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農夫,源自深山的饋贈|創始人張更海自述

王安石曾嘆: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鮮林下山參,源自長白山山脈,這裡有最正宗的大山味道!祖輩三代育參,笑看大起大落,一起聽白山農夫創始人張總講述關於人參的那些古老而有趣的故事,來一場尋味之旅。

白山農夫,源自深山的饋贈|創始人張更海自述

白山農夫創始人 張更海

我的自述:參藏長白山,尋參有講究,上山有章法

我叫張更海,打小在東北長大。我家祖孫三代,都與人參福禍相依,共存共生。

爺爺張萬正於1963年闖關東,拖家帶口,來到了東北吉林長白山撫松縣,在這紮下根來。長白山脈地處黃金北緯,冬季白雪皚皚,滿山樹林蔽日,得天獨厚孕育出了山之精靈——人參。人參強身健體功效之強,自古以來便是宮廷上品,價值千金。

尋參,有講究。聽爺爺常說人參的故事:人參酷似人形,傳說有逃逸本領,一遇危險便會消失。幼年曾隨父上山尋參,常有未尋得人參空手而歸的情況,若尋得三匹葉以下的小捻子,只標記不挖取,牢記行規:“抬大留小”。故在尋參之前,採參人會先挖一個大坑,在裡面搭一個“老爺府”,祈求山老爺保佑自己能夠挖到人參。

尋參結伴,亦有講究。常十人起結伴,忌單獨行動,山上樹木茂盛野獸叢生,一旦發現危險。由深山老林中的採參人帶領著,村裡常稱他為“放山的”、“背大葉的”,在每年的7、8月份左右,攜鹿骨釺子、索拔棍、快當刀、快當斧子、紅繩、油布、銅錢等採參工具上山。

上山,有章法。“背大葉的”在前面用索寶棍撥開草叢放“頭棍”,在他旁邊的三把頭放“二棍”,然後一字排開每人相距十米左右,放“三棍”、“四棍”,最邊上的人叫“放邊棍”,這樣的並排前進尋找,叫作“壓趟子”。

“三丫五葉,背陰向陽,欲來求我,椴樹相尋”這是爺爺那輩在長期的放山活動中總結得出尋參經驗,的確,椴樹葉子肥大,正好能為人參遮風擋雨,在椴樹下尋找到人參的概率自然就大得多了。

白山農夫,源自深山的饋贈|創始人張更海自述

野山參

挖參,拴紅繩、插木棍、行跪拜之禮

“棒槌!”

“幾匹葉?”

“四匹葉。”

一旦有人發現人參,絕不能大喊:人參,而要稱之為:棒槌。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人參有靈性,會逃。”四匹葉”指的是人參的品級,最低是“山花子”,最高則是“六品葉”。

在爺爺那輩,尋到參,挖之前還會眾人跪拜,祈求它是一顆上品人參,帶頭挖參的人,我們稱之為“把頭”。

開始挖參,把頭拿出紅繩將人參圍住,意為鎖住,在人參的兩邊各40CM左右的地方插兩根木棍,用繫了古銅錢的紅線拴在人參莖上,所用的銅錢有講究:宜康熙、乾隆通寶最佳,據說是為了防止人參跑了,這個稱之為固寶。接著,叔叔伯伯們便開始以人參為圓心的1米外開挖,每下一鏟子都格外小心,生怕挖斷了人參的根鬚,在逐漸逼近人參時,挖參人將鏟子換成了小竹棍,在不破壞人參根鬚的情況下,每公分細緻勘驗,清理人參根鬚上的泥土,如此細緻挖掘下,一般需要經過2-3天,一點一點將人參清理出來。清理後,儘可能的將挖過的土覆蓋原位,儘可能維持原有生態系統。

挖參後需保鮮、做標記:用苔蘚皮與樹皮包裹,防止人參洩露了土性,外面再用紅繩綁起來。綁紅繩也有講究,如果這棵人參是三品葉的就綁三道紅繩,四品綁四道,很少有超過六品的,算是人參中的極品了。做標記,主要供後人參考。在人參出土的附近樹上刻字,記錄下挖出野山參的年頭、採參人數等情況,最後還要播撒人參籽,兩年後就可以繼續繁衍生息。

白山農夫,源自深山的饋贈|創始人張更海自述

育參半生,既有挖參趣味,也有低谷時的徘徊

人參對野山環境苛刻,長白山野山參自古供不應求,在改革開放前,父親曾先後三次帶領兩名村委會成員揹著人參提心吊膽的坐火車,到廣東的珠海和廣州去販賣,只為了給村裡帶來多一點的收入。可總有心術不正之人採用滅絕性的挖掘採收方式,“搜山攫嶺,靡有孑遺”,無論人參大小根苗統統挖掘一空,給野生人參種群資源帶來毀滅性破壞,目前我國野山參已瀕臨滅絕,只在長白山一帶還有少量生長。

那時爺爺愁啊,人參越來越少,越來越不好找,每每鄉親們一趟一趟空手而歸,村裡生計發愁。父親出了個主意:何不將野山參的種子,模擬野山參生長的自然環境,選址種下?眾人譁然,野山參生長緩慢,幾年才知是否存活;人參對野山環境的苛求,行業內還沒有成熟的技術,也沒有大面積種植的成功先例可以學習。雖然在山裡長大的他對野山參不陌生,但對生長習性卻不熟悉。

父親決定試試!那個年代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父親白天帶人上山幹活,晚上到處學習取經,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只要聽說有懂人參種植知識的人,他都去虛心請教,所有聽到的知識他都用筆記下來。

人參三年結果,長一年跪一年跪除草,跪扶苗,跪採籽,每一個環節一旦管理不慎,發生病蟲害,或者自然災害,人參就會大面積死亡,心血付之東流。

“撒下種子後就是期待,兩三年看見了參苗那叫個欣喜,五六年的時候長得也很好,八年九年後傻了眼,10塊模擬野生實驗的山林區塊有8塊連一顆參都沒有了。”十幾年的心血付諸東流,父輩種植人參的心酸都讓張更海牢記在心裡。

經過十幾年的摸索,父親終於掌握了林下山參的種植技術,並傳授給村裡的參農們,人參種植從那個時候,給村裡帶來了新的期望,也是白山農夫品牌的源頭 。

從父親那輩直到現在,我們在進行人參選址時仍會經過大半年的慎重選擇,以柞樹、椴樹和榆樹等為主的闊葉天然林或針闊混交林最佳,林木稀疏,樹冠較大,空隙均勻,且林冠下生有 2m以上灌叢的林地為好;以向陽的東坡、東南坡、南坡、西南坡、北坡和東北坡為宜,在15~35度的坡度,順坡而設,免耕技術,不刨土,不破壞原來的土層結構,只將雜草和落葉等全部清理乾淨,留下樹木高大的樹冠以利於遮蔭露出表土,於春、秋兩個季度播種。為了遵循自然,模擬野山參生長的自然環境,種植地不搭棚,不澆水、施肥,讓人參自然生長。

“野山參在生長期內幾乎不需要除草,除非草太多太高,需要用鐮刀割掉大草,切不可將草拔掉,避免破壞林間自然的土層結構,影響山參的生長。因為第1年和第2 年參苗太小,雜草要多割幾次,有利於低齡幼參生長“,幼年起便隨父親投身林下山參種植的張總說起人參種植經驗侃侃而談。

白山農夫,源自深山的饋贈|創始人張更海自述

現在白山農夫旗艦店供應的純正林下山參,由吉林長白山林下野山參種植基地全程生鮮運輸。目前,在長白山已有1500餘畝的規範化、規模化、專業化種植基地。為了可儘可能保全山林環境,均採用播種器點播,每穴 1~2 粒種子,行距 25~35cm。周邊架設圍欄以防止野豬啃咬,一年四季,委派看山人看守管理。

“為了讓珍貴的高品質人參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不在是貴族的專屬奢侈品!讓中國百姓實現‘參好買,好買參、買好參’”這個是張更海與合夥人最初創立白山農夫品牌的初衷,也是感恩來自深山的饋贈和守護人參成長、常年駐守在長白山的參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