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师专人】几度转战秉初心 一生报国担使命 ——追记安邑县我党首任县长、解放后运师首任校长张培民

【最美师专人】几度转战秉初心 一生报国担使命 ——追记安邑县我党首任县长、解放后运师首任校长张培民

几度转战秉初心 一生报国担使命

——追记安邑县我党首任县长、解放后运师首任校长张培民


【最美师专人】几度转战秉初心 一生报国担使命 ——追记安邑县我党首任县长、解放后运师首任校长张培民

▲区政府办资料陈列馆


在政府办陈列馆东墙有一块我党历任运城县(市区)长照片合集,其中安邑县首任县长张培民特别引人注意。他带兵打游击,不仅是我党安邑首任县长,组织民工支援“三打运城”,还是解放后运城师范首任校长,奠定运师百年名校之基;不仅在运城干革命建政权,还千里南下支援大西南巩固革命政权。一生传奇,一身正气,令人肃然起敬。

【最美师专人】几度转战秉初心 一生报国担使命 ——追记安邑县我党首任县长、解放后运师首任校长张培民

【最美师专人】几度转战秉初心 一生报国担使命 ——追记安邑县我党首任县长、解放后运师首任校长张培民

相信很多人在观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时,当雄壮威武的各兵种铿锵有力走过天安门广场时,不由得热泪盈眶,不自觉的联想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奋勇向前攻城杀敌的场景。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解放前的战火纷飞,也没有亲临长安街感受军民同庆的磅礴气势,但能深切体会到,人民军队伴随共产党相生相长,一路风雨走来,光荣传统始终不变,优良作风一脉相承。张培民等众多共和国早期干部大多都是行伍出身,乱世从军,治世为官,能武亦能文。

接受新思想 走上革命路


张培民1913年出生于夏县一个农民家庭,上有四个姐姐,他是全家第一个男孩,为了实现“耕读传家”梦,家人都希望能从他开始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爷爷给他起了一个吉祥的名字——张全福。他1929年考入山西国民师范,在校期间,受中共地下党员影响,阅读进步书籍,逐渐接受了共产主义革命思想。1935年毕业后,他回到县图书馆当管理员,一年后任小学教员,但这些都不是他的愿望,他的理想是打倒一切旧势力,解放劳苦大众,为人民打天下,建立新政权,这时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张培民,将志向与情怀融入姓名之中。

——加入牺盟会,步入革命路。日本入侵山西后,阎锡山成立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出于爱国热忱,张培民毅然加入,从此坚定走上革命道路。1936年10月张培民到太原受训近一个月,被分配到永济县第三区(现永乐宫区域)宣传抗日救国。1937年春,他到交城县任牺盟会特派员。当时牺盟会总会长是阎锡山,实际负责人是共产党员薄一波。张培民到交城县三四个月后,日寇步步紧逼,形势日益紧张。在这个阶段,张培民结识了华国锋,并深入了解、学习、参加了游击战,为日后领导游击战奠定了基础。1937年12月他被派到永济县任特派员,永济县原来两名特派员冯彦俊和郭安选都是共产党员。后经冯彦俊、郭安选介绍,张培民加入中国共产党。张培民曾说:“这是我一生的转折点,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转折点。”

——初任革命县长,再苦也要坚持。1942年5月,张培民任垣曲县首任抗日县长,在无粮无枪无兵的困境下,坚持发展根据地,建立地方武装进行游击战,坚决与敌斗争。1943年春节,一点口粮也没有,两个同志到群众家讨饭,拿了几个馒头回来给张培民和县委书记王铭三吃,这就算是过了春节。由于环境恶劣,吃住很差,医药短缺,大部分同志得了疟疾无法治疗,只有生火来烤。张培民身上也生出许多拳头大的疮,只能等长熟了把脓水挤掉就算好了,挤掉一个又生一个,就这样持续了大半年。在这种艰苦环境下,还要考虑如何对敌斗争,粉碎敌人扫荡。但他们一直坚信,坚持就是胜利。

【最美师专人】几度转战秉初心 一生报国担使命 ——追记安邑县我党首任县长、解放后运师首任校长张培民

——调任安邑,大展拳脚。1947年3月张培民调任安邑县任我党首任县长,兼独立营营长。1947年秋,“三打运城”开始,张培民全力以赴为部队提供后勤保障。当时解放军装备十分落后,缺少重炮,火力攻不下城,只有造云梯蹬城墙,并创造出“坑道战法”,这种战法后来也成了解放军攻打中小城市的一个先进典型,得到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点赞和肯定。据张培民的大儿子张盈魁说,他四五岁时跟着父亲在安邑打麦场查看铁匠、木匠造云梯、做担架,炉火通明,叮叮当当,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支援革命的热情十分高涨。当时需要大量门板,不仅用作担架,还要在挖战壕、挖地洞时用。张培民组织干部深入乡村,挨家挨户给农民讲道理做思想工作,动员大家为前线捐门板。他们把部队征用改成借用,在门板上写清村名、人名,以便打完仗后方便寻找,安排民兵加强治安巡逻,各村都是夜不闭户,安宁祥和。群众踊跃捐献门板、木料的高潮兴起了,甚至出现了老人捐出寿木板的感人场面。在战役打响前,按时完成了征集门板、木料的任务。三打运城,安邑群众的门板几乎全用光了。粮是钢,草是铁,粮草一时不能缺。群众运粮支前积极性很高,大车送的,牲口驮的,人肩挑的,真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正是有了大量群众支持、地方物资供应,三打运城才能胜利,运城终得解放。解放安邑和支援“三打运城”同步进行,张培民在全县组织农会推动土改,组织民兵维护社会秩序,组织妇女做军鞋、袜子、棉背心,成立妇救会、救护队、运输队,持续二十多天到前沿阵地送饭、送弹药。据粗略统计,仅安邑县就征集公粮二三十万公斤,组织支前人员五万多人,二十七个民工队,大车九千多辆次,麻袋五千多条,军鞋军袜上万双,打造担架、云梯数百个。

【最美师专人】几度转战秉初心 一生报国担使命 ——追记安邑县我党首任县长、解放后运师首任校长张培民

解放运城胜利,人民力量功不可没。不论是人力、物资支援,还是战后安置牺牲的解放军官兵,张培民发动群众做了大量工作。放眼全国,也正是军民大团结,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临危受命 创办运师


运城解放后,百业凋敝,人才缺乏,1948年6月,地委安排张培民着手创办运城师范学校培养教师人才,学校最初定名晋绥边区运城师范。创业之艰难,非今人所能想象。

【最美师专人】几度转战秉初心 一生报国担使命 ——追记安邑县我党首任县长、解放后运师首任校长张培民

【最美师专人】几度转战秉初心 一生报国担使命 ——追记安邑县我党首任县长、解放后运师首任校长张培民

当时学校一无所有,没有校舍、没有桌椅、没有资金,教师临时聘请,学生临时招收,干部临时调配。在张培民带领下,运师第一届领导班子积极筹备,保证按时开学。据运师第一届学生、后任运城师范党委书记和康杰中学校长的王文灿老先生讲,运师对外宣传既没学费又管吃,全面发展,短期成长。由于条件非常有限,学生睡觉没有床都在地板上铺麦秸睡,老师两人一间宿舍,床还是摇摇晃晃。为了改善学校面貌,张培民和老师们经常在一起研究工作,起早睡迟。学校没钱,就成立生产组,积极搞劳动生产,组织学生劳动建校,每天下午劳动2个小时,学校有几辆板车,专门搞运输。有了钱后,张培民将5个楼房全部修缮,6个班的学生坐得满当当的。后来扩大招生,教室不够又在外面租房。他带领学生推平城墙建了两座操场,打排球的网子都是妻子利用家中的绳线编织的。

【最美师专人】几度转战秉初心 一生报国担使命 ——追记安邑县我党首任县长、解放后运师首任校长张培民

在提升硬件设施改善学校面貌的同时,张培民狠抓教学工作。据王文灿回忆,当时的师范教学很正规,规定的课程全上,完全是素质教育。张培民很重视思想宣传教育,每个班政治课必上,若哪个班无人上政治课,他们校领导带头上。从张培民开始,运师就形成了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创出了自己的特色。其中,运师的黑板报闻名运城,雷打不动,每周四块大幅黑板报在大街上展示,宣传革命生产形势。还有党课、团课、时事政治课定期开展,形成了制度。王文灿校长说,他将这“三课”制度留在了运师,带到了康中。

【最美师专人】几度转战秉初心 一生报国担使命 ——追记安邑县我党首任县长、解放后运师首任校长张培民

在和王文灿老先生的交谈中,无时不感受到老校长张培民对他和整个运师的深远影响,运城师范对他做人从师的教育启迪终生受益。虽然两人相处时间很短,但是师生情谊永在,王文灿专门到成都看望老校长,张培民离休回运城时也专门到王文灿家中做客。抚今追昔,观照当下,各个学校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环境,70年来翻天覆地,不论大楼再高,校园再美,严谨的教风学风和尊师重教的传统都应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南下支援 负重前行


全国解放,各地都急需大批干部巩固政权。为支援大西南,中央选派大批北方干部南下,张培民亦在此列。临行前,张培民挑选了运师的40个学生一起南下,王文灿当时也准备随张培民南下,已提前毕业,被褥拆洗好,但是其他校领导让他留校任教就无缘南下。

【最美师专人】几度转战秉初心 一生报国担使命 ——追记安邑县我党首任县长、解放后运师首任校长张培民

【最美师专人】几度转战秉初心 一生报国担使命 ——追记安邑县我党首任县长、解放后运师首任校长张培民

1949年8月南下干部在临汾晋绥区党委集中培训,11月动身南下。当时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猖獗,南下干部一路行走一路打仗,路上还牺牲了三个运师学生。到成都后,张培民任教育局长,在成都成立革命大学,动员农村青年上学,只要愿意学习就招收,学习两三个月就工作。后又任地委监委书记、地委副书记,同时兼任秘书长、宣传部长等职,肩上担子很重,经常晚上和星期天办公,晚上十二点前没有睡过觉,在做好大量事务性工作的同时,还要抽时间下乡,深入基层做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紧密联系群众。他分管的工作在全省都是先进,尤其是阶级教育方面,组织搞起大邑县刘文彩地主庄园泥塑群像,生动反映了封建社会恶霸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很有教育意义,震动全国,影响极大。

【最美师专人】几度转战秉初心 一生报国担使命 ——追记安邑县我党首任县长、解放后运师首任校长张培民

“文革”开始后,张培民分管的文教部门首当其冲,造反派日夜不休的纠缠,根本无法工作,生活秩序彻底打乱了。1967年初,张培民被软禁在地委后楼的一间小房,不准随便外出,吃饭家里送,晚上集中管制,白天不停批斗,戴高帽游行,挨打受骂、受刑、遭批斗几百次难以记清。家人因此受到牵连,搬出地委大院,住进牛奶厂,两个儿子天天割牛草,一背篼三毛钱。张培民被打成“走资派”,工作被停止,孩子下乡、当兵没人要,妻子精神恍恍惚惚,度日如年。“文革”结束后,四川省委组织部和温江地委纠正了对张培民的错误结论。1979年8月,他出任四川省政协常委。1983年正式离休。

【最美师专人】几度转战秉初心 一生报国担使命 ——追记安邑县我党首任县长、解放后运师首任校长张培民

【最美师专人】几度转战秉初心 一生报国担使命 ——追记安邑县我党首任县长、解放后运师首任校长张培民

“文革”中,张培民的一些同事和战友被迫害致死,有的不堪忍受选择自杀。他担任监委书记时刚正不阿得罪了一些人,“文革”中被凶狠报复,但他党性坚定,初心不改,始终相信党是正确的,终有一天发展形势会好起来,他也等到了这一天。


重家风明家教 严管后人育栋梁


在张培民大儿子家,我们看到一本装帧整齐的图册,里面有张培民各阶段照片、家人照片、本人证件,最宝贵的是手写的家谱、遗嘱和大儿媳根据张培民口述写的回忆录。大儿媳卢淑菊说:“在爸爸病重最后两年,我将爸爸的口述都记下来了,我怕老了脑子退化忘了,退休后就抓紧时间整理好给后人留个纪念……”。翻看一页页图册,深深感受到家人对张培民的真挚情感和无限怀念。在和张培民家人及学生王文灿交谈时,可以明显体悟到张培民对家人和学生的严管厚爱,家风校风对他们一生影响深远。

【最美师专人】几度转战秉初心 一生报国担使命 ——追记安邑县我党首任县长、解放后运师首任校长张培民

▲张培民儿子向区政府办陈列馆赠送革命遗物

张培民到地委工作后的第二年,机关才给他分了一个前后套间的房子,前面是办公室,后面是宿舍,全家五口人就挤在这间房子里。儿子盈魁从小住校,放假回来没有床住,只能在办公室地板上睡觉。张培民作为领导干部从来没有向组织提出要求,生活上从来都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孩子们小时候,周末先过组织生活,各自作自我批评。张培民夫妻二人对子女既关心,又严格要求不娇惯。他们对待儿媳如亲女儿一般,从来不偏这个向那个,全家几十口人几十年来一直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深受张培民和运师风气影响,90岁高龄的王文灿老人在陈列馆脱口而出自己家的家训:恩人不忘,仇人不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人要做公正,事要来回想,人要全面看,钱要正道来。他说:“在康中当了四年校长,从不多拿多占。退休后,别人托我帮忙给孩子说进康中上学,我从没开过口。”从这些老同志身上能强烈感受到他们伟大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我们后来人很难望其项背。现在很多年轻人工作上浮躁毛糙极不负责,生活上追求奢华眼高手低,这不能简单责怪哪一个人,家风家教、学风教风至关重要。无论时代再变,优良精神绝不能变。

【最美师专人】几度转战秉初心 一生报国担使命 ——追记安邑县我党首任县长、解放后运师首任校长张培民

革命之艰辛,无枪无粮无钱;胜利之不易,抛头颅洒热血。谁人不知安适美,可老一辈共产党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毫不顾虑个人安危和家庭幸福,他们心怀整个国家和天下百姓,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坚信成功。时代变迁,人事更替,瞻仰一张张老照片,闪现一幕幕旧岁月。这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的前辈们,呕心沥血,舍生忘死,为后人夺关开路、栽树搭阴,他们一直在奋斗,但从不问前路;他们也不知革命何时胜利,但一直坚信前景光明;他们从不考虑自己生死,心中只有国家和人民。陈列馆展示的是照片,但背后更多的是老同志们留下的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