩子脱胎换骨成为我们的“理想小孩”,有所有我们所期望的那些行为习惯。自从孩子上学之后,横向的对比机会多起来,我们更容易注意到孩子身上不那么好的习惯,而忽视了他们身上那些已有的好习惯。这些已有的好习惯,是孩子自身特质上发展起来的,是孩子身上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发现和保留这些已有的好习惯,是孩子持续成长、蓬勃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改变之轮,规划行为习惯的利器

很多家长习惯于用“优点—缺点”来定义孩子的特质,比如,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内向,这是个缺点,会影响他学业表现和将来的人际关系,所以想尽办法要让孩子变得“外向”。

其实任何特质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内向的性格除了会影响主动性和人际关系,它也有独立深度思考的优势,并且也能建立比较密切的人际关系。我们并不需要完全否定“内向”,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变得更好。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改变之轮,规划行为习惯的利器

深入思考“有哪些习惯值得保留?”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保留一种宝贵的行为习惯,就意味着可以少做一些错误的改变。

3.消除:给创造腾出空间

消除是释放自己,也是最具疗效的行动。但是做出“取舍”的决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就像我们打扫和清理房间的时候,永远不知道人掉某些东西,以后会不会后悔,也许我们将来用得着它,获取它是我们取得成功的证明,或许只是单纯地因为喜欢。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改变之轮,规划行为习惯的利器

在引导孩子改变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对我们最大的考验,是需要消除那些我们喜欢的,或者期望的事情。在帮助孩子尝试预习、复习等学习方法的时候,原本每天1小时的钢琴练习时间,可能会消耗孩子的时间和心力,你会如何决定?是否会担心不坚持一下,就容易让孩子以后做事半途而废?

看到孩子背诵的时候,总是不出声地默背,认为大声背诵更好的我们,会不会强烈要求孩子大声读出来?每到类似这些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取舍”和“克制”真的很难。

4.接受:当缺乏改变的能量时

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观察和思考,很容易发现创造、保留、消除这三个方面要做的事。创造是革新,是尝试新的行为方式,保留是巩固已有的、好的行为习惯,消除是改掉不好的习惯。然而接受,虽然它不需要太多思考,但它却是最考验智慧的事情。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改变之轮,规划行为习惯的利器

当缺乏改变的能量时,接受就是最宝贵的行为。但是徒劳无功是我们最不愿意接受的情况,这是最容易诱发我们消极行为的时刻。

当我们精心设计的道理、逻辑、故事没能说服孩子心悦诚服地认同我们的观点,我们会很“心塞”,难以自制地大喊大叫,威胁或者贬低孩子,而不是接受现实。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改变之轮,规划行为习惯的利器

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我们一厢情愿的事情太多。我们不是依靠客观因素来做出判断,而是依靠自己的印象和好恶。或者说,我们的“自我”太抢戏了。

如何做好改变的规划?

当我们引导孩子改变行为习惯时,改变之轮是有效的让孩子与我们合作的工具。“我们要消除什么?”,比“哪里出了问题?”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这种方式是一起想象这种行动的积极效果,而不是让孩子感到被质疑和否定。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改变之轮,规划行为习惯的利器

我们在思考和讨论的时候,非常容易被纷纷扰扰的念头和细节所干扰,而这个工具作为一种最佳实践模型,能够指引我们清晰、简明地规划好改变的四个方面。

朋朋今年小学三年级,妈妈对他写作业的事情很头疼。小学三年级的作业并不多,但是朋朋放学回家之后,总是磨蹭着不去写作业。每次放下书包,总想先看两集动画片,如果不让他看,他就会躲到房间里玩玩具。这样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才不情愿地坐到书桌前,而且每次还要先发呆个十几分钟,才开始动笔。写作业的过程中,也是各种磨蹭,半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经常两个小时才能写完,导致本来计划每天1小时的钢琴练习也没法进行了。
之前妈妈每次想和朋朋讨论学习习惯的问题,总是收不住内心的怨气,最终都演变成对孩子吃饭、睡觉、玩耍、交友各方面问题的批判大会。

这次妈妈应用改变之轮,让朋朋思考“学习方面,想要怎样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你想怎样做?”在朋朋表达了愿望和自己的一些想法之后,妈妈又和孩子一起回顾已经有哪些习惯,要保留和发扬,要消除哪些影响目标达成的行为,以及接受哪些行为和状态。

创造:回家后自己设置一个20分钟的闹钟,响铃后自己写作业;写完作业后可以自由玩耍;

保留:安静的作业环境和时间;遇到难题自己思考和解决,即便花很长时间;

消除:妈妈习惯性的催促;写作业前看电视;完成学校作业后,妈妈要求的附加作业、钢琴练习;

接受:写作业之前先发呆的习惯。

朋朋不喜欢钢琴,学习钢琴是妈妈希望孩子有这项才艺,再加上做完学校作业后还要做额外的附加练习,朋朋也不想做。而朋朋磨蹭着很晚才完成学校作业,这些就都不用做了。当去掉这些要求,孩子也希望早点写完作业,痛痛快快地玩。

在讨论“保留”项的过程中,孩子的好习惯得到认可,有利于提高孩子的信心。

孩子每次写作业前都要发呆十几二十分钟才开始动笔,这种“浪费时间”的行为其实也不难理解,这是孩子之前内心对完成作业后的附加任务有抵触所养成的习惯,一时半会儿改不了,但随着情境的变化会逐渐消退。

做了这些规划,是向好的方向转变的开始,后续还需要持续一定时间跟进,才能建立和巩固好习惯。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改变之轮,规划行为习惯的利器

从内容上来讲,少了附加练习和练钢琴的安排,很多家长难以接受。但是,收缩战线,让孩子能够养成及时、快速完成作业的习惯,让孩子有成就感和胜任感,再逐步扩大战果,才是建立正向循环的最佳路线。


父母敏锐地觉察孩子的情绪,为孩子做好计划和安排,或者施加足够的压力,也能让孩子接受和执行。但是,启发孩子思考自己想要怎样、需要怎样,引导孩子做好创造、保留、消除、接受这些方面的规划,更能提高孩子的投入度。有想法、有规划地做好一件事情,比应付性地做很多事情,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能力、习惯和性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