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師專人】幾度轉戰秉初心 一生報國擔使命 ——追記安邑縣我黨首任縣長、解放後運師首任校長張培民

【最美師專人】幾度轉戰秉初心 一生報國擔使命 ——追記安邑縣我黨首任縣長、解放後運師首任校長張培民

幾度轉戰秉初心 一生報國擔使命

——追記安邑縣我黨首任縣長、解放後運師首任校長張培民


【最美師專人】幾度轉戰秉初心 一生報國擔使命 ——追記安邑縣我黨首任縣長、解放後運師首任校長張培民

▲區政府辦資料陳列館


在政府辦陳列館東牆有一塊我黨歷任運城縣(市區)長照片合集,其中安邑縣首任縣長張培民特別引人注意。他帶兵打游擊,不僅是我黨安邑首任縣長,組織民工支援“三打運城”,還是解放後運城師範首任校長,奠定運師百年名校之基;不僅在運城幹革命建政權,還千里南下支援大西南鞏固革命政權。一生傳奇,一身正氣,令人肅然起敬。

【最美師專人】幾度轉戰秉初心 一生報國擔使命 ——追記安邑縣我黨首任縣長、解放後運師首任校長張培民

【最美師專人】幾度轉戰秉初心 一生報國擔使命 ——追記安邑縣我黨首任縣長、解放後運師首任校長張培民

相信很多人在觀看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閱兵式時,當雄壯威武的各兵種鏗鏘有力走過天安門廣場時,不由得熱淚盈眶,不自覺的聯想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奮勇向前攻城殺敵的場景。雖然我們沒有經歷過解放前的戰火紛飛,也沒有親臨長安街感受軍民同慶的磅礴氣勢,但能深切體會到,人民軍隊伴隨共產黨相生相長,一路風雨走來,光榮傳統始終不變,優良作風一脈相承。張培民等眾多共和國早期幹部大多都是行伍出身,亂世從軍,治世為官,能武亦能文。

接受新思想 走上革命路


張培民1913年出生於夏縣一個農民家庭,上有四個姐姐,他是全家第一個男孩,為了實現“耕讀傳家”夢,家人都希望能從他開始富裕起來過上好日子,爺爺給他起了一個吉祥的名字——張全福。他1929年考入山西國民師範,在校期間,受中共地下黨員影響,閱讀進步書籍,逐漸接受了共產主義革命思想。1935年畢業後,他回到縣圖書館當管理員,一年後任小學教員,但這些都不是他的願望,他的理想是打倒一切舊勢力,解放勞苦大眾,為人民打天下,建立新政權,這時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張培民,將志向與情懷融入姓名之中。

——加入犧盟會,步入革命路。日本入侵山西后,閻錫山成立了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出於愛國熱忱,張培民毅然加入,從此堅定走上革命道路。1936年10月張培民到太原受訓近一個月,被分配到永濟縣第三區(現永樂宮區域)宣傳抗日救國。1937年春,他到交城縣任犧盟會特派員。當時犧盟會總會長是閻錫山,實際負責人是共產黨員薄一波。張培民到交城縣三四個月後,日寇步步緊逼,形勢日益緊張。在這個階段,張培民結識了華國鋒,並深入瞭解、學習、參加了游擊戰,為日後領導遊擊戰奠定了基礎。1937年12月他被派到永濟縣任特派員,永濟縣原來兩名特派員馮彥俊和郭安選都是共產黨員。後經馮彥俊、郭安選介紹,張培民加入中國共產黨。張培民曾說:“這是我一生的轉折點,是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的轉折點。”

——初任革命縣長,再苦也要堅持。1942年5月,張培民任垣曲縣首任抗日縣長,在無糧無槍無兵的困境下,堅持發展根據地,建立地方武裝進行遊擊戰,堅決與敵鬥爭。1943年春節,一點口糧也沒有,兩個同志到群眾家討飯,拿了幾個饅頭回來給張培民和縣委書記王銘三吃,這就算是過了春節。由於環境惡劣,吃住很差,醫藥短缺,大部分同志得了瘧疾無法治療,只有生火來烤。張培民身上也生出許多拳頭大的瘡,只能等長熟了把膿水擠掉就算好了,擠掉一個又生一個,就這樣持續了大半年。在這種艱苦環境下,還要考慮如何對敵鬥爭,粉碎敵人掃蕩。但他們一直堅信,堅持就是勝利。

【最美師專人】幾度轉戰秉初心 一生報國擔使命 ——追記安邑縣我黨首任縣長、解放後運師首任校長張培民

——調任安邑,大展拳腳。1947年3月張培民調任安邑縣任我黨首任縣長,兼獨立營營長。1947年秋,“三打運城”開始,張培民全力以赴為部隊提供後勤保障。當時解放軍裝備十分落後,缺少重炮,火力攻不下城,只有造雲梯蹬城牆,並創造出“坑道戰法”,這種戰法後來也成了解放軍攻打中小城市的一個先進典型,得到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點贊和肯定。據張培民的大兒子張盈魁說,他四五歲時跟著父親在安邑打麥場查看鐵匠、木匠造雲梯、做擔架,爐火通明,叮叮噹噹,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支援革命的熱情十分高漲。當時需要大量門板,不僅用作擔架,還要在挖戰壕、挖地洞時用。張培民組織幹部深入鄉村,挨家挨戶給農民講道理做思想工作,動員大家為前線捐門板。他們把部隊徵用改成借用,在門板上寫清村名、人名,以便打完仗後方便尋找,安排民兵加強治安巡邏,各村都是夜不閉戶,安寧祥和。群眾踴躍捐獻門板、木料的高潮興起了,甚至出現了老人捐出壽木板的感人場面。在戰役打響前,按時完成了徵集門板、木料的任務。三打運城,安邑群眾的門板幾乎全用光了。糧是鋼,草是鐵,糧草一時不能缺。群眾運糧支前積極性很高,大車送的,牲口馱的,人肩挑的,真是人山人海,絡繹不絕。正是有了大量群眾支持、地方物資供應,三打運城才能勝利,運城終得解放。解放安邑和支援“三打運城”同步進行,張培民在全縣組織農會推動土改,組織民兵維護社會秩序,組織婦女做軍鞋、襪子、棉背心,成立婦救會、救護隊、運輸隊,持續二十多天到前沿陣地送飯、送彈藥。據粗略統計,僅安邑縣就徵集公糧二三十萬公斤,組織支前人員五萬多人,二十七個民工隊,大車九千多輛次,麻袋五千多條,軍鞋軍襪上萬雙,打造擔架、雲梯數百個。

【最美師專人】幾度轉戰秉初心 一生報國擔使命 ——追記安邑縣我黨首任縣長、解放後運師首任校長張培民

解放運城勝利,人民力量功不可沒。不論是人力、物資支援,還是戰後安置犧牲的解放軍官兵,張培民發動群眾做了大量工作。放眼全國,也正是軍民大團結,才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臨危受命 創辦運師


運城解放後,百業凋敝,人才缺乏,1948年6月,地委安排張培民著手創辦運城師範學校培養教師人才,學校最初定名晉綏邊區運城師範。創業之艱難,非今人所能想象。

【最美師專人】幾度轉戰秉初心 一生報國擔使命 ——追記安邑縣我黨首任縣長、解放後運師首任校長張培民

【最美師專人】幾度轉戰秉初心 一生報國擔使命 ——追記安邑縣我黨首任縣長、解放後運師首任校長張培民

當時學校一無所有,沒有校舍、沒有桌椅、沒有資金,教師臨時聘請,學生臨時招收,幹部臨時調配。在張培民帶領下,運師第一屆領導班子積極籌備,保證按時開學。據運師第一屆學生、後任運城師範黨委書記和康傑中學校長的王文燦老先生講,運師對外宣傳既沒學費又管吃,全面發展,短期成長。由於條件非常有限,學生睡覺沒有床都在地板上鋪麥秸睡,老師兩人一間宿舍,床還是搖搖晃晃。為了改善學校面貌,張培民和老師們經常在一起研究工作,起早睡遲。學校沒錢,就成立生產組,積極搞勞動生產,組織學生勞動建校,每天下午勞動2個小時,學校有幾輛板車,專門搞運輸。有了錢後,張培民將5個樓房全部修繕,6個班的學生坐得滿當當的。後來擴大招生,教室不夠又在外面租房。他帶領學生推平城牆建了兩座操場,打排球的網子都是妻子利用家中的繩線編織的。

【最美師專人】幾度轉戰秉初心 一生報國擔使命 ——追記安邑縣我黨首任縣長、解放後運師首任校長張培民

在提升硬件設施改善學校面貌的同時,張培民狠抓教學工作。據王文燦回憶,當時的師範教學很正規,規定的課程全上,完全是素質教育。張培民很重視思想宣傳教育,每個班政治課必上,若哪個班無人上政治課,他們校領導帶頭上。從張培民開始,運師就形成了優良的教風和學風,創出了自己的特色。其中,運師的黑板報聞名運城,雷打不動,每週四塊大幅黑板報在大街上展示,宣傳革命生產形勢。還有黨課、團課、時事政治課定期開展,形成了制度。王文燦校長說,他將這“三課”制度留在了運師,帶到了康中。

【最美師專人】幾度轉戰秉初心 一生報國擔使命 ——追記安邑縣我黨首任縣長、解放後運師首任校長張培民

在和王文燦老先生的交談中,無時不感受到老校長張培民對他和整個運師的深遠影響,運城師範對他做人從師的教育啟迪終生受益。雖然兩人相處時間很短,但是師生情誼永在,王文燦專門到成都看望老校長,張培民離休回運城時也專門到王文燦家中做客。撫今追昔,觀照當下,各個學校無論硬件設施還是軟件環境,70年來翻天覆地,不論大樓再高,校園再美,嚴謹的教風學風和尊師重教的傳統都應代代相傳,不斷髮揚光大。


南下支援 負重前行


全國解放,各地都急需大批幹部鞏固政權。為支援大西南,中央選派大批北方幹部南下,張培民亦在此列。臨行前,張培民挑選了運師的40個學生一起南下,王文燦當時也準備隨張培民南下,已提前畢業,被褥拆洗好,但是其他校領導讓他留校任教就無緣南下。

【最美師專人】幾度轉戰秉初心 一生報國擔使命 ——追記安邑縣我黨首任縣長、解放後運師首任校長張培民

【最美師專人】幾度轉戰秉初心 一生報國擔使命 ——追記安邑縣我黨首任縣長、解放後運師首任校長張培民

1949年8月南下幹部在臨汾晉綏區黨委集中培訓,11月動身南下。當時國民黨殘餘勢力和土匪猖獗,南下幹部一路行走一路打仗,路上還犧牲了三個運師學生。到成都後,張培民任教育局長,在成都成立革命大學,動員農村青年上學,只要願意學習就招收,學習兩三個月就工作。後又任地委監委書記、地委副書記,同時兼任秘書長、宣傳部長等職,肩上擔子很重,經常晚上和星期天辦公,晚上十二點前沒有睡過覺,在做好大量事務性工作的同時,還要抽時間下鄉,深入基層做調查研究,瞭解實際情況,緊密聯繫群眾。他分管的工作在全省都是先進,尤其是階級教育方面,組織搞起大邑縣劉文彩地主莊園泥塑群像,生動反映了封建社會惡霸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壓迫,很有教育意義,震動全國,影響極大。

【最美師專人】幾度轉戰秉初心 一生報國擔使命 ——追記安邑縣我黨首任縣長、解放後運師首任校長張培民

“文革”開始後,張培民分管的文教部門首當其衝,造反派日夜不休的糾纏,根本無法工作,生活秩序徹底打亂了。1967年初,張培民被軟禁在地委後樓的一間小房,不準隨便外出,吃飯家裡送,晚上集中管制,白天不停批鬥,戴高帽遊行,挨打受罵、受刑、遭批鬥幾百次難以記清。家人因此受到牽連,搬出地委大院,住進牛奶廠,兩個兒子天天割牛草,一背篼三毛錢。張培民被打成“走資派”,工作被停止,孩子下鄉、當兵沒人要,妻子精神恍恍惚惚,度日如年。“文革”結束後,四川省委組織部和溫江地委糾正了對張培民的錯誤結論。1979年8月,他出任四川省政協常委。1983年正式離休。

【最美師專人】幾度轉戰秉初心 一生報國擔使命 ——追記安邑縣我黨首任縣長、解放後運師首任校長張培民

【最美師專人】幾度轉戰秉初心 一生報國擔使命 ——追記安邑縣我黨首任縣長、解放後運師首任校長張培民

“文革”中,張培民的一些同事和戰友被迫害致死,有的不堪忍受選擇自殺。他擔任監委書記時剛正不阿得罪了一些人,“文革”中被兇狠報復,但他黨性堅定,初心不改,始終相信黨是正確的,終有一天發展形勢會好起來,他也等到了這一天。


重家風明家教 嚴管後人育棟樑


在張培民大兒子家,我們看到一本裝幀整齊的圖冊,裡面有張培民各階段照片、家人照片、本人證件,最寶貴的是手寫的家譜、遺囑和大兒媳根據張培民口述寫的回憶錄。大兒媳盧淑菊說:“在爸爸病重最後兩年,我將爸爸的口述都記下來了,我怕老了腦子退化忘了,退休後就抓緊時間整理好給後人留個紀念……”。翻看一頁頁圖冊,深深感受到家人對張培民的真摯情感和無限懷念。在和張培民家人及學生王文燦交談時,可以明顯體悟到張培民對家人和學生的嚴管厚愛,家風校風對他們一生影響深遠。

【最美師專人】幾度轉戰秉初心 一生報國擔使命 ——追記安邑縣我黨首任縣長、解放後運師首任校長張培民

▲張培民兒子向區政府辦陳列館贈送革命遺物

張培民到地委工作後的第二年,機關才給他分了一個前後套間的房子,前面是辦公室,後面是宿舍,全家五口人就擠在這間房子裡。兒子盈魁從小住校,放假回來沒有床住,只能在辦公室地板上睡覺。張培民作為領導幹部從來沒有向組織提出要求,生活上從來都是嚴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孩子們小時候,週末先過組織生活,各自作自我批評。張培民夫妻二人對子女既關心,又嚴格要求不嬌慣。他們對待兒媳如親女兒一般,從來不偏這個向那個,全家幾十口人幾十年來一直和睦相處、其樂融融。

深受張培民和運師風氣影響,90歲高齡的王文燦老人在陳列館脫口而出自己家的家訓:恩人不忘,仇人不記,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勤能補拙,儉可養廉,知足常樂,能忍自安;人要做公正,事要來回想,人要全面看,錢要正道來。他說:“在康中當了四年校長,從不多拿多佔。退休後,別人託我幫忙給孩子說進康中上學,我從沒開過口。”從這些老同志身上能強烈感受到他們偉大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我們後來人很難望其項背。現在很多年輕人工作上浮躁毛糙極不負責,生活上追求奢華眼高手低,這不能簡單責怪哪一個人,家風家教、學風教風至關重要。無論時代再變,優良精神絕不能變。

【最美師專人】幾度轉戰秉初心 一生報國擔使命 ——追記安邑縣我黨首任縣長、解放後運師首任校長張培民

革命之艱辛,無槍無糧無錢;勝利之不易,拋頭顱灑熱血。誰人不知安適美,可老一輩共產黨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毫不顧慮個人安危和家庭幸福,他們心懷整個國家和天下百姓,堅定信念,堅持鬥爭,堅信成功。時代變遷,人事更替,瞻仰一張張老照片,閃現一幕幕舊歲月。這些為國家和人民作出貢獻的前輩們,嘔心瀝血,捨生忘死,為後人奪關開路、栽樹搭陰,他們一直在奮鬥,但從不問前路;他們也不知革命何時勝利,但一直堅信前景光明;他們從不考慮自己生死,心中只有國家和人民。陳列館展示的是照片,但背後更多的是老同志們留下的大量寶貴的精神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