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制举,与考取者

唐代的制举(制科),乃是一种从官员里,以及民间,选拔“非常之才”的特殊科举考试。而相较于唐代制举的盛行,宋代的制举却走向了衰微。

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的:

一、定位尴尬。

唐代制举的主要目的,是选拔“非常之才”,即各有所长的能人异士。因此科目、考试方针、考试时间等都不是固定的,而是因应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有针对性的考试。

而宋代的制举,虽然依然号称是要借此选拔“非常之才”,可实际上针对的却并非是各有所长的能人异士,而仅仅将其作为“常科”(即进士科等常设科举考试)的补充。虽则宋代制举几经置废,制度上(如报考资格、科目设置等)也屡有变化,但相比唐代的制举,却毫无疑问地显得更加“固定化”(或者说制度化)了。

二、规模小。

宋代制举的规模,同唐代完全没有可比性。

从录取人数上来看,唐代的289年里,考取制举者约有1600余人;宋代的319年里,考取制举者则仅有40余人。

从开考次数来看,亦是如此。北宋时举行的制举考试,约有24次(其中20次有人考取);南宋时举行或试图举行的制举考试,约有22次(其中仅1次有人考取)。反观唐代,光唐玄宗一朝,就举行了23次制举考试,且基本次次有人考取。

三、科目的大幅减少与同质化。

相较唐代几十上百的制举科目,宋代的制举科目大幅减少——最多时也只有十科;少时,甚至经常只设一科。

然而比“科目大幅减少”这一问题更严重的,是科目的同质化。譬如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的制举考试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与“茂才异等科”使用了相同的“策题”。又如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的制举考试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茂才异等”这四科,也使用了相同的“策题”。

四、试题“为难而难”。

唐、宋制举的试题,相对而言都比较难。可由于宋代制举考试定位上的尴尬,导致其渐渐走上了“为难而难”的“歪路”。

例如有一题《尧舜汤禹所举如何》,看似是说唐尧、虞舜、商汤、夏禹这四位上古帝王,实际指的却是赵尧、李舜、儿汤、贡禹这四名西汉初的官员。

又如《汤周福祚》,乍看好像说的是商、周二代,实则却是指西汉武帝时以执法严刻著称的两名官员张汤、杜周。

宋代的制举,与考取者

两宋考取制举者中,仅有三人最终获得了“第三等”,其中之一便是苏轼(苏东坡)【1】

【注1:宋代制举考试的成绩名义上分5等,但其中“第一等”“第二等”两等为虚设,并不授人。实际授人的“第三等”“第四等”“第五等”这三等里,有时又会将“第三等”“第四等”细分为“第三等”“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

两宋考取制举者,目前已知的共计有49人(其中张方平中了两次),具体如下:

1.北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四月,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 合格者(不知几等):颖贽。

2.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四月,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 第四等:查道、陈越。
  • 第四次等:王晓。

3.咸平四年(1001年)八月,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 第四等:丁逊、孙仅。
  • 第四次等:何亮、孙暨。

4.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九月,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 第四次等:石待问、钱易。

5.景德四年(1007年)闰五月,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 第四次等:陈绛、夏竦。

6.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六月,书判拔萃科:

  • 第四等:余靖。
  • 第五等:尹洙。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 第四等:何咏。

茂才异等科:

  • 第四次等:富弼。

7.天圣九年(1031年)五月,书判拔萃科:

  • 第四等:李惇裕、毛询、张孝孙。
  • 第五等:吴感。

8.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六月,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 第三次等:吴育。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 第四次等:苏绅。

茂才异等科:

  • 合格者(大约算第五等?):张方平。

书判拔萃科:

  • 合格者(不知几等,但高于另三人):江休复。
  • 合格者(不知几等):阎询、张伯玉、林亿。

9.景祐五年(1038年)七月,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 第四等:田况。
  • 第四次等:张方平(第二次)。

10.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八月,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 第四等:钱明逸。

11.庆历六年(1046年)八月,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 第四等:钱彦远。

12.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八月,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 第四等:吴奎。

13.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八月,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 第四等:夏噩。

14.嘉祐四年(1059年)八月,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 第四等:陈舜俞。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 第四等:钱藻。

15.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 第三等:苏轼。
  • 第四次等:苏辙。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 第四等:王介。

16.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九月,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 第三等:范百禄。
  • 第四等:李清臣。

17.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九月,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 合格者(不知几等):吕陶、张绘。

18.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九月,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 第四次等:谢悰。

19.元祐六年(1091年)九月,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 第四等:王普。
  • 第五等:司马槱、王当。

20.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九月,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 第五等:张咸、吴俦、陈旸。

21.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三月,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 第四等:李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