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吼不叫,輕鬆走出育兒焦慮疲憊區!輸出"完美"小孩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時,總是會控制不住大吼大叫,責罵孩子,事後大多是後悔加深深自責,併發誓下次再也不發脾氣了。但每每遇到狀況百出的孩子,第一反應還是吼叫和打罵,不斷在生氣和懊惱自責中惡性循環。

父母不吼不叫,輕鬆走出育兒焦慮疲憊區!輸出

為什麼家長教育孩子時總是無法自控呢?

主要有3大原因:

1. 父母的遷怒

家長日常工作和生活本身就有很多壓力和不順心,孩子又天生活潑好動,精力旺盛有時會不聽話,不免會讓父母生氣煩躁,這時候孩子就會成為"出氣筒"。

2. "立竿見影"的效果

三歲之前,通過打罵的方法可以讓孩子快速平復並聽話,所以家長會容易傾向於使用"直接"、"高效"的方式管教孩子。

3. 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觀

傳統式教育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古語更有言"嚴師出高徒"等,教育只有越嚴厲,孩子才能越有出息。

父母們真的應該認真靜下心來去思考,吼叫育兒對孩子將造成怎樣的影響?其實大多時候,孩子們表面看似擦乾眼淚、笑嘻嘻的,但內心已經有了受傷的陰影,很可能影響一生。

曾經獲得德國文學界的最高榮譽——文學獎兒童繪本類金獎的經典繪本《發脾氣大叫的媽媽》,講述的就是一隻可愛的企鵝孩子在面對媽媽發火時嚇得魂飛魄散的故事,觸動了很多父母的心。

故事開場就是媽媽們最熟悉的平常而又普通的早上,時間很緊張,孩子又拖拖拉拉,最易爆發"戰爭"的時刻。

父母不吼不叫,輕鬆走出育兒焦慮疲憊區!輸出

腦袋飛到了宇宙裡

內心充滿恐懼的孩子容易神遊,以此來逃避現實

肚子掉入了大海里

內心充滿恐懼的人容易貪食,肚子像大海一樣填不飽

翅膀掉進了熱帶雨林

內心的恐懼和害怕會讓人想要緊緊抓住旁物

嘴巴插在了高山上

孩子想說,卻說不出來,想表達又不能盡意表達

尾巴迷失在繁華的都市

內心很迷茫

只剩下一雙腳,一直逃,但又找不到出路。

即使最後媽媽找回了小企鵝,也已經是縫補過的,孩子受傷的心靈永遠無法彌補。

父母不吼不叫,輕鬆走出育兒焦慮疲憊區!輸出

即便父母們大吼大叫的時間只有短短几十秒鐘,但給孩子的心靈和成長就已經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後果一:孩子變得優柔寡斷,沒有主見,逐漸失去自信,習慣性被約束、被安排;後果二:孩子容易情緒化,動不動就會發脾氣、摔東西,不能接受批評和意見;後果三:孩子變得很乖巧聽話,時常故意取悅、迎合大人,喪失自我。相信這三種結果中任意一種,都不會是家長們願意看到的。

家長需要怎麼做才能走出吼叫,溫柔育兒呢?

1. 停步思考不急躁

面對孩子的小狀況,首先需要有意識停步思考,將注意力轉移到具體行為上,比如首先暫時離開問題現場,深呼吸3次或者用冷水洗洗臉,然後自我提醒"我是在養孩子,不是在養草",最後思考可控圈,"我能做些什麼?"

父母不吼不叫,輕鬆走出育兒焦慮疲憊區!輸出

2. 正確鼓勵少表揚

運用鼓勵四原則,覺察孩子的問題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不是有什麼需求未被滿足,認同孩子的行為動機都是好的,遵從真實、內在、具體的原則鼓勵孩子的改變和努力,"寶貝,你為了這次考試重新制定了複習計劃,並一直主動堅持,每天還額外多做一套題,最後通過努力考到了100分,真的是太棒了!"

3. 認真傾聽要接納

不要一聽到孩子的問題和情緒就急著做回應,而是真正的接納,讓孩子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認真傾聽並重復孩子的話,確認感受,最後找到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真實需求,"寶貝,弟弟弄壞了你最喜歡的玩具,你感到很生氣很委屈是嗎?你需要和媽媽聊一聊嗎?"

父母不吼不叫,輕鬆走出育兒焦慮疲憊區!輸出

4. 啟慧提問多引導

當孩子出現拖延和耍賴時,不要直接給出指責和命令,試著用詢問的方式引導孩子主動表達,調動其主動性,這樣不僅有利於親子和諧,還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寶貝,媽媽知道動畫片很好看,但距離我們睡覺的時間還有10分鐘咯,你和媽媽約定的接下來應該做什麼呢?"

5. 邀請參與,共建方案

"孩子老不聽話,說過了很多遍的事情還是會忘?"、"橡皮、鉛筆,甚至鑰匙都能掉好幾次,真的是氣死我了",經常聽到家長這樣抱怨。原因可能是父母並沒有真正讓孩子參與到解決問題過程中,所以孩子一直在被動的做我們要求的事情。

當孩子遇到問題,家長不要第一時間直接給出指令,而是邀請孩子參與共建解決方案。具體可以運用蓮花圖或者思維導圖,將想到的方案一一羅列,最終找出一個孩子自己認可的可行方案。孩子主動執行,家長則提供輔助支持。

人最願意做的事情是自己決定或者參與決定的事情,而孩子更不例外!

父母不吼不叫,輕鬆走出育兒焦慮疲憊區!輸出

每個孩子的問題背後反映的是父母的問題,優秀的孩子需要優秀的父母,認真的栽培和守護。停止陰晴不定的狂風,用溫暖和煦的微風,迎接我們"完美"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