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小麥,怎樣實現旱地麥向高產跨越,提高小麥的產量

一、依據臺兒莊區氣象條件看旱地麥增產具有很大潛力

臺兒莊區屬於季風型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常年降雨量為948mm,其中夏季降雨量佔全年的64%,秋季佔18%,春季佔14%,冬季佔4%,由此看來臺兒莊區雨量充沛。但降雨季節分佈不均,特別是在冬季降雨極小,12月至次年2月的降雨僅有38mm,3-5月份降雨量為132mm,整個小麥生長期降雨量在170mm。據萊陽農學院分析,小麥平均耗水系數為1.11mm/畝·kg,依1m厚土壤有效水按150mm計算,小麥生長期內總降雨量按200mm計算,土層1m厚的旱地小麥畝產可達500kg。臺兒莊區的土壤條件及氣候條件基本能滿足旱地麥高產的需求,可見臺兒莊區旱地麥向高產跨越的現實性是存在的。

栽培小麥,怎樣實現旱地麥向高產跨越,提高小麥的產量

二、旱地麥增產的有效途徑

旱地麥增產需應用與旱地生態條件相配套的技術措施:-是有效蓄水與保墒制度;二是培育壯苗的播種技術;三是迅速提高地力的施肥技術;四是合理選用優良品種;五是建立高產低耗的群體機構。

栽培小麥,怎樣實現旱地麥向高產跨越,提高小麥的產量

(一)有效蓄水與保墒制度,有效地蓄水是旱作小麥增產可靠的保證。小麥生長期土壤貯水量可以採取農業措施加以調節,這是旱作技術增產的重要依據。臺兒莊區歷年來秋雨較多,接納利用秋季雨水,就能夠奪取旱地麥的增產,其主要措施是:①加強秋季作物中耕鬆土;②旱秋作物收穫後深耕,能有效防止地表水徑流增加土壤的蓄水量。據資料表明,播種前1m厚土壤貯存100mm的有效水,可供小麥安全生長及越冬需要;達190mm時可供生長到拔節孕穗,貯存350mm以上,即使整個生長期內無雨補給也能正常生長,並獲得較高產量。

栽培小麥,怎樣實現旱地麥向高產跨越,提高小麥的產量

在做好接納地表水徑流的同時,也要注意地下水的保持與利用。根據試驗表明,小麥劃鋤10天測定,10cm土壤含水量為13.5%,比不鋤的高1.0%,增加了15.4%,所以旱地麥劃鋤對於旱地麥保持水有較大的作用,同時小麥播種後及早春乾旱時鎮壓,也能有效將地下水利用起來,滿足小麥對水需求。

栽培小麥,怎樣實現旱地麥向高產跨越,提高小麥的產量

(二)培育壯苗的播種技術,不同類型的苗情,導致土壤水的利用率不同乃至最後產量的差異。小麥在生育期耗水規律是:弱苗

栽培小麥,怎樣實現旱地麥向高產跨越,提高小麥的產量

播全苗是其增產的一項重要措施。經實驗得知:缺苗斷壟的麥田一般減產5%以上,其次是保證最佳播種期播種培育壯苗,多年種植經驗證明旱麥最佳播期為10月1-5日,我鄉1994年小麥播期試驗證明9月22日畝播12.5kg的小麥,年前生長過旺,而年後生長衰退,無效分櫱嚴重,下落穗增多,最後成穗僅27.1萬,且穗小粒少產量僅144.5kg/畝,而10月5日採取半精播技術的麥田畝產380.5kg,增產163.3%,所以播種要適時,不可盲目早播,不欠墒播種,更不能隨便加大播量,做到適期內早播,足墒,精細播種。

栽培小麥,怎樣實現旱地麥向高產跨越,提高小麥的產量

(三)以"肥"濟"水"促使旱地麥增產技術,增施肥料,以"肥"濟"水",能增強旱地麥對有效水的利用,提高土壤水利用率。增施有機肥能夠改良土壤結構,同時增加水的"庫"源,從而達到增產目的。據有機肥與化肥配合定點試驗,原來128kg的低產田只增加有機肥料產量就翻了一番,配合氮、磷鉀肥畝產則達351公斤;據土壤化驗得知,我鄉土壤有效氮較1984年增加了40mg/kg,速效磷增加了6.2mg/kg,而速效鉀則由1984年的153mg/kg下降到83mg/kg,從而限制了小麥產量的提高。經實驗施鉀的土壤較不施鉀的土壤,小麥不僅在產量上增加11.2%,而且使小麥早熟1-2天。在施肥方法上,旱薄地仍提倡三追不如一底,年外不如年裡的一炮轟施肥法較適合。而肥沃的旱地麥可將磷鉀肥一次施入底肥,而氮肥60%作底肥,40%用於早春返漿期或雨後趁墒追施。

栽培小麥,怎樣實現旱地麥向高產跨越,提高小麥的產量

(四)選用抗旱耐肥的優良品種,合理選擇小麥品種,是奪取旱地麥高產的重要一環,優良品種在生產上增產幅度最大,一般為15%左右,所以要重視良種的應用。目前生產上抗旱品種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抗旱耐瘠薄的品種;另一種是抗旱耐肥沃的品種,抗旱性不同的品種產量差異頗大。據省內不同抗旱性品種試驗:喜大肥大水的高產品種在旱薄土栽培長勢較差,產量低。這就要在選擇品種上對號入座,生產上抗旱耐肥的品種一般以山農45號、魯麥3號、魯麥7號、萊農8834等品種表現較好,有了優良品種及其配套措施,就能夠奪取旱作小麥的高產。

栽培小麥,怎樣實現旱地麥向高產跨越,提高小麥的產量

(五)建立高產低耕的群體結構,是保證旱地麥高產的關鍵措施,旱地麥要求經濟利用水分,使土壤中有限的水分形成更高的小麥產量。所以小麥一生必須建立一個高產低耗的群體結構。每畝基本苗15萬,年前最大分集為70萬-80萬,年後最大分集為80萬-90萬或穗數每畝30萬-35萬。

另外應當注意,隨著小麥產量的提高,小麥的紋枯病及小麥的穗蚜發生嚴重,對產量影響較大,1992年小麥蚜蟲大發生,及時防治的地塊比未防治的地塊增產35.1%,所以要想奪取旱地麥高產,只有掌握好各個生產技術環節,最後才能奪取旱地小麥的高產。

好了,這次的分享就到這裡結束了,希望可以能幫助到大家,那我們下次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