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釋放孩子有限學習時間內的無限潛能?做到三點就搞定!

如何釋放孩子有限學習時間內的無限潛能?做到三點就搞定!

如何釋放孩子有限學習時間內的無限潛能

家長往往覺得,孩子的學習時間與教育成果有著很強的正面關係,總是希望將孩子的所有時間都可以有效利用上,就連孩子在玩的時候也要有目的,有成果。但是,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中發現,只要方法得當,通過對孩子有限時間的關注和利用,同樣可以獲得很好的結果。

首先,懂得直接對掌控孩子的時間說“不”。對於過度管理與控制孩子的家長來說,生怕孩子的時間荒廢在無用的事情上,可他們不知道的是孩子對於事物的瞭解和掌握除了對於客觀世界的學習,更多的來源於自己對於外界的實驗,以及將其融入到自我世界後的感受。雖然這些認知與感受在家長眼中很幼稚,甚至荒謬。但孩子的成長正是在不斷調整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平衡中逐漸進步,形成具有獨立思維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於未來將進入智能機器時代的孩子而言尤為重要。

當家長改變自己的心態,合理地管理孩子的時間,為他們留出一些可以自己掌控的時間,就能慢慢感受到,孩子自我探索與理解客觀世界的能力,遠比有些學習過程更加高效。我們建議,你可以試著擺脫傳統的“讓孩子浪費時間,就會輸在學習起跑線上……”的思維方式,直接對掌控孩子的時間說“不”,甚至可以再進一步,指導孩子自己安排和管理時間,想一下如果孩子可以理解和掌控時間,對於他的未來效果會是怎樣?

如何釋放孩子有限學習時間內的無限潛能?做到三點就搞定!

其次,尋找“沉睡”的時間。如果家長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有很多等待激活的時間。當然這些時間並不指的是孩子自己玩耍或者做“白日夢”的時間,而是在做事過程的效率與綜合成果上。只要激活它們,就能幫提高孩子在單位時間上的學習與做事成果,甚至一舉多得。

事實上,很多孩子能夠比其他孩子學習更好,並非花了更多時間,而是家長重新調整了對孩子的管理方法,改善了孩子的做事流程,在對傳統集中時間學習一項單一知識中進行了時間的再發掘,建立基於以此項學習為重點的行為鏈模式,將行為習慣、拓展知識與開放性思考融入其中,讓孩子在單位時間內可以獲得更多能力與素質的培養。

要找到“沉睡”的時間,家長可以問自己,孩子在做一件事情過程中是否還可以有哪些情商素養(習慣、性情、特長等)和思維模式(多元性、拓展性、創造性等)進行協同教育?因為這些協同教育內容都是需要孩子長期堅持與貫徹才能形成的,集中教育未必能有可持續的結果。將它們融入到生活、學習與做事過程中,不但有利於孩子在無形中建立好的行為與思考習慣,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行為鏈思考模式,提升孩子的學習與生活效率。

家長不妨花點時間列出孩子主要活動或學習環節中,哪些可能的方面可以協同教育,並和孩子一道,寫一項可以立即採取的喚醒沉睡時間的行動計劃。

第三,讓行為成為好的習慣。行為與習慣最大的區別在於大腦的意識是否參與到過程的決策過程中。大多數好的習慣是經過長時間訓練與養成,大腦建立起的無意識的慣性行為,不需要經過反覆思考和再學習,就能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自動觸發,併產生作用。

讓行為成為好的習慣,就是讓一部分行為的思考簡單化,將學習的精力集中在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上,而非對固有行為的教育過程。畢竟,一個不良行為,或者壞的習慣需要家長花費更長的時間進行教育,孩子花費更多的精力進行糾正。

養成階段不願花精力與時間去培養,後期可能要花幾倍的時間去糾正,而且難度會大上好幾倍,甚至對以後的生活和學習產生不可逆的不良影響。

因此,花一些精力與時間在孩子行為習慣養成上,慢慢的就會發現孩子在做事與學習上因為好的行為習慣效率會越來越高,學習成果也會事半功倍。

面對如何利用孩子有限的時間,讓孩子更好的發展,家長要問自己兩個問題:有限時間內是否可以有更多層面的內容進行協同教育和培養?孩子的時間哪些需要家長來管理,哪些可以由孩子還支配?

把部分時間交還給孩子,讓孩子試著自己認識與管理時間,他才能真正清楚和理解家長讓他做事的目的,才能發自內心的提高做事和學習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