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的饮食之风:兼容并收的大唐饮食与胡食风气的关系

不同的文化之间总是在不断影响的,饮食文化亦然。

例如曾有人考证风靡西方的冰激凌的智慧实际上来自于成吉思汗的某种奶制品;李鸿章访问美国之时带去了一股“杂碎”旋风,在《老友记》与《生活大爆炸》中多为美国人所喜爱;西方流行的分餐制饮食也逐渐出现在了中国人的餐桌之上。

在唐代,一种来自于西域胡地的饮食文化也逐渐渗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进而大大改变了唐人的饮食习惯。那么究竟胡食风俗对唐代饮食有哪些影响呢?今日日航君就和各位去探究一下。

创新性的饮食之风:兼容并收的大唐饮食与胡食风气的关系

左宗棠鸡与李鸿章杂碎吸引了无数外国人的光顾

一、饮食上的豪放风气

汉人吃饭,一向都是比较精细的。孔子曾经主张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古人吃饭也多遵从这种原则,细嚼慢咽,饮食斯文。偶然有一两个人饮食豪放粗鲁,例如樊哙在项羽面前大口饮酒、大啖生彘肩,便被司马迁公引以为豪放英杰之人记录在《史记》之中。

到了唐代,随着胡食习俗的逐渐传入,以往的儒雅饮食风气被豪放饮食风气所取代。唐代人的饮食也开始变得豪放大度,不拘小节。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已经成为了常态。

在唐代传奇小说《虬髯客传》中曾经有这样一段传神的描写。唐名将李靖与红拂女夜奔太原城,在一处旅店中进食,便是饮食豪放,颇有豪侠之气,其中记载:

“饥。公出市胡饼。客抽腰间匕首,切肉共食。”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唐人拿着巨大的胡饼,用刀切割羊腿来吃的豪放场景。这等场景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樊哙以盾牌为菜板,以军刀为菜刀切割猪腿而食的场景。从中可见在唐代饮食豪放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创新性的饮食之风:兼容并收的大唐饮食与胡食风气的关系

生啖猪腿的樊哙可以说是很豪放了

我小时候看过一些以唐代武将为主角的小说,例如说《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等,里面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就是唐代的武将真的能吃,从程咬金到薛仁贵到薛葵等人,基本上都是大肚汉。由此可见人们在写这些小说之时,对于唐人的印象也是饮食豪放。

唐代人也以能够大口饮酒为赞,例如说诗仙李白以能喝善喝出名,可以说是“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典范人物了!善于饮酒的人往往会获得人们的追捧与称赞。

饮食豪放的风气带来的是各种食物的量大管饱。唐代有一种出名的胡食叫做“毕罗”。毕罗据记载其“形粗大,味鲜美”,可见是一种量大且美味的食物。唐人曾经用毕罗来进行犒军活动,一个毕罗的重量在3两左右,因为馅料充足,即便是大饭量的壮汉一顿也吃不了十个以上的毕罗。

创新性的饮食之风:兼容并收的大唐饮食与胡食风气的关系

毕罗

除了毕罗之外,唐代的胡饼也是大肚汉的喜爱。胡饼的长相类似于今天新疆的“馕”。唐代的胡饼的特点就是用量厚道。在唐代,一个胡饼的直径为20厘米,用面可以达到半升(约0.6斤),并且其中多用酥油增加其口感,有的胡饼还会加上肉馅来调味。

唐代大将马燧曾经被人追杀,在追杀途中蒙人赠食,饥肠辘辘的马燧吃了一张胡饼就饱了,由此可见胡饼确实是非常扎实的一样食物。

因此从以上记载来看,在唐代人们的饮食之风变得豪爽大气,这种饮食之风带动了唐代食物的量大管饱的特点,也培养了唐人的豪放大气。唐代人多高大魁梧且以之为傲,我想与这种饮食风气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创新性的饮食之风:兼容并收的大唐饮食与胡食风气的关系

胡饼

二、追求食物的鲜嫩之味

我们现代人饮食,有一种风气就是喜欢吃“鲜”与“嫩”的口感。为了追求这种口感,西餐中往往会选择三分熟的牛肉(有勇气的人可以挑战一下鞑靼牛肉),日本料理中会有各式各样的刺身。这些吃法在我们看来时髦,但是其实在唐代,人们已经开始为了追求食物的鲜嫩之感而食用半生不熟的食物了。

食用半生不熟的食物是孔子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认为食用这类食物是对人体有害的。作为儒家人士的韩愈也反对食用半生不熟的食物。但是随着胡食习俗的传入,很多唐人为了追求食物的滋味愿意去尝试这一类的食品。

在《唐语林》之中曾经记载了一种肉胡饼叫做“古楼子”,其吃法是这样的:

“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中,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为‘古楼子’。”

从《唐语林》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见,唐代人所吃的“古楼子”实际上就是用胡饼夹着半生不熟的羊肉来食用,这样吃的羊肉味道更加鲜美,也是唐代人所喜爱的一种饮食方式。

创新性的饮食之风:兼容并收的大唐饮食与胡食风气的关系

烤羊腿

孟子曾经主张“君子远庖厨”。有人将其解释为君子内心善良,因此应当远离厨房等杀生做饭的地方。由此看在儒家观念之中,认为杀生烹饪是一种比较罪恶的方式。

但是到了唐代,胡食观念的传入让越来越多的人为了食用美味的食物采用了比较残忍的生鲜烹饪的方式。 例如说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喜欢吃炙鸡、炙鹅,其做法便颇为残忍,据《朝野佥载》中记载:

“为大铁笼,置鹅鸭于其内,当中烧炭火,铜盆置五味汁,鹅鸭绕火走,渴即饮汁,火炙痛旋转,表里皆熟,毛落尽,肉赤烘烘乃死。”

据说张易之的这种做法做出来的炙鹅炙鸭味道极其鲜美,但是这种残忍的吃法是不可取的。我们从中也能一窥唐人为了追求鲜美滋味进行的生鲜烹饪。

除此之外,隋唐时期人们也有吃刺身的习惯,例如说隋唐时期有一道名菜叫做“镂金龙凤蟹”,其做法类似于我们现在所吃的醉蟹。就是将螃蟹放入酒中,浸泡酒浆,然后食用,在蟹壳上还要进行一些雕刻加工,例如说刻上金龙、凤凰等,让其看起来更加美观,因此得名“镂金龙凤蟹。说来有趣的是,浸泡了酒浆的醉蟹反而有一种能够使人恢复清醒的作用。正如《醉蟹赞》中所说:

“汝之醉,苏我之醒。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从以上记载来看,随着胡食习俗的传入,在饮食之上人们不再追求纯粹的熟食,而是为了保持食物的本味与追求食物的鲜嫩而大量食用一些半生不熟的食物,颇有几分我们今天食用“三分熟”、“五分熟”牛排的感觉,这是唐代人追求食物鲜嫩之味的体现。

创新性的饮食之风:兼容并收的大唐饮食与胡食风气的关系

醉蟹

三、奶品、乳品的大量食用

我们现在很多时候都会说自己的肠胃是“乳糖不耐受性”,说白了就是空腹喝奶容易拉肚子。在唐代之前的南北朝时期,南人贵族会主动去接触奶制品,但是后来发现自己会腹泻,因此就很少接触奶制品了,奶制品也很不盛行。

例如说曾经有一个南人叫做王肃,后来投靠了北魏,在北魏之时王肃就吃不惯奶酪等物,因此就是吃米饭和鱼羹,喝茶叶,数年不吃北食。我想除了吃不惯的原因之外,应该还有着自身体质无法接受过多的乳制品的原因。

此后到了唐代,随着胡食风俗的传入,唐代人开始广泛接触并且使用奶制品。在唐代洛阳城中,奶制品的数量可真不少。有一种比较著名的唐代奶制品叫做“李环饧”,这种奶制品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奶糖。这种食物是由唐代武将李环的家厨所制作而成的。李环曾经出使突厥,品尝了这一美食,此后便告诉了自己家厨,后来李环的家厨经过研究做出了这一美食。

李环饧最初只在洛阳城中贩卖,此后随着名声大作开始广泛普及到全国各地,在唐文宗时期,唐代蒲州、奉天县等地均出现了李环饧的分铺,但是论其味道还是东都洛阳中的李环饧最为正宗好吃。

创新性的饮食之风:兼容并收的大唐饮食与胡食风气的关系

李环饧类似于我们今天吃的奶糖

白居易曾经写诗:

“稻饭红似花,调沃新酪浆。佐以脯醢味,间之椒薤芳。”

其中便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唐代人的一顿饭,其中包括主食米饭,饮品酪浆,配菜肉酱以及调味品韭芳。可见在胡食的影响之下,普通民众的日常饮食之中也包含了奶酪、奶浆等食物。

有一些嗜好吃乳制品的唐代人甚至对于乳制品已经到了一种疯狂喜爱的地步,例如说唐代大臣穆宁有四子,穆宁便用自己爱吃的乳制品为四子命名外号,分别为:长子穆赞为“酪”,次子穆质为“酥”,三子穆员为“醍醐”,四子穆赏为“乳腐”,这也是颇为有趣的了。

我们现在看唐代人的画像,唐代人往往男子身体高大健壮,女子体态丰腴柔美,就其体型来看丝毫不逊色于喝牛奶、吃牛排长大的外国人,由此可见这类乳制品对于唐代人的身体健康与发育确实是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的。

创新性的饮食之风:兼容并收的大唐饮食与胡食风气的关系

唐人画像

四、总结

因此综上来说,胡食的传入对于唐代饮食确实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饮食上的豪放风气、追求食物的鲜嫩之味、喜欢食用奶制品等。这些都与之前的传统的汉人饮食习惯有了非常大的改变,体现了兼容并收的大唐气象。

这种饮食上的改变对于唐代人的身体素质也有了非常大的影响,我们看唐代人基本上都是“以胖为美”,在这种饮食的影响下,只有健康强壮的身体才是唐代人所追捧的对象。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创新性的饮食之风:兼容并收的大唐饮食与胡食风气的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