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專家”眼中的海南長臂猿:它們能感受到人類的善意

“土專家”眼中的海南長臂猿:它們能感受到人類的善意

長臂猿母子。據李文永視頻截圖

經過30多年不懈保護,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增長至4群30只。

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支村民監測隊,與長臂猿朝夕相處十幾年,成為深諳其習性的“土專家”。海南“國寶”目前的生存狀態,隊員們形象概括為一句話:它們衣食無憂,生活悠閒,每年都要走“親戚”,每隔兩年生兒育女。

清明時節,“走進國家公園 發現雨林之美”採訪團,來到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聽村民監測員講述他們眼中的長臂猿,“它們聰明得很,已經感受到人類的善意。”

“土专家”眼中的海南长臂猿:它们能感受到人类的善意

林清向記者們展示他拍攝到的長臂猿。“相機老舊,圖像拍得不清晰。”他抱歉地向大家做著解釋。

“編外”監測員 十年守護長臂猿

海南長臂猿是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內重要頂級物種,是典型的熱帶雨林指示物種,是熱帶雨林健康與否的重要標誌。

半世紀前,長臂猿曾廣泛分佈於屯昌縣以南12個市縣,超過2000只,因人類過度獵殺,其種群數量最低時只餘2群7只左右,全島僅有霸王嶺林區有長臂猿出沒。經過30多年持續保護,最新監測統計,其種群數量上升至4群30只。從事長臂猿保護與科研的人們,將它們編號為A、B、C、D。

保護長臂猿是個大工程,有國家層面的規劃與支持,有國際社會公益組織鼎力相助,有海南省林業部門長期投入。此外,一支與長臂猿朝夕相處的“編外”監測員隊伍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是世代居住在霸王嶺的黎族村民。

青松鄉苗村是嵌在霸王嶺腹地的小山村,十幾年前,村民張志城、李文永、林清等人開始服務於國內長臂猿保護與科研機構,監測記錄,提供有關它們的一手數據。

初期監測時,A群與C群棲息地在另一個山頭,距苗村兩個小時路程。那時候,林清與同伴們天天翻山越嶺追蹤猿群。

十幾年前,這些黎族漢子正值壯年,跋山涉水不辭辛苦,能做到監測數據日日更新,風雨無阻,長臂猿每一天的行蹤都被記錄在案。

生性節儉 長臂猿從不浪費“糧食”

2011年,C群遷居苗村不遠處的斧頭嶺。“我們村附近有茂密的大葉榕,長臂猿愛吃它的果實。”林清喜歡分析它們,在他看來,村莊周圍豐富的果實吸引著猿群“搬家”。

長臂猿喜食含糖量高的漿果,每年六七月份,黃桐果成熟後,它們會集中採食。

“長臂猿很會過日子,它們從不浪費食物,果實成熟後,它們並不急著吃,總是認真觀察,慢慢選擇,摘一個吃一個,只採食熟果,沒成熟的絕不碰觸。它們與猴子不一樣,猴子屬於糟蹋式捕食,邊吃邊浪費。”

長臂猿的主要食物有130多種,主要以植物的果實為主,在果實比較少的季節也吃植物的嫩葉、花和少量的動物性食物,比如飛蟻、蟲蛹、蜘蛛、鳥蛋等。

長臂猿是樹棲動物,林清無數次看到踩空的長臂猿不緊不慢,手腳並用地勾著樹枝在林間蕩著“飛”行,從來不會失手墜落。

最初,它們懼怕監測員,總是高度警惕,一有風吹草動瞬間就蕩沒了影。想得到它們的生活習性大數據,需要長時間跟蹤觀測。

林清將猿群看作一個家庭,擁有“一夫二妻制”穩定的家庭結構,每群有十幾位家庭成員,“它們總是和睦相處,從不吵架,更不會打架。”

監測員習慣把每個猿群的首領雄猿稱為“大公”,它擁有家庭絕對領導權。

曾經有媒體這樣形容“大公”的地位:“它們常在清晨鳴叫,通常先是雄性發出口哨般的清亮長音,隨後雌性以顫音附和,繼而引發群體其他成員集體共鳴。音量由低漸高,音色高亢婉轉,如哨聲般響徹山谷。這是它們宣示領地佔有或交流情感的方式。”

十幾年來,林清幾乎每天清晨都會聆聽長臂猿的這段“開場白”,作為長臂猿的“土專家”,他有自己的理解——這叫聲是大公在呼喚兩個母猿:“快到我的身邊來。”

“也許是出於安全考慮,長臂猿晚上睡覺時,誰跟誰都不挨著,各自找舒服的樹枝,穩穩地躺在上面,它們總是保持距離。每天清晨,只有大公有資格發出第一聲鳴叫,兩隻母猿到場後附和。那感覺就像在跟大公請安。”

“大公對兩個老婆很公平,只有當兩隻母猿都趕過來時,它才會安排猿群全天的採食行動,每當此時,它會叫個不停,不一會兒猿群會集體發聲,開始大合唱。”

“土专家”眼中的海南长臂猿:它们能感受到人类的善意

張志城記錄的長臂猿生仔情況。紙質記錄後,他還會再拍一張存在手機中,隨時翻閱。張志城供圖

請讓我來保護你 猿群已經感受到人類的善意

對海南長臂猿,學界已達成共識:其具有很高的科研和學術價值,它可提供人們研究人類起源和生物進化的規律實據,其骨骼、四肢、五官、內臟、血液、神經、新陳代謝與人類基本相同,而且在心理、生理、感情、思維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其學術價值、經濟價值及珍稀程度比國寶大熊貓還高兩個等級。

監測員李文永手機中,有海量長臂猿視頻,都是他在監測時拍攝的。在森林中,在人類特意架設的繩索中,它們手腳並用,飄蕩著前行,速度很快,像飛一樣。“成年雄性通體黑色,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發冠。成年雌性毛色金黃,頭頂中央有一塊黑斑。”李文永對C群的家庭成員非常熟悉,詳細記錄每一隻幼仔的出生時間,長臂猿每兩年繁殖一次,幼仔出生時全身金黃,像個萌萌的毛絨玩具,“長臂猿每胎只能生一隻,它們生不出雙胞胎。”

長臂猿是海南的明星物種,霸王嶺的村民對它更是寵愛有加。與它們打交道十幾年,林清明顯感覺到猿群對人類態度的變化。

十幾年前,它們對人類依舊無比驚恐,監測員遠距離張望,它們都會條件反射般迅速隱向密林深處,瞬間無影無蹤。現在,C群顯然感受到人類的善意,偶爾會出現在村邊大樹上,監測員用手機拍照,它們該吃吃,該喝喝,表現平靜,當年驚恐已然褪去。

偶爾,成年長臂猿還會與監測員遠距離長時間對視,年幼的長臂猿更是無所顧忌。有一次,一隻3歲的幼仔出現在林清身邊,只有3米遠,好奇地左顧右盼。

雄性幼仔年滿8歲成年,會遭到“大公”的驅逐,李文永多次觀測到這樣的情形。剛成年的小猿離群索居,但不會離太遠,直至找到兩個配偶,才會另覓自己的領地。

斧頭嶺山脈是A群與C群的活動區域,有意思的是,兩群每年總會合群一至兩次,“像是在走親戚”,林清堅持自己的這一觀點,而且“越觀測感覺越是那麼回事。”

猿群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引起監測員高度關注,他們事無鉅細,採集著猿群的一切信息:B群的“老太太”死好幾年了;它們沒有天敵,卻日日變換棲身之所,“下榻”處格外神秘;天熱時它們會睡在嶺東,天涼時就睡避風山窪……

2005年至今,海南省林業局、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合作,開展長臂猿野外監測、棲息地恢復和野外巡護, “土專家”隊員們會輪流帶隊,成為科考隊嚮導。

海南已長期堅持針對長臂猿的一系列科研與保護工作,努力修復生態,擴大長臂猿棲息地範圍,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大研究力度。今年1月5日,海南長臂猿保護座談會上,海南省林業局局長夏斐發言稱,2016-2019年海南實施長臂猿棲息地恢復工程,通過補植補種長臂猿喜食鄉土樹種,改善修復棲息地,正有效擴大這群海南特有靈長類動物的活動範圍。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白沙4月5日訊 首席記者康景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