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五次北伐為何都失敗?這三個細節才是關鍵

自建興六年(228年)到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共五次北伐中原,結果全部失敗,最終病逝於秋風五丈原。

諸葛亮是傑出的軍事家,無論是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堪稱完美,那又為何北伐中原沒能成功呢?這三個細節才是失敗的關鍵因素。


諸葛亮五次北伐為何都失敗?這三個細節才是關鍵

漢丞相諸葛亮


屯田將領打仗都很保守,這既有優勢也有劣勢

三國時期屯田出身的將領很多,諸葛亮雖然是蜀漢丞相、軍師,但前期也是負責在益州經濟,中期漢中屯田,也算是屯田出生的將領。同樣屯田出身的將領還有曹魏的鄧艾,東吳的陸遜等。

屯田出身,帶兵打仗都很保守,這既是優勢也是劣勢。防禦戰中可以禦敵致勝,但攻堅戰中卻缺少奇謀,從不打無準備之仗。

司馬昭重新制定戰略之後,決定放棄攻打東吳,先進攻西蜀的時候,鄧艾是第一反對的將領。鄧艾的觀點是,蜀漢易守難攻,沒有任何破綻,恐怕會徒勞無功。夷陵之戰中,陸遜在面臨劉備水陸大軍同時進攻的時候,也是一直退守防禦,最終等到劉備的水軍上岸之後才著手反擊。


諸葛亮五次北伐為何都失敗?這三個細節才是關鍵

可惜魏延傲慢的性格不受孔明待見


諸葛亮北伐同樣太過保守,不敢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不敢和曹魏西防軍隊正面對抗,第一次北伐便選擇了曹魏援兵最難的隴西。

太過保守的進攻變成了攻守兼備,並非全力進攻,以至於五次北伐只有兩次出祁山,三次是局部戰爭。

諸葛亮心思太重,以至於放不開手腳

劉備白帝城舉國相托,對諸葛亮壓力太大了,以至於諸葛亮後期北伐心思太重,束手束腳,軍事才能不能完全發揮出來。


諸葛亮五次北伐為何都失敗?這三個細節才是關鍵

劉備白帝城託孤


首先在用人上。漢中與關中之間被秦嶺隔著,可以用兵的道路自東向西有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祁山道、狄道,曹魏進攻蜀漢時,鄧艾就是從狄道向姜維屯兵的沓中挺進的。

如此多的行軍路線,諸葛亮只有在第一次北伐,讓趙雲、鄧芝作為疑兵走褒斜道,在箕谷吸引曹真西防大軍主力。其餘都是大家一起走祁山道,一起走陳倉道。這樣雖然能集中優勢兵力,也能方面後勤補給,但道路狹窄,無論一起走哪條道都無法將兵力做到最有效的部署。

諸葛亮除了放手讓趙雲獨自帶兵走褒斜道之後,再沒有讓其他將領分兵走過其它道路,魏延琢磨多年的子午谷奇謀也沒有被採納。


諸葛亮五次北伐為何都失敗?這三個細節才是關鍵

諸葛亮北伐線路圖


其次在用兵上。五次北伐只有第二次走陳倉道,其他四次都走祁山道。陳倉道道路迂迴曲折,行軍非常困難,以至於魏國進攻蜀國的時候,鍾會選擇斜谷道、儻駱道、子午道,而放棄陳倉道。

從祁山道到關中就更繞遠了,已經是隴西的範圍了。不難看出,諸葛亮北伐用兵,意不在奪取關中,而是想要蠶食隴西,自涼州直逼洛陽。這與漢中之戰時,法正為劉備提出的戰略思想非常相近。

如此用兵,雖然能起到攻守兼備的作用,但放棄關中這個戰略要地,選擇涼州反覆無常的少數民族,這未免有點不切實際。

其實,諸葛亮無論是在用人還是用兵上都有點放不開手腳,主要是太害怕失去劉備辛苦一生換來的一片基業了。當然,害怕失去便很難有收穫,這不是軍事能力的強弱,而是舉國相托的擔子太沉,以致諸葛亮心思太重了。

太擅長誘敵伏擊,以致形成了依賴

三國各自有自己擅長的軍事戰術,曹魏的快馬千里奇襲,東吳的火攻與偷襲,蜀漢則是誘敵伏擊戰,魏將王雙、張郃都是死於諸葛亮利用地形優勢的伏擊。

然而,太過擅長變成了也未必便全是優勢。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安排馬謖、王平守衛街亭,企圖在街亭用誘敵深入的伏擊戰,結果有了街亭戰敗。


諸葛亮五次北伐為何都失敗?這三個細節才是關鍵

街亭之戰示意圖


那為何不將防禦的兵力放在道路崎嶇狹窄的關隴道上呢?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如此便不會有揮淚斬馬謖的悲痛了,涼州五郡也必定都能攻佔了。

同樣的依賴性還出現在姜維身上,姜維是諸葛亮一手帶出來的,在魏國進攻蜀國的是,姜維就是採用了誘敵深入到漢中,再企圖一舉殲滅,結果不僅沒有殲滅魏軍,還讓魏延佈防多年的漢中防線全部毀於一旦,最終給了鄧艾偷渡陰平的機會。

總結

諸葛亮北伐中原失敗,並不是因為軍事強弱,也不是因為地理優劣,更不是因為兵將不濟。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足夠卓越,只是先天的文人性格所導致。

過分依賴於自己原有的認知,而不尋求突破,這對於瞬息萬變的戰場來說是致命的缺陷。當固化思維成為一種習慣,你的對手便會充分利用你的這一弱點進行反擊,就像司馬懿說諸葛亮從來不冒險用兵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