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好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

xbsgf


如何學習王羲之的《聖教序》

由於《聖教序》是碑刻板、是集字,我建議從下面三個方面來進行《聖教序》的學習。

第一步:確定練習重點。初學者學習《聖教序》,如果面面俱到,肯定是無暇顧及,不如從一點去突破學習《聖教序》,最確切的點就是學習字法。由於《聖教序》是集字,解決了王羲之其他法帖上字數較小的問題,所以學習他的字法是大有幫助的。

第二步:分類訓練。確定好學習字法這個重點之後,也不能盲目去訓練,應該進行分類有序的訓練,具體分類的方法有以下四個方面。

1、按偏旁部首分類,左邊的偏旁如單人旁、提手旁、土字旁、絞絲旁、牛字旁、王子旁、口字旁、右邊的偏旁反文旁、立刀旁等等;

2、按獨體字、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半包圍結構等等分類;

3、按空間收放進行分類,如左收右放,左放右收,上收下放,上放下收等;

4按字態正欹分類,如左正右欹、右正左欹、上正下欹、下正上欹等。

第三,學習聖教序在筆法上很難過關,所以要參照王羲之的手扎來進行練習,

王羲之的行書手扎有:《喪亂帖》《姨母帖》《初月帖》《快雪時晴帖》,草書《十七帖》《孔侍中帖》《蘭亭序》《頻有哀帖》《宦運帖》。

歡迎大家關注張學禮書法,每日為你分享書法學習方法。


張學禮書法


要想臨摹好《集王聖教序》,最好先從唐楷學起。實際上,《集王聖教序》,集字和書法造詣非常高,集字書法中第一作品。正因為是集字作品,初學臨摹方法不當,容易寫散了,在就是貫氣問題。還有因為集字原因,字法多跌宕起伏,大開大合,所以不適合初學。從唐楷入手在轉入《集王聖教序》最好。長如學柳公權楷書書法。因為柳公權方筆居多,且筆致瘦硬清健,非常接近《集王聖教序》書法風格。在說都是唐代作品,其中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因為他們所處的大環境比較接近。他們的書法都有一定的相互影響。

初學書法臨摹《集王聖教序》有幾難,除了易散和貫氣、跌宕起伏外還有空間處理方面,對於初學者來說是一個大難題。比如"作"中內部空間問題,左右結構沒有任何的牽絲連帶,而且左居中,右偏高。一升一降,能夠和諧統一技法不熟,可能會寫的支離破碎。特別是立人的兩畫及左右之間的關係。

我們在看"情"中右部的錯落處理不好就可能會重心不穩了。疏密空間處理,《集王聖教序》非常到位,恰到好處,我們在臨摹練習時,往往s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在看這個"空"的點畫,沒有一畫連,而且行書氣息非常濃。能夠把這些點畫巧妙的處理的氣脈暢達形散神聚,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各點畫之間的關係處理和重心方面,對於初學乍練者來說,寫準了,達標了非常困難,往往需要數十年個技法功夫,然後才有可能。




翰墨書道


如何學好王羲之的《集王聖教序》?

要學好《集王聖教序》,單純的在這本字帖上學,基本上學不到書法中的精髓。最多就是模仿到外形的結構。所以,學習《集王聖教序》,不能單獨學,更不能一開始就以聖教序做範本來臨摹。

《聖教序》是唐代僧人懷仁,奉李世民的聖詣,從收集到的王羲之字跡中挑選出最好的字雕刻而成。全部三千多字的作品,整個工作進行了二十五年之久。說明了集字的艱難。由於集字是從王羲之所有的作品中挑選,各個時間段的字都有。有的字是把兩個字的偏旁部首分解重組,在整體的氣韻上就很難做到上下左右的行氣貫穿。整體感遠遠不如一氣呵成的墨跡作品。另外一個原因,是《聖教序》為刻本。墨跡中獨有的神韻在刻刀下喪失殆盡。只剩下生硬的刀痕,墨跡中細微的地方沒有了,而這正是書法的奧妙所在,如果對王羲之的墨跡缺乏認識,直接臨寫出來的《聖教序》乾枯無筋,如果放大了的硬筆字一樣。毫無生動的氣韻。



正確的方法,要在具有一定的筆力以後,先從《蘭亭序》和王羲之墨跡尺牘中進行一段時間的學習,對王羲之的用筆習慣做深入的瞭解。把《聖教序》中和其它墨跡中的字先找出來,以墨跡為準進行練習。《蘭亭序》中大概有二十多字收集在《聖教序》中。在這些字中尋找王羲之的用筆規律。尋求突破口。


另外,還有一個方法,借鑑歷史上著名書法家的經驗,用他們的臨作束作範本。如趙孟頫的臨作,非常的接近原作而又不失神意。在學習中,要分清楚墨跡與刀痕的區別。不能把刀刻的痕跡做為學習的目標。不然,以刀刻痕跡形成了審美標準,那時候就晚了。就象現在學習楷書一樣,大家都以碑為學習範本,對楷書的認識就是《九成宮》,《多寶塔》,《玄秘塔》那樣的工整方正才叫楷書。想要改變這種認識,比登天還難。所以一開始不能以《聖教序》作為範本直接就來。只有自己建立起對墨跡的審美觀以後,才能看到刻本的缺陷。從而避免因刀刻痕跡的生硬。


子衿書法


《聖教序》平穩精緻,是臨習王字的極佳範本,臨習前要了解它的背景。

注重點畫是臨習《聖教序》的基礎。要了解聖教的點畫特點:點,重按輕提,自然灑脫;橫,隨勢澀進,含蓄而生動;豎,逆勢緩下,收筆捷提.....等等。點畫是用筆中最基本的物質基礎。

理解用筆是臨習《聖教序》的技巧。要留意其起筆、收筆,要會使轉,不會使轉則線條易或圓渾,或扁平。要注意帖中的尖筆法,幾點畫與點畫上下左右交接處大多用尖筆。《聖教序》以方筆與圓筆相結合,而方筆居多,方圓轉折,轉以成圓,折以成方。

分析結構是臨習《聖教序》的理念。它的結構富有靈動、多變、圓活、奇正的特點,不但具有楷書的沉著穩重的點畫,而且兼具草書的靈動多變的轉折和牽連。

大膽嘗試是臨習《聖教序》的提煉。通過一個階段的分析臨摹,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功,可以不斷地嘗試比較、綜合歸納,抓住其特性,理清其內在的聯繫,吸取其精華,為我所用。


千年蘭亭


王羲之《聖教序》的風格瘦硬,骨力勁健,有斷金切玉、似欹反正之妙。

《聖教序》難在什麼地方?只要難在用筆豐富,結體變化較大。學習書法主要是靠臨和悟,行書也不例外。臨帖又分為對臨、背臨和意臨三種。

在臨習中,學習者應該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幾個字或幾行字,反覆的臨寫,直到完全的相像。一邊寫一邊分析。寫的越像,悟得越深。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反覆練習之後,自己就可以背臨,找出你所臨寫過的幾個字,想著原帖中的筆法和疏密的關係進行臨寫,寫完之後再和原帖進行對照。看看經過對比,發現自己的不足。

有句話叫做,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大書法家王鐸在臨帖時,可以用拼命兩個字來形容。不拼命寫不出真的東西來呀。


最後想說的是,掌握了筆法之後就是不斷的去臨寫、對比。思考、對比、臨寫。


水電工老路書法


樓主您好!

《集字聖教序》雖不是王羲之書寫的!但這本由懷仁經過多年心血集字而成的書法寶典是練習書法的經典法帖之一!雖有很多字是由偏旁部首集字而成,但每個字的姿態都特別的美!有人曾說,臨寫聖教序是一輩子的事,但筆者認為只要掌握其中的規律會讓您臨寫的聖教序有法可循!我的回答也許會幫到您!

一、強調空間的重要性

下圖為聖教序中的“遠”字,這個字的神采就體現在強調中部空間,中部空間拉得那麼大顯得這個字很有姿態!

下圖為“淨”字,為左右結構,也是強調的中部空間!貌似兩點水和爭字拉開了空間,但是顯得這個字也很緊湊!
下圖為上寫結構的“學”字,寶蓋上邊顯得特別緊湊,密不透風,但下邊的空間非常大,形成對比!


下圖為“內”字,這個字如果正常寫肯定要對稱,但是偏偏不對稱,內部空間大小不同!
以上這些字的特點就是強調空間的重要性,聖教序裡邊的字這樣的還有很多,這裡只是舉例說明,掌握這個特點,仔細觀察,認真臨寫,相信您會受益匪淺!

二、大小變化

下圖為“萬里”二字,萬字特別大,裡字特別小,萬字差不多是裡字的好幾倍!這就是大小參差不齊變化帶來的美感
下圖為“藏三”,這兩個字大小對比非常強烈!也差不多是好幾倍的關係!
這樣的例子在聖教序裡比比皆是!有可能有些字的大小對比不像這麼強烈。希望愛好書法的朋友仔細觀察!應該會有很大的收穫!

行書講究的就是變化,如果沒有變化的行書將失去書法之美!聖教序裡邊的變化東西還很多,這裡不能一一詳解!

這是我寫的聖教序


寫的不好的地方,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正!指出不足我們才能共同進步!

如果您覺得我寫的回答還可以,就請您為為我點個贊,還可以多多關注我!我會不定期的發關於聖教序的臨習文章,謝謝


墨寶


如何臨習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書界共識,但凡學王羲之的行書,從聖教序起步比直接學習蘭亭序要容易的多。因為聖教序是懷仁和尚經過多年的心血對王羲之書法進行的二次創作,歸納總結,才成就今天的聖教序。也就是說他的書法經過後人的分析理解,我們在學習時會更容易的把握。儘管如此,我們在學習時還是要仔細精臨為好,結構、筆畫、意趣……

只有精臨,才能體會行筆節奏的感覺,只有多看、多想、多練才能熟能生巧,形具神生。




翰墨因緣



南塘莊徐傑


唐太宗曾經評價王羲之《蘭亭集序》字字絕妙,有龍躍天門虎臥鳳闕之勢,從存世的《蘭亭》來看則無此意境,到是和太宗《溫泉銘》的風格極為相似,因此小編認為後世《蘭亭》應該是唐太宗臨摹《蘭亭》真跡的作品!懷仁集書聖《聖教序》所有文字均採用皇家內藏王羲之真跡,為求個別缺字曾開出“一字千金”的價格,因此其字最具有書聖的法度,符合太宗對書聖書法的評價,該帖字字驚心動魄,在方寸之地騰挪跳躍,習練該帖極為困難,因為後世書法大家無一人能有此筆意,估計練個十年也學不會,那個人能超過歷代書法大家!另外,就書法來說,我最欣賞王詢的《伯遠帖》,其書法妙筆生花最符合孫過庭《書論》對行草意境的描述!



無憂谷逍遙子


《聖教序》被稱為“行書圭臬”,是學習書法的人繞不開的一本帖,它把王羲之的楷、行、草匯為一爐,最能直觀的反映王羲之書法的全貌,雖然是後人集摹攜刻,但遒麗天成,與王書原作相比可謂是形微克肖,是當之無愧的學習行書的最好範本。本人臨習《聖教》也有十餘年了,如何學好這本帖,在這裡談一下我個人的心得體會。

《聖教序》有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李世民為玄奘法師所譯佛經整六百五十七部所作的序,第二部分是太子李治所作的序,第三部分是玄奘法師所譯佛典的總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三篇文都是美不勝收,可謂字字珠璣,臨習之前首先要通讀幾遍,然逐字逐句的進行翻譯細讀,其間可留心字的結構、大小,以及行與行之間、字與字之間的銜接。這期間看似不動筆,好像於書法學習毫不相干,其實這一步非常重要,有道是磨刀不誤砍柴功吧。

按下來就要認真的研習臨摹了,臨摹時務必要認真觀察王羲之的用筆、字的結構、字的氣息,此階段以高仿為上,臨得越像王字越好,切不可以葫畫瓢草草了事,要知道此階段臨的越細學的越真。

經過一段時間的精細臨摹,有了些基本功之後要牛刀小試一番,用《聖教序》的筆法、結構自己嘗試創作一幅作品,以檢測臨摹之功,可選詩、對聯、名句等進行書寫。寫好後要認真揣摩自己作品的不足之處,一次一次的更正、一遍遍的反覆打磨,直至自己的作品自己看到順眼為止。此階段無疑是非常痛苦的,因為無論何事自我的否定都不是令人輕鬆愉快的,書法優是如此,而此階段能百折不撓的熬過,自己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

這樣坐幾年冷板凳,練習者的書法功力肯定會有長足的進展,就可進入書法創作的自由王國了。但要想成為真正的書法家,還要博採眾家,這樣才能融會貫通,才能最終確立自己的書法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