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敏:新文明五脈與城鄉新文明基礎設施


一、令人揪心的文明現狀


這些年因為保護古村落,我走訪了各個地區、各個民族所留下來的古村落、歷史建築、文化遺蹟等珍貴文化遺產。它們當中大都有精湛的建築藝術、非遺技藝、優秀人才等表觀,並且能傳承數百年至今。

儘管在當前或多或少地呈現出衰敗的跡象,但在這些表觀的背後蘊含著一股隱隱地但又非常強勁的觀念、思想、風俗力量,聽到當地群眾最常說的一句話“我們這兒的人有這個習慣,不這麼做會被笑話”。

我把這些觀念、思想、風俗的力量統稱為文明的基因,也正是這些文明基因造就這些高超的水平的古村落、歷史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因為文明基因逐漸被打亂、被遺忘、被忽視,導致了古村落等珍貴文化遺產的衰敗。

更心疼的是這些承載文明基因的物質載體衰敗後,人的文明滑坡,我們的社會也正在為人的文明滑坡付出越來越沉重的代價,把刀砍向兒童、女乘客擊打司機致全車人亡,這樣的文明現狀比“苛政猛於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傳統官民、貧富鬥爭悲劇更為慘烈,人人都在不知覺地作惡,人人也都可能成為文明失守後的慢性受害者。

禮失求諸野,善在黎民,去鄉野和普通百姓裡尋找文明的火種。“禮崩樂壞、克己復禮”,孔子去周朝尋找文明的經驗,當下的中國社會也需要向歷史追尋文明的答案。總體上,我國的傳統文化,世界各國的宗教,廣大的民間信仰都在圍繞“德”字展開,教化世人積德行善,從私德到公德,從家德到國德,從文德到武德。”德”又通過物質載體、文獻民俗、書畫技藝等形式實現傳承脈絡。“脈”像血液一樣貫穿身體的每一個角落和細胞,“德”像心臟一樣不斷生產血液,並將血液最終匯於心髒。

這些年,我們在一處處鄉野,一處處歷史遺蹟中,一張張經典文獻裡發現了這些德和脈,就像看見一個個遊魂或者精靈,他們在尋找他們的歸宿,努力呼喚重建他們的心臟和血管網絡,也時時縈繞在我的心頭,揮之不去的隱痛。

二、新文明五脈的解讀


所以我試圖將他們從以下五個方面總結出來:

國脈、文脈、善脈、祖脈、地脈,拋磚引玉,從一個實踐者,探索者的視角為更多研究者提供一點膚淺的素材。

(一)國脈:抗戰愛國的英雄精神

為國捐軀、拋頭顱灑熱血的愛國精神是至高無上的,是和平時代為名利頭破血流所不能體會的,更不能遺忘的。沒有哪一村土地不是浸滿了鮮血的,近代中國更是有近億的普通民眾保家衛國捐出了血肉之軀。

其實他們離我們並不遠,或許就是你的曾祖父,或許就是你本村本家的一個先輩,他們的事蹟在千千萬萬的英烈事蹟中或許不值一提,但在家鄉父老的記憶裡卻是身邊的英雄,理應在他們的家鄉被記載、被瞻仰、被傳承,讓一代一代這片土地上的後人為之驕傲、為之激勵、為之奮發。這也是這些英魂最渴望的歸宿,在他們的家鄉留下他們曾經來過、曾經勇敢過、曾經感天動地過的故事。

(二)文脈:家國擔當的國士精神

文明的傳承和進化是由讀書人擔當的,還能留在我們心裡、並不時詠誦的那些高潔的文化人格,是他們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奠基並不斷豐富著中華民族文明基因的內涵,我把這些人稱之為國士。

他們有我們常說起的孔孟、墨子、老子,也還有朱熹、王陽明、陶淵明,近代的蔡元培、梁啟超、胡適等等。不論他們所在時代的政見是否成功,也不論他們的思想在後世是否能與時俱進,在他們有限的生命裡,他們燃燒盡了自己為眾生尋找文明和幸福的出路,濃濃的家國精神和士人擔當。

所以,我們努力從這些閃亮的名字中選出了國士50人,除了他們留下的名句名篇一代一代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言語表達,更在意他們短暫一生甚至是悲慘一生的人格故事,讓這些人格廣泛播撒在中華民族的祠堂裡、紀念館裡。人格的穿透力是超越時空和名利的,每個縣都理應有一個國士館成為世世代代學人獲取精神寄養的地方。

(三)善脈:造福桑梓的鄉賢精神

善可分為造福人類的至善,造福國家的大善,造福一方的中善,和造福桑梓的微善,至善、大善、中善是一部分精英才能實現,而微善卻是人人可以參與,人人得以享受積德行善的普惠愉悅。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也激勵著每個微觀的個人可以通過造福桑梓的微善來獲得餘慶,而不只是精英人士才擁有積德行善的權利。聚沙成塔、點滴成河,一個個造福桑梓的微善,構建起善的洪流,恰恰成為基層社會最好的教化良方。

所以每個街道、每個社區、每個村莊,應該通過建立鄉賢的紀念場所,重視這片土地上歷代出現過的造福桑梓的人物,他們的血緣與這片土地上相親,他們的故事發生在這片土地上,他們的身份和普普通通的人並無太大差別,會讓更多人有可效仿的可能。同時也只有逐步從積微善到積中善到大善甚至至善,積善的精神從造福桑梓開始。



(四)祖脈:慎終追遠的家風精神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祖脈是進入中國文化最深的內涵,家族通過祖祠族譜、家風家訓彰顯著家族榮譽,傳承著家族文明。

通過對歷史上傳承千年名門望族的家風家訓進行研究,比如顏氏家訓、裴氏家訓、錢氏家訓等等,找到了這些家族經久不衰、人才輩出的文明密碼,在於祖脈中教化著子孫如何做人、為學、進德修業,也通過家誡警示著後人規避諸多人生風險。


湯敏:新文明五脈與城鄉新文明基礎設施



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忠厚傳家遠,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還有非常多的人生智慧不斷啟迪後代蒸蒸日上。所以,有人的地方就應該通過家風家訓館,楹聯、文獻等各種各樣的形式傳遞這些智慧,對各個家族的文明基因診斷和升級,讓每個孩子從出生之日起就在家族的文明基因裡得到寄養。



(五)地脈:熱愛生活的民俗精神

接地氣是生活的本質,五穀雜糧人皆食之,大俗大雅。在民間社會有太多地域性的飲食、服飾、曲藝、祭祀、信仰的民俗文化,他們反應了經過千百年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對生活經驗的不斷總結和提升,最終形成了約定俗成的民俗。

尤其大量的曲藝類民俗,信仰類民俗,既豐富了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更傳遞著積極向上人生願望。每個熱愛生活的地區都理應有他們獨特和自豪的民俗活動,甚至民間信仰,尊天法地,敬山神、拜水神、供土地廟也反映了熱愛自然、熱愛土地的文明基因。潮汕地區拖老爺、扶鸞等民俗活動也都大大提升了當地群眾的總體文明水平。


三、重構城鄉新文明基礎設施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城鎮化進程中,我們更多在一些物質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交通基礎設施、市政基礎設施、信息基礎設施、教育基礎設施,變相地說明在社會教化、文化倫理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薄弱,取得一些成績也更多體現在一些文獻、文藝作品的工作上,並未能變成一套空間承載體系,來安放這些社會教化和文化倫理,我把這些社會教化基礎設施、文化倫理基礎設施統稱為“新文明基礎設施”

,讓這些新文明精靈能找到自己安放的場所,讓廣大群眾能在生活的家園附近就能感受他們的教化和智慧。

舉個特別直觀的感受,凡一座城市都會存在商業中心、行政中心,甚至萬達可以高調地宣傳來了就是城市中心,但我幾乎未能見到哪座大城市有明確的文明中心,或許有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但這些文化服務中心離文明傳承古今、普渡社會教化、無聲地傳遞價值觀,還有一定的距離。在鄉村還有一些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社會教化場所,但他們都面臨著適應現代生活的升級,面臨著日益凋敝的困境,文明的現實困境令人擔憂。

而這些新文明基礎設施更側重於重構,而非新建,文明的本來之意就在於傳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他不同於蓋高樓大廈,也不同於新建博物館、展覽館。歷史上傳承下來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各種歷史街區、歷史建築、古村落、名人故居等場所是承載這些文明中心最佳的場所,也使得這些歷史場所有了新的功能,舊瓶裝新酒,老樹開新枝,越發歷久彌新。一個個文明中心所帶來的教化流量,也將激活更多地區的發展機遇,帶來新的產業和就業機會,讓文明也成為新的增長點,義利並重義利相和。


湯敏:新文明五脈與城鄉新文明基礎設施



愛鄉寶的誕生也是為了服務更多的新文明基礎建設。我們希望在愛鄉寶上,人們能夠把歷史上傳承下來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各種歷史街區、歷史建築、古村落、名人故居建成更多的新文明基礎設施,把人心凝聚起來,從而激活地區的發展。

觀看視頻,瞭解愛鄉寶

展望


文化的更大價值在於其教化甚至朝聖功能,這是文化惠澤眾生的價值,這遠非個別資源突出地區的文化旅遊,或者有影響力的個別文化IP商品化可以比擬的。文化和文明是無差別的愛世人的,不論地域、不論族別、不論貧富,文明的不均或許是壓倒社會的最後那根稻草。

我戰戰兢兢地寫完上面的文字,算是對我們這支團隊,千千萬萬的古村之友一次思想上的交代,我多麼希望未來的中國城鄉,能像前三十年一樣推動起市級商業中心、區級商業中心、鎮級商業中心、村級商業服務部分熱情,推動起市級文明中心、區級文明中心、街道文明中心、鎮級文明中心、村級文明中心,在那些荒廢無人問津的歷史建築、古村落裡再綻放出更奪眼的光芒。人們追求財富和追求文明的心態得以平衡,內心才能祥和,社會也才能長治久安。

很多時候我們很著急,擔心最後一根弦被崩斷,陷入無法挽回的境地,可又告訴自己一切都不晚,還來得及,惟願我們這代人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這一切都不再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