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斬後奏,皇權特許,這就是“錦衣衛”

在距今幾百年前的大明王朝,“錦衣衛”作為皇帝專屬的軍事特務機構,權力巨大,耳目遍佈全國。不管是朝中大臣,還是皇親國戚,都可以進行逮捕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飛魚服,繡春刀,先斬後奏,皇權特許”,錦衣衛這三個字在當時的王朝讓人聞風喪膽,唯恐避之不及。

先斬後奏,皇權特許,這就是“錦衣衛”

“錦衣衛”是由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設立,前身為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時,裁撤親軍都尉府,改置為“錦衣衛”,自此,這個貫穿明王朝歷史的機構正式出現在了歷史舞臺。

先斬後奏,皇權特許,這就是“錦衣衛”

朱元璋設立錦衣衛的目的,在於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監察百官,所以在開始時,朱元璋特令錦衣衛掌管刑獄,並給予巡察緝捕之權。而錦衣衛的權力,在上面也說到了,不管是朝中大臣還是皇親國戚,錦衣衛都可以進行逮捕,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而在這種過程中,難免會有凌辱、嚴刑逼供的情況,而且錦衣衛中也出現了濫用職權的情況。所以,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時,又下令焚燬錦衣衛刑具,令內外獄全部歸三法司審理,把錦衣衛給廢除了。但是,在明成祖朱棣時期,錦衣衛又被恢復,並且權力相比之前更大,自此開始,錦衣衛這個機構便一直存在於明王朝。

先斬後奏,皇權特許,這就是“錦衣衛”

錦衣衛中負責負責偵緝刑事的機構是南、北鎮撫司,南、北鎮撫司下設五個衛所,其統領官稱為千戶、百戶、總旗、小旗,普通軍士稱為校尉、力士。其中,北鎮撫司擁有自己的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這也是錦衣衛讓人畏懼的地方。而也正是因為錦衣衛權力幾乎不受限制,使得有些錦衣衛為了邀功請賞而羅織罪名,誣陷,不擇手段地擴大牽連範圍,製造大量的冤假錯案,讓朝中大臣膽戰心驚。

先斬後奏,皇權特許,這就是“錦衣衛”

就如同明朝歷史上的“胡惟庸案”,當時的錦衣衛指揮使叫毛驤,也就是這個毛驤製造了胡惟庸死後的牽連大案。當時,胡惟庸案早已塵埃落定,而毛驤則是把這個案子重新翻了出來,而這個案子的罪名也由“擅權枉法”變成了“圖謀造反”,罪名的變化,帶來的是血流成河,所牽扯進的功臣有一公、二十侯,連坐、死罪、黥面、流放的有數萬人之多,哪怕是當時朝堂之上已經位極人臣的李善長也被處死,也正是因為這個案子,朝中文臣幾乎為之一空。

還有藍玉案,也與錦衣衛脫不開關係,當時的錦衣衛指揮蔣瓛(huán)告發藍玉謀反,之後藍玉被處死,此案牽連到十三侯、二伯,連坐族誅達一萬五千人,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將軍幾乎被一網打盡。在《明史·刑法志》有記載:“胡惟庸、藍玉兩案,株連且四萬。”

而後明朝又出現了東廠這個特權監察機構,東廠的出現造成了錦衣衛與東廠互利互惠、相互合作的局面,也為明朝後期宦官干政埋下了禍根。錦衣衛在明朝後期,權勢在東廠之下,淪為其附庸,更是成為了權宦手中的刀。錦衣衛這個機構,直屬於皇帝,皇權特許,而他們的胡作非為、貪贓枉法也同樣得到了皇帝的“屏障”保護,造成了社會的混亂不堪。所以說,錦衣衛的存在也是間接引起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先斬後奏,皇權特許,這就是“錦衣衛”

先斬後奏,皇權特許,這就是“錦衣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