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開車進故宮”是好事?從嚴管理,對文物存敬畏之心

說到故宮,絕大多數國人應該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是我國明清時期的皇宮,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陌生的是,70多座大小宮殿、約9千間房屋、180多萬件文物的具體情況以及背後的故事。

“女子開車進故宮”是好事?從嚴管理,對文物存敬畏之心

明成祖朱棣

打江山易,保江山難

北京,本來是燕王朱棣的封地,燕王南下爭奪帝位之前,先到熱河,見到寧王就綁票,把寧王部下的蒙古騎兵都帶過來了。他利用這些騎兵作為自己的軍事主力,向南進攻取得了勝利。燕王於公元1403年,入南京即帝位,是為明成祖。此後,明成祖為了安全起見,並沒有放寧王回熱河,而是把他封到江西去了。這樣一來,在長城以北原來可以抵抗蒙古軍進攻的力量就沒有了。

可在當時,江蘇、浙江、安徽這些地方是糧食和棉花的主要產區,經濟相對發達。把軍事、政治中心放在北京,北方軍隊力量的問題解決了,人員的供給怎麼解決?光依靠河北、山東、山西這幾個地區的糧食是不夠供應的,必須從南邊運糧食來。要運糧食,就要有一條運輸線,當時沒有公路、鐵路,只能通過運河水運,把東南地區的糧食集中在南京,然後通過運河北上,這種運輸方法叫漕運。一年要運三四百萬石糧食來北京養活這些人,所以運河在當時是一條經濟命脈,為了保護這條運輸線的安全,明清兩朝專門建立了一個機構,派了十幾萬軍隊保護運河沿線。

遷都北京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南方發生戰事怎麼辦?於是,明成祖把南京改為陪都。除了沒有皇帝之外,其他各種組織機構,北京有一套,南京也有一套。當然,陪都和首都也有區別,首都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有實權,而陪都的六部沒有實權,所有的事情都集中在首都辦。即便如此,還是加強了對運河交通線的保護和南方地區的統治。

俗話說,“打江山易,保江山難”。明成祖朱棣,是篡逆得位的皇帝,在古代,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但是,想要穩妥地保住江山卻難。所以,明成祖在行事的過程中定會更加謹慎,遷都之事,必定也是經過深思熟慮,雖有軍事和政治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人心。從明成祖自身來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南京再怎麼好,總歸是奪了侄子的,北京才是自己的“革命根據地”,回到“大本營”才踏實。對外而言,“不破不立”,建立新的國都,或許可以加速文武重臣和老百姓忘記靖難之役那一檔子事,凝聚了人心。

“女子開車進故宮”是好事?從嚴管理,對文物存敬畏之心

北京紫禁城

歷經千難,倖存於世

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下詔以南京紫禁城為藍本,興建北京紫禁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光準備工作就花了11年。採珍貴的楠木需要百姓冒險入深山,很多人因此丟了性命,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當時的運輸也是一個大難題,據記載,保和殿後那塊最大的丹陛石,在北京房山運過來的時候,數萬名勞工在馬路兩旁每隔500米左右挖一口井,待到水可以結冰的季節,就從井中取水潑成冰道,花了28天的時間才運到。即使是紫禁城一塊專用的“金磚”,也要經過去“土性”、練泥、入模、陰乾、燒製等一系列繁雜的程序,歷時2年才出窯。而且,出窯的金磚還要進行嚴格的檢查,一批磚中有六塊達不到“敲之有聲,斷之無孔”,則要全部報廢。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北京紫禁城正式動工,3年後建成。

當然,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紫禁城與建成之初是有很多變化的,因為在歷史的進程中,紫禁城經歷的地震、雷電、火災、戰亂等等,達成百上千次之多。據記載,僅大大小小的火災就有100多起。有天災也有人禍,損失慘重,讓人觸目驚心。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也是紫禁城建成的第二年,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因遭雷擊引起大火,勢不可擋,三大殿皆毀。臨近的學府秘閣亦被殃及,幸好,時任大學士的楊榮率領300名勇士將御書、圖籍搶運至東華門外。這場大火後的10餘年,紫禁城內幾乎年年失火,三大殿直到19年後才重新修復。

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喜愛玩樂的明武宗朱厚照,為了讓紫禁城內充滿節日的氣氛,全然不顧安全問題,派人入城內處處懸掛彩燈,亮如白晝。朱厚照還命人在城內大放鞭炮,一不留神,鞭炮引燃了彩燈,隨即釀成沖天大火。朱厚照還恬不知恥地對身邊的隨從說,“這是多麼偉大的焰火呀!”大火從傍晚燒到次日天明,燒燬宮殿6座,連玉璽也燒沒了,實在是荒唐至極。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公元1644年),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率軍攻克北京,明朝滅亡,但他很快被清軍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把對腐朽的封建統治者的仇恨轉嫁到對紫禁城的仇恨,一把火差點全毀紫禁城,大火過後,僅存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

後歷時51年,才基本修復完工。建紫禁城是一個奇蹟,紫禁城能夠保存至今更是一個奇蹟。

“女子開車進故宮”是好事?從嚴管理,對文物存敬畏之心

下馬碑

戒備森嚴,嚴禁騎馬

當然,對於紫禁城,古人並不是沒有保護之心。在明代,百官上朝,都是嚴禁騎馬入內的。清朝初年,才開始有親、郡王等在紫禁城內騎馬之賜,以突顯皇帝對這些人的親近。到了康熙年間,年老的高級官員,經皇帝特准可在紫禁城內騎馬。一品以上官員,不論年齡,侍郎則必須在六十歲以上,凡有資格在紫禁城內騎馬者,由吏部於每年年底,將名單列出,奏皇帝批准。極個別對國家有大貢獻的侍郎,未滿六十歲也賜紫禁城內騎馬。並且,在紫禁城內騎馬也是有規矩的,不能想怎麼騎就怎麼騎。從東華門入城者,需騎馬至景運門外的箭亭下馬;從西華門而入者,需騎馬至隆宗門外以南的內務府前下馬。

後來,賜紫禁城內騎馬的制度稍微寬鬆了一些,部分年邁有病的官員甚至可以坐轎或乘馬車入城。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曾有上諭:

“內外文武大臣,特恩賞在紫禁城騎馬,用資代步。但年老足疾之人,上馬亦覺艱難,如大學士嵇璜雖經賞馬,仍恐難於乘馬。嗣後已經賞馬之大臣,因有疾艱於步履者,仍加恩准令乘坐椅,旁縛短木,用二人舁行入直,以示朕眷念大臣、恩加體恤至意。”

看來,乾隆屬於比較體恤下屬的皇帝,都有善良之人有福氣,也是有道理的,因為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302位皇帝中最長壽的。

“女子開車進故宮”是好事?從嚴管理,對文物存敬畏之心

溥儀,中國最後一個皇帝

改名故宮,人人平等

為什麼取名紫禁城?有兩種說法。

其一,古代,天上的星桓被分為三桓(太微桓、天市桓、紫薇桓)、二十八星宿及其他星座。紫微垣代稱天子,處在中央,故有“紫薇正中”之說,所居皇宮被喻為天上的紫宮。而皇帝居住的地方,富麗堂皇,尋常百姓的禁地,因此稱為紫禁城。

其二,相傳春秋末年,老子即將出函谷關時,守關人看見紫氣東至。不久,老子真的騎著青牛從東方來了,守關人便認為老子是聖人,紫氣也被認為具有吉祥的含義。所以,紫禁城中的“紫”取祥和、吉祥之意。

紫禁城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已經無法證實,但後來改名了是實。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滿清的統治。

1924年,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將中國末代皇帝溥儀驅逐出了紫禁城。馮玉祥說,“清朝都沒了,紫禁城裡還住個皇帝像什麼話!”

從此以後,紫禁城裡再也沒有皇帝了。

次年10月,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紫禁城改名故宮,且對外開放。不得不說,“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長:晚清重臣李鴻藻,委員:蔡元培、陳垣、沈兼士、張壁等)真的用心了。故宮,過去的宮殿,是對這個偉大建築的尊稱,同時代表著封建帝制的結束,老百姓們即將迎來一個和平、民主的開放時代,人人平等,不分男尊女卑。哪怕是末代皇帝溥儀在世的時候,也要排隊買門票才能進故宮。現在想來,溥儀應該是理解故宮二字最深刻的人,沒有之一。

“女子開車進故宮”是好事?從嚴管理,對文物存敬畏之心

“車進故宮”,辯證看待

2020年,是故宮建成600週年。元月17日,自帶流量的故宮,因為“女子開車進故宮”一事再次上了熱搜。網友露小寶LL,在微博上曬出一組兩女子在黑色越野車前擺pose的照片,背景是故宮的太和門廣場,並配文“趕著週一閉館,躲開人流,去故宮撒歡兒。”

故宮,世界五大宮殿之首,古代工匠一個無與倫比的傳世傑作,標誌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它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文明。先不說女子的這臺越野車是怎麼開進去的,居然“去故宮撒歡兒”,神聖而莊嚴的故宮,真不是給某些人撒歡兒的地方,倘若明成祖朱棣知道了,估計要痛哭流涕。據爆料,這名女子好像還挺有錢的,不是大家仇富,若是真的有錢,可以自己建個大院子,想怎麼撒歡兒就怎麼撒歡兒。

17日晚,故宮博物院發文,表示週一開車進故宮事件屬實,對此深表痛心並向公眾誠懇致歉,以後將嚴格管理,杜絕此類現象。其實,自2013年起,故宮已經禁止車輛進入,前院長單霽翔還極力反對外賓故宮進車的特權。在這之後,曾仍有不少車輛不知道通過什麼途徑進入,但都沒有造成這麼大的影響。或許,這個事好的影響比壞的影響要多。

  • 目前來說,雖然越野車碾壓了故宮的地面,但應該沒有對金磚造成用肉眼可以看得到的影響。
  • 相信,故宮博物院甚至相關部門及人員,會對故宮從嚴管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如果開車之人有所圖謀,後果將很嚴重,所以,開車進故宮要做到零容忍。
  • 給全國甚至全世界人民提了一個醒。在此之前,如果有機會讓大家開車進故宮,願意去的人應該不少。但是在這之後,即使讓大家開車進去,願意去的人不說完全沒有,應該會極少極少。因為大家更深入地瞭解了故宮,知道了文物的價值,也有了敬畏之心。

“女子開車進故宮”是好事?從嚴管理,對文物存敬畏之心

伏羲

炎黃筆墨,每日必有筆墨,喜歡我就關注我:詩詞歌賦快意生活,與君共探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