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員在什麼情形下才能自稱“奴才”?

學界對清代"奴才"一稱的理解基本依照陳垣與魯迅先生的看法。

清代官員在什麼情形下才能自稱“奴才”?

清代官員,常常自稱"奴才",既見於官方文件、奏章之中,也常常出現在官員覲見皇帝之時。學界對此基本依照陳垣與魯迅先生的看法,視為清廷強行區分滿漢官員身份的措施。

陳垣是這麼說的:"滿人稱奴才,有時可以稱臣;漢人稱臣,無時可以稱奴才"。魯迅先生說:"在清朝,旗人自稱'奴才',漢人只能自稱'臣'。這並非因為是'炎黃之胄',特地優待,賜以嘉名的,其實是所以別於滿人的'奴才',其地位還下於'奴才'。"這其實是排滿浪潮影響下對"奴才"一詞的理解,當然其中也道出了清代旗人與民人身份的不同。事實上,這兩個稱謂所對應的對象有一個變化過程。

清代官員在什麼情形下才能自稱“奴才”?

奴才一詞,亦作"奴財"、"駑才",在北方少數民族中是常見詞彙。

奴才一詞,亦作"奴財"、"駑才",在中國北方各地,尤其是北方少數民族中,是一個常見詞彙。魏晉以降,常常作為賤稱、卑稱或詈罵之詞,出現於歷史記載之中。《晉書》卷101《載記第一·劉元海》:"穎不用吾言,逆自奔潰,真奴才也"。至明清時期,宮內宦官常常自稱為奴才,也被人罵作奴才,如《明史》卷244《楊漣傳》:"漣大罵:奴才,皇帝召我等,今已晏駕,若曹不聽入,欲何為?"

清代官員在什麼情形下才能自稱“奴才”?

另一方面,在北方民族中,臣與奴才本屬一意,並無多少分別。如《隋書》卷84《北狄》:"沙缽略謂其屬曰:何名為臣?報曰:隋國稱臣,猶此稱奴耳。"臣與奴才二詞通假,起自於北方,由來已久。清入關以前,奴才一詞已出現於官方文獻中,《清稗類鈔·稱謂類》:"當未入關以前,滿洲曾貢獻於高麗,其表文,自稱'後金國奴才'。可見奴才二字之來歷,實為對於上國所通用,其後逐相沿成習耳。"可見,滿洲舊俗,以奴才與臣相等,並不以為有辱國體。

清代官員在什麼情形下才能自稱“奴才”?

清廷起於北方,滿語中有阿哈(Aha),漢語意譯為"奴才"。沿其舊俗,奴才一詞在社會上也得以廣泛使用,當時及後世各種小說中也常有反映。《紅樓夢》33回,賈政說寶玉:"該死的奴才!你在家不讀書罷了"。在很多時候,奴才及其衍生詞語都是賤稱和含有貶意的。入關後,這類詞語有時也出現在正式官方文獻中和煌煌上諭之中,如雍正五年十一月,雍正帝上諭中有"此等卑汙之習,皆始自包衣下賤奴才"之語。在此種背景下,稱謂用語中出現"奴才"一詞,是極其自然的事情了。

清代官員在什麼情形下才能自稱“奴才”?

清入關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旗人有稱臣的,也有稱奴才的。雍正朝還曾要求統一用臣字。

資料表明,清入關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並未對奏章中稱奴才或稱臣進行統一規定。沿襲入關前滿洲舊俗,旗人面見皇帝及在給皇帝的奏摺中,有用臣的,也有自稱奴才的。康熙時期,仍有兩稱並用,甚至同一奏摺中,既稱奴才又稱臣的情況。雍正初,清廷試圖統一相關稱謂。

清代官員在什麼情形下才能自稱“奴才”?

《欽定八旗通志》卷首之九:雍正元年八月,清廷試圖統一相關稱謂:"凡奏章內稱臣、稱奴才,俱是臣下之詞,不宜兩樣書寫,嗣後著一概書寫臣字。特諭。"雖然如此,我們看到,雍正時期的奏章中,仍然是兩稱並存,同為旗籍官員,既有稱臣的,也有稱奴才的。漢文文獻如此,滿文文獻也如此。雍正帝亦並未因其自稱"奴才"、"臣"而表示批評或斥責,而是照常批以"知道了"等語。

直到乾隆前期,此種兩稱並存的情況仍然可以見到。

清代官員在什麼情形下才能自稱“奴才”?

與雍正朝要求統一自稱為"臣"不同,乾隆帝要求滿族大臣公事與私事分稱臣、奴才。

​點擊標題右下角的【關注】,讓我們成為互關好友,每日帶您獲取淹沒在時間長河中的歷史真相,在歷史的潮流中洞見歷史,解密塵封已久的歷史檔案,帶您領略不一樣的歷史。每日持續更新中,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