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贵州人先让让,真正爱辣辣辣的人在湖南

四川、贵州人先让让,真正爱辣辣辣的人在湖南

2018年9月10日,澎湃网公布了34个菜系340道“中国菜”, “剁椒鱼头“被评为“中国菜”湖南十大经典名菜。这道菜色以鲜辣适口著称,是湘菜的代表作之一。和其他地区的辣味相比,湘菜更加注重鲜辣,塑造了湖南人怕不辣的传奇。

01

后来居上 辣味浓重

湘菜的鲜辣源自辣椒的普及和使用。《楚辞·招魂》称:湘菜“大苦咸酸,辛干行些。”说明战国时期的湘菜侧重于酸苦。时至西汉,马王堆的竹简食单显示,当地饮食口味转向了酸、甜、苦、辣、咸等多种口味。

辣椒原产中南美洲热带地区,16世纪传入中国。明朝养生学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首次记载:“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湘厨在湘菜中大量使用辣椒,形成了辣味鲜明、本色通透的特点。

鲜辣并不是单一的味型,而是由酸辣、麻辣、糊辣、油辣、香辣、脆辣、鲜辣等组成的多种味型,辣的程度分为微辣、温辣、强辣和猛辣等类别。制作手法又有辣椒酱、辣椒油、剁辣椒、泡辣椒、渍辣椒、腌辣椒、酱辣椒、干辣椒、辣椒粉等种类,可谓百花齐放,独树一帜。

同样是辣,湘辣和其他地区的辣略有不同。川辣突显麻辣,花椒配合辣椒,麻香四溢之余,消减了辣的刺激性。黔地注重酸辣,把辣椒泡制发酵,辣椒素随之损失大半。滇民喜食糊辣,爆炒过后的辣椒,辣味大打折扣。陕地偏重咸辣,咸胜于辣,辣性衰减。湖南保持着原汁原味的鲜辣,是湘菜个性张扬最好的注解。

四川、贵州人先让让,真正爱辣辣辣的人在湖南

02

性热祛湿 药食同源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东西南三面环山,中北部地势低落,呈蹄形,全省以洞庭湖为中心,湘、资、沅、澧四水为骨架。当地年平均气温一般为16~19℃,年均降水量达1300毫米以上。全省群山环抱,河网密布,造成境内平均湿度高,昼夜温差大。

湖南雨热同季,湿气过重,当地人易受湿邪侵扰。《黄帝内经》认为:“湿胜则濡泄。”湿邪入侵导致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痰腻伤脾等症状。清朝医家赵学敏编写的《纲目拾遗》注释:“辣茄性热而散,亦能祛水湿。”清朝名医龙柏在《药性考》也指出:辣椒“温中散寒,除风发汗,去冷癖,行痰逐湿。”中医经过临床实践,证明辣椒能够有效克制人体内湿气的蔓延。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辣椒富含辣椒素、二氢辣椒素、胡萝卜素、维生素C、P及钠、钙、磷、铁等营养元素,有驱寒除湿、柔和血管、兴奋神经等作用。食用辣椒能够加速排汗,促进人体的排水机能。起到加快新陈代谢、软化血管、增进食欲的效果。

湘菜佐以辣椒,是因地制宜、祛湿健脾的必然选择。

四川、贵州人先让让,真正爱辣辣辣的人在湖南

03

人文情怀 无辣不欢

明清时期,湖南因战乱兵燹,导致十室九空,人口锐减,经历两次大规模移民,人口数量逐渐恢复元气。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湖南总人口1917162人。至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全省人口仅存121余万。但随着大量外地人的涌入,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湖南人口剧增至1354万。至鸦片战争前夕,当地人口已达1989万,是明朝湖南人口的十倍。

人口的重组对湖南的风土人情影响甚大。新移民开拓进取、冒险担当的精神,和当地原住民的吃苦耐劳、刚正不阿的精神相结合,而汉族和苗族、土家族、侗族等民族和睦交融,塑造了湖南人是非分明、率性坚毅、骁勇强悍的性格。

著名学者钱钟书曾说过:“中国有三个半人,两广人算一个,江浙人算一个,湖南人算一个,山东人算半个,而湖南人的影响尤为深远。”湖南人豪爽刚烈的性格,在辣椒的刺激下,精神更加振奋,个性更加张扬。人文情怀和喜食辣椒一拍即合,产生共鸣,造就了“无辣不欢”的内需。

四川、贵州人先让让,真正爱辣辣辣的人在湖南

04

以辣代盐 独具湘味

湖南地处华夏腹地,“七山二水一分田”是其地貌特征的真实写照。在古代,湖南山区众多,土地贫瘠,客观上造成环境闭塞。相较周边地区,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交通不便,加剧了湖南物资供应趋于紧张,尤其是食盐供应严重不足,当地流传着“斗米斤盐”的民谚。

长期缺盐,会使人体出现腿软乏力、恶心嗜睡、精神不振等症状,盐中的钠元素是维持机体渗透压最主要的离子成分,是构成细胞膜电荷稳定的主要成分。事实上,每100元辣椒中富含钠246.9毫克,是豆浆的近十倍,是胡萝卜的3倍多。

据清朝文献显示:“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顿顿之食每物必蕃椒”。辣椒夏能祛湿,冬能御寒,恰好成为食盐的替代品。湖南当地出产“牛角班椒”、“灯笼椒”、“朝天椒”、“五爪龙椒”、“死麻子班椒”等品种,质优价廉,产量稳定,解除了缺盐的后顾之忧。以辣代盐的权宜之计,促使湖南人养成了喜食鲜辣的习俗。

四川、贵州人先让让,真正爱辣辣辣的人在湖南

05

百味调和 兼收并存

湖南山川孕育,物产丰富,蔬果河鲜,四时不绝,这为湘菜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湘菜既有经济实惠的大众菜式,又有阳春白雪的宴会佳肴。根据食客需求的不同,湘菜包涵了接地气的家常菜肴,还涉及疗疾健身的药膳饮食,成为中华餐饮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民国时期,湖南督军谭延闿喜好美食,邀请长沙名厨曹荩臣,吸收苏菜、粤菜的精华,对湘菜进行创新改良,推出了全家福、百鸟朝凤、组庵鱼翅、子龙脱袍、霸王别姬、三层套鸡、东安子鸡、麻仁香酥鸭、花菇无黄蛋、牛中三杰等“组庵湘菜”,倍受称赞,有“湘菜之源”的美誉,辣椒在其中调和百味,交相辉映。

湘菜厨师擅用辣椒,做到“盖味不抢味”。在辣味的陪衬下,巧妙搭配山珍河馐、海鲜腊味等食材。烹饪时,食材本味和鲜辣之间,有轻重、浓淡、先后的层次感,再加湖南自产的豆豉、茶油、菌油等风味土产,诸味并存,广受好评。厨师恰到好处地使用辣椒,形成了湘菜中必不可少的味觉元素。

在地球上,有条东起东亚,西至北非,南涉南亚、北及中亚的“辣带”。地处东亚“辣带”中心的湖南,流传着“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怕不辣,辣妹子嫁人不怕辣”的歌词,表现出辣椒不只是具有火辣的共性,还具备鲜辣的个性,实现了由“口味辣”向“社会辣”的转型。

周军亮 《湘菜风味特色之——辣》

益 华 《闲语湘菜之辣》

周渝淋 《湘菜因它们而香辣》

蒋祖煊 《湖南辣椒与湖南菜》

蒋深 《思州府志》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计白当黑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