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小麦,怎样实现旱地麦向高产跨越,提高小麦的产量

一、依据台儿庄区气象条件看旱地麦增产具有很大潜力

台儿庄区属于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常年降雨量为948mm,其中夏季降雨量占全年的64%,秋季占18%,春季占14%,冬季占4%,由此看来台儿庄区雨量充沛。但降雨季节分布不均,特别是在冬季降雨极小,12月至次年2月的降雨仅有38mm,3-5月份降雨量为132mm,整个小麦生长期降雨量在170mm。据莱阳农学院分析,小麦平均耗水系数为1.11mm/亩·kg,依1m厚土壤有效水按150mm计算,小麦生长期内总降雨量按200mm计算,土层1m厚的旱地小麦亩产可达500kg。台儿庄区的土壤条件及气候条件基本能满足旱地麦高产的需求,可见台儿庄区旱地麦向高产跨越的现实性是存在的。

栽培小麦,怎样实现旱地麦向高产跨越,提高小麦的产量

二、旱地麦增产的有效途径

旱地麦增产需应用与旱地生态条件相配套的技术措施:-是有效蓄水与保墒制度;二是培育壮苗的播种技术;三是迅速提高地力的施肥技术;四是合理选用优良品种;五是建立高产低耗的群体机构。

栽培小麦,怎样实现旱地麦向高产跨越,提高小麦的产量

(一)有效蓄水与保墒制度,有效地蓄水是旱作小麦增产可靠的保证。小麦生长期土壤贮水量可以采取农业措施加以调节,这是旱作技术增产的重要依据。台儿庄区历年来秋雨较多,接纳利用秋季雨水,就能够夺取旱地麦的增产,其主要措施是:①加强秋季作物中耕松土;②旱秋作物收获后深耕,能有效防止地表水径流增加土壤的蓄水量。据资料表明,播种前1m厚土壤贮存100mm的有效水,可供小麦安全生长及越冬需要;达190mm时可供生长到拔节孕穗,贮存350mm以上,即使整个生长期内无雨补给也能正常生长,并获得较高产量。

栽培小麦,怎样实现旱地麦向高产跨越,提高小麦的产量

在做好接纳地表水径流的同时,也要注意地下水的保持与利用。根据试验表明,小麦划锄10天测定,10cm土壤含水量为13.5%,比不锄的高1.0%,增加了15.4%,所以旱地麦划锄对于旱地麦保持水有较大的作用,同时小麦播种后及早春干旱时镇压,也能有效将地下水利用起来,满足小麦对水需求。

栽培小麦,怎样实现旱地麦向高产跨越,提高小麦的产量

(二)培育壮苗的播种技术,不同类型的苗情,导致土壤水的利用率不同乃至最后产量的差异。小麦在生育期耗水规律是:弱苗

栽培小麦,怎样实现旱地麦向高产跨越,提高小麦的产量

播全苗是其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经实验得知:缺苗断垄的麦田一般减产5%以上,其次是保证最佳播种期播种培育壮苗,多年种植经验证明旱麦最佳播期为10月1-5日,我乡1994年小麦播期试验证明9月22日亩播12.5kg的小麦,年前生长过旺,而年后生长衰退,无效分蘖严重,下落穗增多,最后成穗仅27.1万,且穗小粒少产量仅144.5kg/亩,而10月5日采取半精播技术的麦田亩产380.5kg,增产163.3%,所以播种要适时,不可盲目早播,不欠墒播种,更不能随便加大播量,做到适期内早播,足墒,精细播种。

栽培小麦,怎样实现旱地麦向高产跨越,提高小麦的产量

(三)以"肥"济"水"促使旱地麦增产技术,增施肥料,以"肥"济"水",能增强旱地麦对有效水的利用,提高土壤水利用率。增施有机肥能够改良土壤结构,同时增加水的"库"源,从而达到增产目的。据有机肥与化肥配合定点试验,原来128kg的低产田只增加有机肥料产量就翻了一番,配合氮、磷钾肥亩产则达351公斤;据土壤化验得知,我乡土壤有效氮较1984年增加了40mg/kg,速效磷增加了6.2mg/kg,而速效钾则由1984年的153mg/kg下降到83mg/kg,从而限制了小麦产量的提高。经实验施钾的土壤较不施钾的土壤,小麦不仅在产量上增加11.2%,而且使小麦早熟1-2天。在施肥方法上,旱薄地仍提倡三追不如一底,年外不如年里的一炮轰施肥法较适合。而肥沃的旱地麦可将磷钾肥一次施入底肥,而氮肥60%作底肥,40%用于早春返浆期或雨后趁墒追施。

栽培小麦,怎样实现旱地麦向高产跨越,提高小麦的产量

(四)选用抗旱耐肥的优良品种,合理选择小麦品种,是夺取旱地麦高产的重要一环,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增产幅度最大,一般为15%左右,所以要重视良种的应用。目前生产上抗旱品种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抗旱耐瘠薄的品种;另一种是抗旱耐肥沃的品种,抗旱性不同的品种产量差异颇大。据省内不同抗旱性品种试验:喜大肥大水的高产品种在旱薄土栽培长势较差,产量低。这就要在选择品种上对号入座,生产上抗旱耐肥的品种一般以山农45号、鲁麦3号、鲁麦7号、莱农8834等品种表现较好,有了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措施,就能够夺取旱作小麦的高产。

栽培小麦,怎样实现旱地麦向高产跨越,提高小麦的产量

(五)建立高产低耕的群体结构,是保证旱地麦高产的关键措施,旱地麦要求经济利用水分,使土壤中有限的水分形成更高的小麦产量。所以小麦一生必须建立一个高产低耗的群体结构。每亩基本苗15万,年前最大分集为70万-80万,年后最大分集为80万-90万或穗数每亩30万-35万。

另外应当注意,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小麦的纹枯病及小麦的穗蚜发生严重,对产量影响较大,1992年小麦蚜虫大发生,及时防治的地块比未防治的地块增产35.1%,所以要想夺取旱地麦高产,只有掌握好各个生产技术环节,最后才能夺取旱地小麦的高产。

好了,这次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了,希望可以能帮助到大家,那我们下次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